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L波段雷达故障维修手册
: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李勇,赵大庆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2958848
字数:
页码:180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L波段雷达故障维修手册》,本书分为四篇,共27章,篇为L波段探空雷达各系统工作原理简介;第二篇为L波段探空雷达备份系统安装使用;第三篇为探空仪和检测箱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第四篇为L波段探空雷达各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维护。
作为一名在雷达系统集成领域工作了多年的专业人士,我最看重的是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和兼容性测试标准。我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寻找关于雷达系统与其他指挥控制单元(C2系统)之间数据链建立和协议兼容性的章节。我预想中会有一份详尽的MIL-STD或IEEE标准引用列表,以及如何进行端到端的链路测试的案例分析。但这本书似乎完全聚焦于雷达机箱内部的“自洽性”,仿佛这个雷达是独立于整个作战体系存在的孤岛。关于网络通信、远程诊断接口的讨论几乎没有,甚至连最基本的以太网物理层故障排除都未涉及。它更像是一本针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独立式地面雷达维护的资料,那种只需要操作员手动校准频率和功率的旧系统。这种对系统环境和外部交互的彻底忽略,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它似乎完全假设了雷达是一个黑盒子,只需要保证内部元件的物理健康即可,完全没有顾及到现代信息战对雷达实时数据共享的要求。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似乎完全锁定在了“故障发生后的恢复”上,而对“如何预防故障发生”这一更具前瞻性的工程实践着墨甚少。我期待看到大量关于运行环境监测、预测性维护指标(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实际应用)以及关键元件的寿命曲线分析。我希望了解,在L波段雷达高功率工作状态下,哪些环境因素(如温湿度波动、供电不稳)对特定模块的加速老化影响最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操作规程来延长设备寿命。但这本书似乎只关心“坏了怎么办”,而对“如何不坏”这个问题避而不谈。它提供的更多是应急抢修的“急救箱”式方案,而非系统工程层面的“健康管理”方案。这种过度侧重于事后处理的倾向,让它在指导一个需要长期保持高可靠性运行的雷达系统管理时,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构建一个稳健、可持续维护体系的战略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复古,大量使用了等宽字体和密集的图示,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程技术手册。我本以为会看到现代化的三维渲染图或者交互式流程图,来清晰展示复杂的内部连接。相反,我看到的是大量手工绘制的,或者至少是那种老式CAD软件生成的线条图,很多标注都是手写的样式,虽然能看清,但视觉上确实不太友好。这种风格让人联想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们可能并不太在意界面的美观,只关心信息的准确传递。我本想找一些关于固件升级和软件接口调试的内容,毕竟现代雷达系统软件的复杂性不容小觑,但书中对软件层面的论述几乎为零,所有的篇幅都集中在了硬件层面的焊接、替换和参数测量。这感觉就像是买了一本关于最新款智能汽车的维修指南,结果里面全是关于化油器和分电器如何拆卸的详细说明,时代感错位得有些厉害。对于年轻一代的工程师来说,这种纯粹的“螺丝刀哲学”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术语准确性和一致性感到有些担忧。在翻阅关于脉冲形成网络(PFN)的章节时,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电容充电时间常数时,前后使用了略微不同的数学符号来指代同一个物理量——例如,有时用 $ au$ 表示,有时又用 $R cdot C$ 的形式直接代入,而没有明确的过渡解释。这种细节上的不统一,在要求绝对精确的维修领域是相当危险的。我本来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权威的、可以信赖的参考书,能够帮助我快速定位那些因长期服役导致的偶发性、难以复现的“幽灵故障”。然而,这种细微的不一致性,使得我在引用或复现书中提到的任何参数时,都不得不进行二次校验,这极大地降低了翻阅效率。它更像是一份内部工作记录的汇编,而不是经过严格审校的正式出版物,缺乏那种经过多方验证的严谨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专业,那种深蓝和灰色的搭配,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感觉,就像是军工产品的说明书一样。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理论分析,探讨雷达系统整体架构和信号处理复杂性的学术专著。毕竟“L波段”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丝高精尖技术的味道,我期望能从中找到关于多普勒频移校正、杂波抑制算法的深入论述,也许还有一些关于相控阵天线波束赋形的新颖见解。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的却是大量的电路图和故障代码表,这让我略感意外。书中的章节标题比如“XXX型号雷达发射机模块常见故障排查流程”、“接收机混频器单元的替换步骤详解”,直接将我的预期拉回了实操层面。我原本准备好迎接一场思维的盛宴,结果却像是被直接拉进了维修车间,手里还被塞了一把扳手。这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的剧烈转变,虽然并非完全负面,但对于一个渴望理解雷达“为什么”这样工作的读者来说,初期的体验有些措手不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故障诊断哲学层面的思考,而不是仅仅罗列步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