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咔嚓:一位中国日报记者的欧美行摄手记
定价:178.00元
作者:武治义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153231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展示了连续三届中国摄影**奖金像奖得主、中国摄影家协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两届中国记协年度摄影金奖获得者、China Daily首席摄影记者武治义,二十年间用相机记录下来的欧美12国人文图景。
内容提要
作者用轻松的语言描述了二十年来自己行摄欧美的经历,用几百张真实感人的图片呈现了欧美12国的人文图景。书中内容除了西方世界的自然及人文美景,更多的是欧美人的生活点滴。
目录
阿玛菲海岸纪事
托斯塔纳山区自驾游
威尼斯没有汽车
帝都罗马
“城中之国”梵蒂冈
佛罗伦萨女子
卢森堡3日记
世纪末性感巴黎
巴黎的另一面
雪乡库什维尔
久违了,布达佩斯
巴拉顿湖“撞暑”
萨尔斯堡的音乐之声
因斯布鲁克“金顶屋”
慕尼黑“啤酒馆”
开放的自行车王国
“小威尼斯”布鲁日
布鲁塞尔“阶级论”
布拉格,穿越18载
蒙地卡罗,赌城故事
再见莫斯科
莫斯科的北京印象
突袭大峡谷
三上太浩湖
宜居雷诺
毕绍普牛仔节
爱洛杉矶
太空针下的西雅图
借过克拉马斯福尔斯
旧金山气质
纽约,双子座记忆
圣地亚哥误闯海军基地
拉斯维加斯经历“911”
绝版“17哩”
自驾在美国
感叹洋爷们儿
作者介绍
武治义
1956年8月出生,从小酷爱摄影,与照相机结下不解之缘。
1979开始从事专职新闻摄影工作,
1982年在解放军总参政治部宣传部担任摄影干事,
1990年转业到CHINA DAILY工作,
1995年担任CHINA DAILY摄影部高级记者至今。
曾经在4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同时荣获金、银、铜牌连续三届荣获中国摄影高奖一一金像奖。
2004年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高奖一一终身成就奖。
荣获两届中国记协年度摄影金奖。
1985年两次深入者山战区前沿阵地,参加自卫反击作战的采访。
参加过1996年亚特兰大、2000年悉尼、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采访,参加坦2002年韩国日本世界杯的采访。
从1992年开始,主要负责中央外事、重要会议,以及重大新闰事件的采访。
作者对拍摄现场新闻人物颇有钻研,善于探索人物内心活动规律,瞬间意识强。喜爱使用长焦镜头,厌弃闪光灯,有着良好的镜头感。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正版 咔嚓:一位中国日报记者的欧美行摄手记》透露出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气息。作为一名中国日报的记者,作者武治义的视角,定然带着一份独特的东方审视。而“咔嚓”这个词,简单却有力,仿佛是快门按下时最直接的声音,也暗示了书中内容将是大量鲜活的影像记录。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将如何通过他的镜头,去呈现他对欧美社会的观察和理解。是会聚焦于那些宏伟的建筑和壮丽的风光,还是会深入到街头巷尾,捕捉普通人的生活百态?“行摄手记”这四个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着旅途中的感悟和发现。我相信,一位有着新闻工作背景的作者,他的记录会更加注重事件的真实性,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他可能会在那些异国他乡的街头,发现与中国相似的情感连接,也可能会在那些看似繁华的景象中,捕捉到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去跟随一位中国记者的脚步,去感受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维度的欧美世界。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一位中国日报的记者,怀揣着一份怎样的使命感,踏上了前往欧美的旅程?“咔嚓”一声,是捕捉到了怎样的精彩瞬间?这本书的“行摄手记”性质,让我觉得它会是一份非常鲜活、真实的记录。我不期待看到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作者的眼睛和镜头,去感受那些真实的欧美社会气息。作者的身份,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记者往往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能够发现普通人可能忽略的细节,并且将其转化为具有深意的故事。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更是关于作者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想,是他如何理解和诠释他所看到的欧美世界。会不会有关于当地人民的生活细节,关于文化差异的碰撞,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不同于新闻报道的、更加立体和人性化的欧美。每一次“咔嚓”,都可能是一次情感的共鸣,一次认知的更新。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武治义,一个中国日报记者的身份,赋予了这本书一种天然的公信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我一直觉得,记者的镜头,往往比普通人更能捕捉到时代脉搏和社会肌理。他踏足欧美,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更可能是在寻找不同文明之间的连接点,或者是在反思东西方文化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的演变。我很好奇,他会如何处理“中国视角”与“欧美现实”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有对西方社会繁荣表象下的隐忧的揭示?或者是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与中国社会相似的价值追求?“咔嚓”一声,定格的不仅仅是画面,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情感的流露。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西方的刻板印象,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和发展。每一次快门,都承载着记者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而这些,都将凝聚成文字和图片,呈现在读者眼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技巧,更是关于文化交流、社会变迁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
评分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记者拍摄经历的书,但这本书的“欧美行摄手记”这个标题,让我对它产生了特别的兴趣。欧洲和美国,这两个地域各自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社会形态,对于一位来自中国的记者来说,这将是一次多么丰富而充满挑战的“取景”之旅。我猜想,作者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不仅仅是在记录眼前所见,更是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氛围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现实。会不会有对欧洲古老建筑的敬畏,对美国都市的活力与疏离的观察?又或者,在旅途中邂逅的人们,他们讲述的故事,是如何被作者的镜头解读和呈现的?“咔嚓”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瞬间的、生动的力量,仿佛能将那些无声的画面唤醒,让它们在读者心中激起涟漪。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异国他乡,会如何处理那些可能与中国社会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那些在新闻报道中常被提及但未必深入了解的社会问题。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那种粗犷而又不失细节的摄影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书名“咔嚓”更是直白地揭示了作者的身份——一位记者,并且是通过镜头来记录他眼中的世界。一个中国日报的记者,带着他的视角去观察欧美,这本身就充满了碰撞和对比的可能性。我们常说,视角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而一个来自东方、肩负着传播中国声音的记者,他会如何捕捉那些在西方文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风景、人物和故事?是带着批判的眼光,还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是发现差异,还是寻找共鸣?我特别期待看到他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去解读那些我们可能熟悉的,但又未必深入了解的西方社会的面貌。他会不会让我们看到不同于媒体报道的、更具人情味的一面?比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街头,他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瞬间,可能就蕴含着一个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关于失落的复杂叙事。又或者,在采访某个国际人物的过程中,他的相机捕捉到的一个细微表情,可能比长篇大论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行摄手记”这几个字,更是强调了它既有行走中的观察,又有影像的记录,这种结合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我觉得读起来会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踏上了这段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