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将帅:十大元帅:贺龙元帅 9787513911665

红色将帅:十大元帅:贺龙元帅 97875139116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有志 著
图书标签:
  • 红色将帅
  • 贺龙
  • 元帅
  • 军事人物
  • 历史人物
  • 传记
  • 中国近现代史
  • 解放战争
  • 抗日战争
  • 军事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1665
商品编码:297646453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红色将帅:十大元帅:贺龙元帅 作者 姚有志
定价 26.80元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 9787513911665 出版日期 2017-06-01
字数 页码 16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选取了贺龙元帅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贺龙元帅的一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几十年戎马生涯,他挥兵塵战。神州大地纵横驰骋,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他是贺龙元帅。

   作者简介
姚有志少将,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军事战略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完成研究报告三十余份上报军委总部。相关理论专著有《毛大战略》《邓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23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战略学教程》《世纪论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等。

   目录
军家后代
夺枪起义
桑植农民军总指挥
两把菜刀起家
加人护法靖国军
建国军中将
北伐中的“钢军”
南昌起义军总指挥
创建红二军团
围点打援
诱敌深入
会师后的仗
运动中迫敌就范
万里转战
连克晋西北七城
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
巧打预期遭遇战
避实击虚
经略陕甘宁晋绥
保卫抗战胜利果实
统领两区后方
率部人川
向西藏进军
从战斗篮球队到国家体委主任
举行全军大比武
帅星陨落

   编辑推荐
金戈铁马,浴血鏖战,他们是缔造人民军队的璀璨群星!沃血中华,舍生忘死,他们在革命史上留下了耀目英名!

   文摘
《红色将帅·十大元帅 贺龙元帅》:
  两把菜刀起家
  1916年中,蔡锷派程潜从云南还湘,路过湘西时,在靖县出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委任大庸革命党人罗替侯为湘西护国军左翼司令,贺龙部编人左翼护国军,任团第3营营长。从此,贺龙刀劈盐局起家的民军武装,正式编人了护国军的序列。这时,湘西2l县中已有18个县宣布反袁独立,并与北洋军在湘西展开了激战。
  当年8月,湖南新任督军谭延闿以整编为名,将贺龙所在的罗替侯部队在常德遣散,当时贺龙因母亲病危,随带两人两枪正在洪家关看望母亲。不久,接到在长沙读书的堂兄贺连元来信,贺龙收藏了两支枪,只身一人来到了省城长沙,被当局以民军的名义,安排为“省谘议员”,并拨出一个码头,叫贺龙在长沙收税。他接受省谘议员的头衔,但拒绝在码头收税的安排,毅然投入了革命党人领导的“攻谭,杀赵,毙梅”的斗争。贺龙奉命用炸弹炸毁督军谭延闿的住宅时不幸,后经革命党人营救,并改“攻谭”为“拥谭”的策略。贺龙出狱后,又受命与名流内阁总理熊希龄的朱氏夫人一道刺杀北洋新调湖南督军傅良佐和他的秘书长及副官。因这些人均未按期赴长沙,刺杀计划落空,贺龙感到行刺不是办法,还是要自己组织队伍干!
  1917年9月,为反对北洋用武力统一中国,孙中山号召开展护法战争。湖南革命党人决定,湘军旅长林修梅(林伯渠堂兄)率部在湘南独立,贺龙与张溶川回湘西组织起义。于是,贺龙经英江、沅陵,辗转桑植、大庸等县,很快发展了一支200余人的武装,并奉命参加援鄂战争。不料,贺龙随队伍开到常德时,被张溶川扣押起来,并将他的队伍调开。
  这是贺龙第三次坐牢。他父亲闻讯赶来常德时,贺龙虽已被释放,但仅光身一人了。父亲劝他回乡务农,再莫干武装。贺龙耐心说服父亲,叫他回家把收藏的两支枪交给二姐夫谷青云,他则到石门联络旧友,重拉队伍。后来,他姐夫谷青云在桑植组织了一支武装,而贺龙在桃源与慈利两县的凉水井过宿时,却意外地遇到一个叫吴玉霖的人。
  贺龙与吴玉霖的祖父吴某是赶骡马的好友,同时参加过泥沙,但并不认识吴玉霖。当贺龙询问吴玉霖为什么急促而来时,他说在大庸杀了官府的人,祖父叫他来投奔贺龙。当贺龙承认“我就是贺龙”时,吴玉霖双膝跪地,连声“大叔”地说明由来。贺龙问他想干什么时,他揭开衣襟,亮出两把菜刀后,说:“投奔大叔,要杀富济贫!”贺龙拉他起身,连拍肩膀,夸奖他很有志气。
  当天,恰好一位新到慈利赴任的知县坐着轿子,在4人4枪的护卫下向慈利方向前进。贺龙与吴玉霖商量后,各持一把菜刀乘机干掉后边的两个护兵,夺得两支,于是又有了重拉武装的本钱。
  凭借两把菜刀夺得的两支,为避开慈利民团的追赶,贺龙及时转移到石门、临澧两县边界,又缴了团防,重新组织18个好汉,打着湘西援鄂军路游击支队的旗号,渡过澧水,进入长江边境的公安、石首一线与北洋军阀部队周旋,经过两个月的游击,很快发展到有70多支枪的百余人队伍。
  1918年春天,贺龙率领这支重新发展的武装,在相传为李自成剃度出家的石门县夹山寺,拜见了孙中山的好友、湘西护国军第5军军长林德轩,被委为第3梯团营营长,率部驻守桃源黄市。
  对于这一段惊险而又传奇的经历,后来贺龙在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代表履历表上写道:“1917年底,曾用两把菜刀发展到百余武装,并任援鄂第l路军的游击司令。”毛在1927年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于三湾改编时,曾用“贺龙两把菜刀起家当军长”的故事鼓励红军战士继续战斗,指的就是这次夺枪行动。而且当时在三湾仅有的两个营长中,张子清便是原贺龙部队的政治连长。
  ……

