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民国名家史学典藏文库 | 作者 | 梁启超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469862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306000 | 页码 | 34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他这书以阳明学派为中坚。因为当时时代精神焦点所在,应该如此。但他对于阳明以外各学派,各还他相当位置,并不抹杀,正合条件。他又说: 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 我们读《明儒学案》,每读完一案,便觉这个人的面目活现纸上。梨洲自己说“皆从各人全集纂要钩元”。可见他用功甚苦。但我们所尤佩服者,在他有眼光能纂钩得出,这是合第二个条件。梨洲之前,有位周海门曾著《圣学宗传》一书,他的范围形式都和《明儒学案》差不多。梨洲批评他道:“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梨洲这部书,虽有许多地方自下批评,但他仅在批评里头表示梨洲自己意见,至于正文的叙述却极忠实,从不肯拿别人的话作自己注脚,这是合第三个条件。他在每案之前,各做一篇极翔实的小传,把这个人的时代、经历、师友渊源详细说明,令读者能把这个人的人格捉摸到手,这是合第四个条件。所以《明儒学案》这部书,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创作,将来做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翻阅那些民国时期学者的著作时,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抱有浓厚的兴趣,想知道当时的思想家们是如何看待学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显档次,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很舒服,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内容上,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每一篇,但光是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足够吸引人了。它似乎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脉络,更像是在挖掘深藏在学术背后的那些人文精神。每次合上书卷,总会沉思良久,思考着历史的重量与学者的担当。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有温度、有思考的学术对话录。
评分这本精装书的印刷质量简直无可挑剔,那种墨香和纸张的纤维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我这个人比较“老派”,喜欢实实在在捧着书本阅读的感觉。每一次指尖拂过那些铅字,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三百年学术变迁的独特视角,它揭示了知识是如何塑造社会,以及社会思潮又是如何反作用于学术研究的。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学科建立和人才培养的论述,对于理解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根基非常有帮助。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学术史诗。
评分说实话,我淘了不少民国史学家的文集,但能像这本一样,将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碰撞梳理得如此清晰有条理的,实在不多见。阅读体验极为顺畅,作者的叙述逻辑性很强,没有那种硬生生的堆砌史料的感觉。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侧面描写,让那些遥远的名字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他们在那个年代的辩论声。这套典藏文库的选择眼光真是毒辣,能把这些经典重新打捞出来,对我们这些后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打算把这本书放在床头,睡前随便翻几页,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灵感和力量。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一生的学问与你默默对谈。
评分我过去对近现代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宏观叙事层面,这本书却深入到了学术的微观肌理之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补充。它探讨了学术范式的转移,以及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学者是如何进行本土化诠释和创新的。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艰难求索的状态,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书中的某些观点,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让人不得不佩服那位大家当年的洞察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并非一味地赞颂,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让整部作品的厚度得以彰显。
评分拿到手时,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觉得内容扎实。我立刻翻到了关于某个特定学派兴衰的部分,里面的考据非常详实,引用的文献也极为可靠。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梳理了“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研究”,更在于它阐释了“这些研究背后的时代逻辑和学术抱负”。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思想史脉络的人来说,这套书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里程碑。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民国学术的肌理,让人清晰地看到那些奠基者的心血与挣扎。读完后,我对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