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信号处理
定价:33.00元
作者:杨会成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118079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数字信号处理》就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算法和实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全书共分11章。、2章简要介绍了离散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理论,第3、4、5章讨论了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FFT),第6、7、8章介绍了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结构和设计,第9、10章是多采样率数字信号处理和有限字长效应,1章简单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实现及DSP芯片的基本原理。
本书体系缜密、概念清楚、推导详细,可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微电子、自动化、仪器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信号处理有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理论参考书。
目录
绪论
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系统
1.1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概念
1.1.1 离散信号概述
1.1.2 典型离散信号
1.1.3 离散信号的运算
1.2 离散时间系统的概念
1.2.1 线性系统
1.2.2 时不变系统
1.3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
1.4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频率响应
1.5 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1.5.1 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定义
1.5.2 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
1.6 连续时间信号的抽样
1.6.1 理想抽样
1.6.2 实际抽样
1.6.3 正弦抽样
1.7 与本章内容有关的MATLAB文件
小结
习题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z域分析
2.1 Z变换的定义
2.2 Z变换的收敛域
2.3 Z变换的基本性质和定理
2.4 逆Z变换
2.5 利用Z变换解差分方程
2.6 利用Z变换分析信号与系统的频域特性
2.6.1 系统函数
2.6.2 分析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
2.6.3 频率响应的几何确定法
2.6.4 无限长单位冲激响应系统与有限长单位冲激响应系统
2.7 全通系统与小相位系统
2.7.1 全通系统
2.7.2 小相位系统
2.8 与本章内容有关的MATLAB文件
小结
习题
第3章 傅里叶变换
3.1 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1.1 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1.2 连续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1.3 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的区别与联系
3.2 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2.1 DTFT的定义
3.2.2 DTFT的性质
3.2.3 典型信号的DTFT
3.3 离散时间周期的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小结
习题
第4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
4.1 周期序列
4.1.1 周期离散信号的定义
4.1.2 周期序列的循环移位
4.1.3 序列的卷积
4.2 周期序列的傅里叶级数及变换
4.2.1 周期序列的傅里叶级数
4.2.2 周期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4.3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4.3.1 DFT的定义
4.3.2 DFT的物理意义
4.4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4.4.1 DFT的周期性
4.4.2 DFT的线性
4.4.3 DFT的时移和频移
4.4.4 DFT的圆卷积
4.4.5 DFT的共轭性
……
第5章 快速傅里叶变换
第6章 数字滤滤器的基本结构
第7章 IIR数字滤波器设计
第8章 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第9章 多采样率数字信号处理
0章 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有限字长效应
1章 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实现简介
附录 部分MATLAB命令名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对“伦理边界”的探讨。在接近尾声的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总结技术本身,而是用将近三章的篇幅,集中讨论了信息处理技术在未来社会中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和监管挑战。他非常坦诚地分析了高精度数据采集、模式识别的偏见性、以及信息茧房效应是如何通过看似无害的信号处理手段被固化和放大的。这种跳出纯技术框架,进行人文关怀的写作视角,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作者提出的观点发人深省,比如“每一个算法的优化,都意味着对某种特定用户群体利益的无形牺牲”。读完这些章节,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分析信号,更学会了如何在应用这些技术时保持一份清醒的责任感,这无疑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维度,让它超越了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坦白地说,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技术类书籍中,最令人感到舒适的一本。它的大开本设计,使得大段的公式和图表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空间,阅读时完全没有局促感。页边距的处理非常合理,既提供了足够的留白,又不会让人觉得文字拥挤。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引用经典文献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脚注或尾注,而是巧妙地将引文融入到正文的讨论中,形成一种“对话式”的引用结构。例如,当他讨论到滤波器的非线性特性时,会自然地插入一句对某位先驱者在五十年前相关论述的点评。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此外,书中很多关键概念的定义部分,都采用了加粗的区块进行标注,这对于快速回顾和查阅知识点非常有帮助,体现了编者对读者使用习惯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新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低调而内敛的质感。我特意挑选了一个安静的下午,在落地窗边,泡上一杯伯爵茶,翻开了这本书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知识的边界与拓展”的深入思考,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描绘了人类感知世界方式的演变,从最初的听觉和视觉局限,到后来如何通过工具来“延伸”我们的感官。特别是关于“信息熵”和“不确定性”的讨论,作者引用了许多古老的哲学思想作为铺垫,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抽象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间那种对事物本源的追问,他似乎在引导读者,在学习任何具体的技术之前,必须先建立起一个宏大而坚实的认知框架。这种叙事方式,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进行一场与一位智者的深度对话,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组织我们所接收到的一切信号。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期待,因为听说这本书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阅读了前几章后,我发现作者似乎在刻意避开传统教材中那种“先理论后应用”的刻板流程。相反,他采取了一种“问题驱动”的讲解模式。比如,在介绍某种关键算法时,作者没有先罗列一堆晦涩的数学公式,而是先设置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实际场景——比如如何在嘈杂的无线电环境中精确识别一个微弱的脉冲信号。然后,他才逐步引入必要的数学工具,每引入一个工具,都会清晰地解释它在解决当前问题中的“必要性”和“局限性”。这种“小步快跑”的教学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书中的图解部分也做得极为精妙,那些三维透视图和流程图,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中变换的轨迹,使得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傅里叶变换,也变得清晰易懂起来。对于动手能力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仿真案例代码(虽然是伪代码形式,但逻辑清晰)无疑是最好的实践指南。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感到非常敬佩,但同时也要指出,它的目标读者群似乎定位得比较高端。书中对于理论背景的假设起点非常高,例如,在讨论随机过程的收敛性时,作者直接假设读者已经对测度论和泛函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我这种跨界学习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查阅好几本参考书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关于某些先进编码理论的章节,其数学推导的复杂度,几乎达到了研究生水平的深度。这虽然保证了内容的尖端性,但也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有些崎岖。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为已经具备扎实数学功底的工程师或科研人员准备的“进阶手册”,它提供了通往领域前沿的捷径,但前提是你得先拥有那把打开捷径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