   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关于一本未指明但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侧重于展现深刻的历史洞察、复杂的人物命运和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旨在吸引对宏大叙事和精妙笔触感兴趣的读者。 --- 史诗的侧影: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信仰 一部关于隐秘力量、权力更迭与人性深处的历史画卷 本书并非仅仅记录历史事件的编年史,它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探寻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人抉择与时代命运的深刻哲学之旅。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剖析了二十世纪那段充满剧变、理想与残酷交织的岁月,关注那些在历史的聚光灯之外,却以自身行为深刻影响了走向的关键人物群像。 核心议题:权力的悖论与理想的重量 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身处权力核心,却又不断被权力本身所异化或重塑的群体。它探讨了“绝对的忠诚”如何演变成一种沉重的枷锁,以及“最高理想”在遭遇现实泥泞时所展现出的脆弱与坚韧。通过细腻的文本构建,读者将跟随叙述者的脚步,进入一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世界:在这里,英雄主义与实用主义常常并肩而行,道德的灰色地带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黑白分明要复杂得多。 叙事结构:多维度的渗透与解码 全书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多视角的叙事策略,如同一个精密的解剖刀,层层剥开历史的表皮,直抵其血肉。它不仅仅关注“发生了什么”,更着力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在那个瞬间,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权衡利弊”。 第一部分:风暴前夜的布局 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早期酝酿期。作者摒弃了对宏大战争场面的直接描绘,转而聚焦于幕后筹谋、思想的碰撞与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大量篇幅用于描绘早期革命者或改革者在资源匮乏、外部环境严峻下的生存哲学。这里有对早期军事训练、地下活动细节的精准还原,更重要的是,对“信念体系”如何被构建、被捍卫,乃至被利用的心理分析。书中详述了早期领导层之间微妙的权力制衡,那些不成文的规则和潜藏的派系斗争,是如何在看似铁板一块的集体中悄然成型。 第二部分:结构性张力下的个体命运 这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侧重于描绘在剧烈社会转型期,个体所面临的无可逃避的结构性压力。本书深入挖掘了那些在特定历史事件中处于风口浪尖的人物群像。 决策的代价: 细致还原了几个关键的历史决策点,例如重大的战略转移、内部路线的争论。作者以近乎现场的笔触,展现了决策者们在信息不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何背负起无数生命的重量,做出那些最终被后世评判的决定。这不是对功过的简单定性,而是对决策过程的去神化。 忠诚的边界: 探索了“忠诚”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动态变化。当组织的目标与个体的良知发生冲突时,高级干部们的内心挣扎被细致描摹。书中包含对几位重要人物晚年心境的独到解读,他们对过往功业的反思,以及对时代浪潮的无奈接受或悄然抗争。 第三部分:记忆的重构与历史的余音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历史叙事本身的复杂性。作者引入了大量的档案材料、私人信件(基于历史真实性构建的场景还原),试图揭示官方定论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巨大鸿沟。 失语者的声音: 侧重于描绘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被“边缘化”或“沉默”的声音。他们不是决策者,却是政策的直接承受者。通过他们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宏大叙事下,被碾过的乡村社会、被重塑的家庭结构以及对个人自由的深刻影响。 权力的代际传承: 尾声部分将目光投向历史事件发生后数十年,探讨父辈的功绩与阴影是如何投射到下一代人身上的。这部分内容更具人性温情与悲剧色彩,展现了历史对个体精神世界的长期侵蚀与塑造。 笔法与风格:冷峻中的人文关怀 本书的语言风格冷静而富有张力,擅长使用意象化的描述来烘托时代氛围,例如对特定年代物质稀缺状态下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捕捉,对政治斗争中微妙的眼神交流和言语暗示的精妙刻画。叙事者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避免了过度煽情,从而使得每一次情感的爆发都显得尤为有力。 它是一面映照复杂历史的镜子,邀请读者不仅是观看历史,更是参与一次对权力、信仰、忠诚与人性的深度反思。它描绘的,是那些在时代巨轮下,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的群体的复杂肖像。对于渴望理解二十世纪中叶一系列重大事件背后深层驱动力与人性挣扎的读者而言,此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舒适度上来说,这本书的设计细节也值得称赞。开本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桌上阅读,还是携带外出,都非常方便。装订结实,即便频繁翻阅,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品味的非虚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似乎随着历史时间线的推进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初期较为朴素刚健,随着资历和阅历的增长,文字中逐渐沉淀出一种老辣和深沉,这种语言风格与人物心境的同步变化,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生命轨迹把握的精准度。它让我感受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传记写作,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人物的长时间、深层次的对话和共鸣。