基本信息
书名:时尚大典
定价:28.0元
作者:王荣泰,陈金伟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6618561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贴近时尚;
2.紧跟潮流;
3. 给你想要的“范儿”。
内容提要
本书将着眼点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主要从化妆、美容美发、穿着以及饰品的选购和穿戴等方面,普及一些基本的知识,同时对读者在上述几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性建议。全书包括化妆技巧、健美身姿、美容护肤、选购常识、美发护发、穿着艺术、衣服选购、清洗窍门、保养妙法、鞋帽穿戴和饰品养护几大板块。
目录
作者介绍
王荣泰,高级编辑,1985年6月毕业于天津大学。《中国剪报》《特别文摘》创始社长。1985年8月8日,创办常州剪报中心(中国剪报社前身),1991年元旦正式出版份《中国剪报》,之后又以中国剪报为依托创办《特别文摘》杂志,目前发行量超过200万份。陈金伟,《中国剪报》《特别文摘》总编辑、社长。
文摘
七个管用的化装技巧
紧贴肌肤的粉底:先把微湿的化妆海绵放到冰箱里,几分钟后,把冰凉的海绵拍在抹好粉底的肌肤上。
清凉的眼药水:喝酒或缺乏睡眠会使你的双眼看来非常疲倦,布满血丝。你可以滴上一两滴具有缓和疲劳效果的眼药水。
管用的眉粉:用眉笔在手臂上涂上颜色,用眉刷蘸上颜色,均匀地扫在眉毛上,你会意外地得到更为自然柔和的化妆效果。
冷毛巾:把冷毛巾和热毛巾交替敷在双眼上10分钟,再用冰毛巾敷一会儿,双眼就会恢复神采。
桌上平放小镜子:在桌上平放一面小镜子,让双眼朝下望向镜子,就可以放心描画眼线了。
白线笔:用白色的眼线笔来描画下眼线,使一双眼睛显得更大且更有神采。
喷雾保湿水:化妆完毕,从离开面部一手臂的距离往脸上喷上保湿水,妆容可以更加持久。
序言
我是一位平面设计师,我对书籍的视觉呈现要求非常苛刻。坦白说,很多时尚书籍在视觉上都陷入了“过度美化”的陷阱,排版拥挤,色彩饱和度过高,导致信息传达效率低下。《时尚大典》在这方面达到了极高的平衡点。它的留白处理非常克制且有目的性,每一个元素——无论是文字块、图片还是图表——都像是精心放置在画布上的,呼吸感很强。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色彩理论应用于服装设计的那部分内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色轮图解,而是直接将莫奈的画作与某一时期流行的色彩搭配进行并置分析,这种跨界的视觉语言非常震撼,立刻让我对色彩的感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是顶级的,即便是印刷的黑白照片,其层次感和颗粒感都得到了完美保留,这对于研究历史影像资料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穿什么”的书,更像是教你如何“看世界”的一本指南。我甚至把它买了两本,一本用来翻阅学习,另一本打算完整收藏,因为它在设计美学上的造诣,已经超越了其主题本身。
评分这本《时尚大典》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初拿到手的时候,那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爱不释手。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没有过多花哨的图案,仅仅是字体排版和纸张的选用就透露出一种时间的沉淀感。翻开书页,那种特有的油墨香混合着高级纸张的气味,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时尚杂志,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百科全书。内容上,虽然我更偏爱那种深入探讨社会文化变迁与服饰风格演变的历史脉络,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似乎更倾向于对“美学”本身的解构。比如,其中有一章节专门分析了不同时代对“理想女性身形”的定义是如何受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影响的,这比单纯罗列“什么衣服该配什么鞋”要深刻得多。我本来以为它会充斥着大量当季新款的图片堆砌,但没想到,它用大量的历史插画和艺术作品来佐证观点,使得每一页都充满了知识的密度。特别是关于面料革新的那一章,它详细阐述了合成纤维的诞生如何彻底改变了高级定制的流程,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对于一个对时尚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宏大且细致的观察视角,让人不得不对那些看似随意却背后蕴含着无数设计哲学的服饰产生敬畏之心。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是冲着想找一本能快速提升穿搭技巧的“速成宝典”才买的,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太多了,无非就是教你如何用基础款搭配出各种场合的造型。然而,《时尚大典》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时尚人类学”著作。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在研究其中关于“禁奢法”的历史影响部分,简直惊呆了。你知道吗,原来很多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色彩和面料使用,在历史上都是受到严格管制的,这直接塑造了不同阶层的视觉符号。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慢,它不会急于告诉你“今年流行什么”,而是会花大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会流行这个”。比如,它对二十世纪初,女装从紧身胸衣到自由剪裁的转变,不仅仅是描述了廓形的改变,更结合了女性解放运动、汽车工业对服装功能性的要求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逻辑链条极其严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学术化,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历史案例都极为扎实,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对于完全没有时尚基础的入门者来说,初期阅读门槛稍高,因为它假定读者已经对基本的时尚术语有所了解,不然可能需要频繁查阅背景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我是一个资深的古着收藏爱好者,我对那些停留在平面展示层面的时尚书籍一直持保留态度,总觉得缺少了对“质感”和“工艺”的尊重。但《时尚大典》在这方面确实做到了极致的还原与探讨。我最欣赏它对“手工技艺失传”这一主题的关注,它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法国刺绣工坊、意大利皮具制作的传统流程,甚至配有高清的手绘分解图,详述了复杂的钉珠工艺是如何一层层叠加上去的。读到那里,我仿佛能闻到皮革被鞣制的气味,感受到丝线在指尖的摩擦力。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不像传统的时间线叙事,而是以“元素”为导向,比如专门用一章来聚焦“纽扣的演变”,从象牙到金属再到树脂,每一种材质的变化都对应着当时全球的贸易格局和技术进步,这种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转换非常高级。它没有把我当作一个只会消费的群体,而是把我当作一个需要理解产业链背后故事的参与者。尽管我个人对某个特定时期的配饰历史更感兴趣,但这本书提供的全局观让我对自己收藏的每一件单品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拿到《时尚大典》时,我本来打算把它当作一本“背景资料库”,偶尔查阅一下特定的历史节点或设计师生平,毕竟我的专业是服装设计理论研究。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远超我的想象,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史料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在描述战后“New Look”的回归时,并没有简单地赞美其优雅,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极度女性化、强调腰线的设计,是如何在物质匮乏的背景下,成为一种对奢华、对秩序的集体渴望的心理投射。这种对时尚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的剖析,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深度。书中对不同地域时尚传统的对比也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它将日本的“侘寂”美学与法国的“精致主义”进行并置讨论,而不是简单地将非西方时尚视为“异域风情”。语言风格极其流畅,即便是描述复杂的结构变化,也能用非常诗意且准确的词汇来概括,读起来毫无晦涩感,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娓娓道来。它真正做到了“典籍”的水平,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