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空战联队:德国空军第52战斗机联队史 9787516813324

强空战联队:德国空军第52战斗机联队史 97875168133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涛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德国空军
  • 战斗机联队
  • 军事历史
  • 航空史
  • 空战
  • 第52战斗机联队
  • 强空战联队
  • 历史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324
商品编码:2973391684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强空战联队:德国空军第52战斗机联队史

定价:89.80元

作者:冯涛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3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德国空军的第52战斗机联队(JG 52)在二战中总共击落了超过10000架敌机,这个纪录在军事航空史上无出其右,头号空战*牌埃里希· 哈特曼也一直在该联队服役。但由于该联队三分之二的战斗都发生在东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区域,人们对这支*强空战联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本书将为读者们揭开这层面纱,一览空战*牌们的风采。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德国空军第52战斗机联队(JG 52)成立以及战斗的经过。本书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及详实的历史资料为读者重现了该联队那些*牌飞行员的历史。从初出茅庐到西欧战役,从不列颠空战到巴巴罗萨行动,展现了JG-52崛起的过程。从1943年的苦战到1945年奥德河畔的离歌,又呈现JG 52逐渐衰败的历史。

目录


前言
初出茅庐
静坐西欧
西欧攻势
不列颠空战
出师未捷
蹈火不列颠
西线1941
南进
“巴巴罗萨”的利剑
砺剑直击
黑海上空的鹰
深入乌克兰
“台风”惊魂
第3大队的1941年冬天
1942年蓝色主旋律
报喜迎春
“猎鸨”行动
黑色6月
“蓝色”行动
挺进高加索
斯大林格勒特遣队
初出茅庐的王者
曲终
1943年苦战
库班空战
格里斯拉夫斯基的忠告

乐极生悲
“堡垒”空战
撤离库班
3(斯洛伐克)中队
5(克罗地亚)中队
勇攀8000架“高峰”
1944年在撤退中加冕
终战乌克兰
告别克里米亚
重返罗马尼亚
东线加冕
传奇归来
转战东普鲁士
匈牙利
1945年传奇谢幕
奥德河畔之离歌
传奇终结
附录 第52战斗机联队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名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冯涛,1986年生于江西广丰,200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自2007年起成为军事刊物专职德文翻译,2009年起担任编辑,从事德国军事历史题材翻译、编辑工作长达8年,翻译、编辑并编写了大量相关文章,著有《反攻欧陆:1944-1945年西北欧战区英国陆军总览》,合编著有《意大利空战1943-1945:欧洲软肋上空的殊死争夺》《二战德国陆军97突击炮营战史: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