读完后,合上书本,心头萦绕的不是故事的终结,而是一种对时代进程的敬畏与对个体精神力量的深切感悟,让人回味无穷,是一次非常充实且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类型的历史传记题材一直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容易在史实上做过度演绎。然而,这本读下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史”与“论”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他对史料的引用和考证是极为严谨的,每一个关键事件都有据可查,这为全书的权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更出色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史实的罗列,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历史必然性。他的评论性文字往往一针见血,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指核心问题。这种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大众可读性的写作风格,非常适合想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但又不想被晦涩的学术语言困扰的读者。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某个论断的精彩而忍不住在空白处做笔记,标记下来,以便日后反复推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又不失力量感的红色调,那种深邃的红仿佛能一下子抓住你的视线,让人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精心制作的诚意。初读之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选择上的考究,遣词造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叙事的流畅性,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非常清晰,章节划分合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人,也能很快地跟上节奏。而且,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历史照片的选用,更是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让那些文字描述瞬间变得立体起来,仿佛能亲眼目睹当时的场景。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到翻开第一页,整个体验都是一种享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无论是从阅读体验还是从收藏价值来看,都物超所值。我甚至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封底的书介,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口,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运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切入点”,它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平铺直叙的方式来介绍人物的生平,而是非常巧妙地选择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作为锚点,然后层层剥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决策过程。这种写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意义,让人在感叹历史洪流的巨大时,也能体会到个体命运的挣扎与抉择。读到某些转折处,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斟酌措辞时的那种审慎和敬畏,看得出作者对史实的尊重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种单纯的“歌颂”或者“批判”,而是在展现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这种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的笔法,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都忍不住频频停下来思考,书中描绘的每一次抉择背后,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何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那些至暗时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真实感”和“代入感”的完美融合。它并非将那些历史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而是坦诚地展示了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矛盾、犹豫和偶尔的脆弱。这一点非常难得,因为它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可信。比如,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军事行动前夜的心理描摹,就极其细腻入微,那份临战的压力和肩负万千将士生命的重担,仿佛透过文字直击人心。我阅读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的状态,想象自己如果身处那个位置,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这种“代入”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基于对历史情境的理解和共鸣。作者在构建历史背景时,也做得非常扎实,对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民生都有着细致的背景交代,使得人物的行为逻辑顺理成章,绝非突兀的“伟人光环”强行加持。阅读完毕后,感觉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提升了一个维度,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而是有了更多鲜活的感性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