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
定价:38.00元
作者:李雪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28815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李雪编著的《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介绍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状况以及西方电报技术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梳理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大北电报公司在中国的早期活动;研究电报知识与设备器材的输入过程;分析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将津沪电报作为重点案例,介绍它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资本、人力和技术三方面对大北电报公司与中国电报总局进行比较分析。*后,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
内容提要
19世纪电报技术的发明开创了通信事业的新纪元,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战争之后,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开中国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先河。李雪编著的《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详述了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史、西方电报技术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关系以及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重点介绍了津沪电报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将中国电报总局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适合热爱科技史,特别是研究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学者阅读。
目录
引言
章 晚清邮驿系统与西方电报网络的扩张
节 晚清邮驿及其衰落
第二节 西方电报网络及其扩张
第三节 清认识电报的过程
第二章 电报事业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节 大北电报公司海线登陆上海
第二节 大北电报公司与福建通商总局的合作
第三节 中国电报总局与大北电报公司的合作
第三章 电报知识与器材技术的输入
节 电报知识的传人
第二节 器材的进口与编码技术的输入
第三节 电线与电缆的制造技术
第四章 电报技术的适应与本土化
节 设备与运行技术的调整
第二节 因地制宜的工程建设
第三节 电报人才的培养
第五章 津沪电报的创办与经营管理
节 津沪电报的创办
第二节 津沪电报的官督商办
第三节 李鸿章与大北电报公司“禀帖”
第六章 中国电报总局与大北电报公司之比较
节 企业资本运作
第二节 人才选择和引进
第三节 核心技术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李雪,1982年生于湖北省松滋市。科技史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丰要从事科技史研究。曾发表《大北公司与福建通商总局在电报建设初期的合作》、《西方电报公司向清朝扩张初探》、《电报技术向晚清转移的影响冈素分析》等文章。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的很有品味,封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着老照片的排版,立刻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阅读体验很舒服。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严谨,注释详实,看得出下了很多功夫去挖掘那些尘封的档案。虽然主题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很吸引人,他没有把重点放在枯燥的技术细节上,而是巧妙地将电报技术的引入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外交博弈联系起来,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像在看一部历史大戏,充满了戏剧张力。尤其是描述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引进西方电报的争论那一段,各方势力的拉扯、保守与开放的碰撞,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史,它更是一部深刻洞察晚清社会肌理和决策过程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开篇便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随后,作者极其耐心地铺陈了西方电报技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背景,这为后续讨论其在中国的特定语境下的接受与适应做了充分的铺垫。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技术“本土化”尝试的部分,那些早期的技术人员如何对照着西方的图纸,用他们有限的经验和资源进行逆向工程和维修维护的记录,充满了筚路蓝缕的艰辛感。这种对“实践”层面的关注,让这本书摆脱了纯粹的文献综述,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读完后,我对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技术工匠的智慧和韧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它展示了技术转移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充满摩擦和再创造的复杂过程。
评分坦率地说,一开始看到这个标题,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工程学或物理学范畴,但这本书的真正魅力在于其高度的社会学洞察力。作者成功地将电报技术这个“硬核”议题,巧妙地融入了晚清的政治文化生态之中。比如,电报如何影响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是如何反过来重塑了传统官僚体系的反应机制,甚至连电报的收发礼仪都被纳入了考察范围。这种将技术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文化符号的分析角度,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重大技术的引入,背后都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与权力重构。文字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冷静的学术克制,但其分析的深刻性足以让人在合书之后仍久久沉思,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史料的“不可替代性”。作者似乎挖掘出了一些极为罕见的、甚至是首次公开的私人信件或外交备忘录,这些一手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技术决策过程的认知。例如,关于英美传教士和商人与清廷官员之间,在电报线路铺设谈判中的微妙博弈,书中披露的细节非常生动,充满了历史的烟火气。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擅长运用“细节的魔力”来支撑宏大的论点,比如描述第一条跨洋电缆接通时,人们的集体反应和媒体的措辞,这些小小的切片,却精准地折射出晚清社会对“世界联系”的复杂情绪——既有兴奋,更有隐忧。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读,并且会让人产生不断查阅相关历史背景的优秀学术著作。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技术传播脉络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很多关于晚清技术史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引进了什么设备”的层面,但这本书显然更进一步,它深挖了“如何引进”、“谁在推动”以及“引进来之后发生了什么后续影响”这些关键问题。比如,它详细分析了海关、海军衙门以及地方督抚在电报网络建设中的不同角色和利益诉求,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整个技术转移的过程显得立体而真实。读到关于第一批电报线铺设的章节时,那种克服重重困难,在荒野中艰难前行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老派历史学家的沉稳与厚重,但又不失现代史学研究的敏锐性,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元素,赋予了鲜活的历史温度。对于想了解晚清现代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充当“加速器”或“绊脚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