文摘






序言



鹰击长空:二战欧洲战场空战英豪录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空战风貌的史诗巨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硝烟弥漫的年代,深入探访那些在天空中书写传奇的顶尖飞行员和他们所隶属的精英作战单位。全书聚焦于德意志空军(Luftwaffe)及其主要对手——英国皇家空军(RAF)和后来的美国陆军航空队(USAAF)——在不同阶段的战术演变、技术革新以及影响战争进程的关键空战。 第一部分:闪电战的序曲与早期辉煌(1939-1941)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二战初期德国空军的崛起。在波兰战役和随后的“闪电战”中,空军作为陆军的先锋力量,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协同作战能力。我们详细剖析了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如何有效地撕裂敌方防线,以及早期型号的Bf 109战斗机在低空和中空领域对盟军螺旋桨飞机形成的代差优势。 重点章节详述了“海峡之战”(Battle of Britain)。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空中交锋,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空战哲学、指挥体系和技术标准的碰撞。本书不偏不倚地分析了英国皇家空军“大本营守卫战”中,以“旋风”(Dowding System)为核心的预警和拦截体系如何应对德国“蜂群式”的攻击模式。我们深入解读了Me 110重型战斗机在实战中暴露的弱点,以及喷火式(Spitfire)和飓风式(Hurricane)战斗机在各自领域的战术定位。对多位在不列颠空战中声名鹊起的王牌飞行员,如道格拉斯·巴德(Douglas Bader)和阿道夫·加兰德(Adolf Galland)的早期事迹,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第二部分:战线延伸与技术竞赛(1941-1943) 随着战争的扩大,战线逐渐东移至广阔的苏德战场。这里的空战环境与西欧截然不同——更广袤的空间、更恶劣的气候以及苏军飞行员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本部分重点探讨了空军对苏军坦克的“空中炮火支援”战术的发展,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空军在后勤补给和火力压制方面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书中详尽描述了Ju 87“斯图卡”在东线后期遭遇防空火力增强后的战术调整,以及FW 190“野猪”在面对苏军新型战斗机时的表现。 在西线,随着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介入,空战的性质开始发生质变。盟军的“长航程护航”战略成为了德国战斗机部队面临的首要难题。本书细致分析了战斗机飞行员如何从最初的“拦截”思维,转变为“护航战术的破坏者”。早期的Bf 109和FW 190,在航程和火力上开始显得捉襟见肘,促使双方加速研发下一代空中优势平台。 第三部分:性能的极限与战略的困境(1943-1945) 战争进入中后期,盟军开始利用其压倒性的工业产能和技术优势,发起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昼间护航”的演变。P-51“野马”的到来是关键转折点。其卓越的航程和爬升性能,彻底改变了护航飞机的角色,使其能够深入德国腹地,有效压制对方的拦截机群。我们详细梳理了P-51如何克制Me 109和FW 190的战术优势,以及德国飞行员在燃料和新机短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近乎自杀式的拦截方案。 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德国“精英培养体系”在战争后期的崩溃。经验丰富的老兵大量伤亡,新兵在缺乏充分训练的情况下被投入残酷的实战,导致单机战损率急剧上升。同时,对新型喷气式战斗机——Me 262的研发和部署进行了专题分析。本书探讨了围绕其战术定位(拦截轰炸机还是作为传统战斗机)的战略争论,以及它在战争末期未能挽救颓势的原因,包括生产瓶颈、燃料匮乏以及盟军对关键机场的饱和攻击。 尾声:天空的遗产 全书最后一部分,是对欧洲空战历史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记录了飞机的型号和战术的演变,更侧重于那些将生命献给蓝天的个体故事。通过对不同国籍王牌飞行员的访谈资料、战后回忆录以及解密档案的交叉比对,本书力求还原空战的真实面貌:从最初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到后期对工业化、系统化战争机器的无力反抗。它探讨了空战理论如何影响了战后全球的军事思想,以及那段激情与绝望交织的岁月留下的永恒印记。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充满人情味的欧洲空战画卷,献给所有对航空史和军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张弛有度。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无休止的空战描写,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铺垫这个联队组建初期的困境和挑战,这一点我很欣赏。那种从零开始建立起战斗力的艰辛,比直接描写巅峰期的辉煌更让人感到真实和震撼。每当进入具体的空战章节时,作者会巧妙地结合当时的战术背景和天气状况进行分析,使得每一次交锋都不仅仅是火力的比拼,更像是一场复杂的棋局博弈。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片段,它们如同黑白照片中被点亮的色彩,让冰冷的数字和战报瞬间有了温度。通过这些零散的叙述,我仿佛能听见发动机的轰鸣,感受到座舱内空气的焦灼,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飞行员们面对死亡的常态。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厚重感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评分

坦白说,初看这本书的体量时,我有些许的畏惧,生怕这是一本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资料汇编。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在细节挖掘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洞察力。那些关于飞行员之间情谊、基地生活琐事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多,但笔触精准,为冰冷的军事历史增添了人性的光辉与无奈。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王牌飞行员的成长轨迹的描绘,并非将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们如何从菜鸟成长为中流砥柱,中间经历了多少次险象环生和心路历程的转变。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对“人”的探索,而非仅仅是对“机器”和“战术”的冷眼旁观。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洪流中,个体是如何被裹挟、又如何努力保持自我形态的。

评分

整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清晰,时间线索和空间转换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个特定单位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赞赏其附录和图表部分的设计,那些详细的联队组织结构图、参战飞机型号对比表,以及战役时间轴,都是对正文内容强有力的补充和佐证,极大地提升了参考价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的参考资料库。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去对照地图,去查阅一些背景知识,这表明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更深层次的求知欲。它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态度,为我们留存了这段珍贵的、关于天空的记忆。能够拥有这样一本详实记录了特定单位历史的书籍,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种幸运。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光是封面那褪色的老照片和严谨的字体,就仿佛带着一股陈年的硝烟味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空战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单位如何以血肉之躯在天空中书写传奇。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着一股德式的严谨,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华而不实,它更像是军迷和严肃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上下了多大力气,那些详尽的战斗记录、人员调动,甚至连飞机编号和任务细节都标注得一丝不苟,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尽管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有技术术语,但那种面对宿命的决绝和对空中优势不懈的追求,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令人动容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胜利和失败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部生动的群像史,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飞行员在极端压力下做出的抉择与牺牲。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罗列战绩,它更像是一扇通往特定历史侧面的窗口。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该联队从东线到西线的转战过程中,对不同战场环境和对手的变化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梳理。例如,面对苏军的“飞虎群”战术与英美轰炸机编队的应对策略,书中都有深入的探讨,这显示出作者对整个二战欧洲战场空军史的宏观把握能力。对于研究军事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案例研究样本——如何在一个不断恶化的战略态势下,保持一个精锐单位的战斗力。它不回避失败,不美化牺牲,这种客观冷静的叙事基调,反而让历史的重量更加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每一次的战术调整,每一次的装备更新,都与德国内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背景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历史剖面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