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将帅:十大元帅:元帅 9787513911696

红色将帅:十大元帅:元帅 97875139116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有志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红色将帅
  • 元帅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军事人物
  • 政治人物
  • 抗战
  • 解放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1696
商品编码:297646630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红色将帅:十大元帅:元帅 作者 姚有志
定价 26.80元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 9787513911696 出版日期 2017-06-01
字数 页码 184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选取了元帅一生中的精彩片段,全方位展示出元帅的一生。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们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走来的英雄。几十年戎马生涯,他们挥兵塵战。神州大地纵横驰骋,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他是元帅。

   作者简介
姚有志少将,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会长。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理论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军事战略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完成研究报告三十余份上报军委总部。相关理论专著有《毛大战略》《邓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20世纪战略理论遗产》《军事战略学教程》《世纪论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指导教程》等。

   目录
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
艰难的读书生活
走进讲武堂
参加辛亥革命
四年官升六级
留 洋
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举旗南昌
南下首克钱大钧
血战三河坝
“要革命的跟我走”
重整旗鼓
寻找毛
智取宜章
点燃湘南起义烈火
向井冈山转移
朱毛会师
粉碎敌人“进剿”
“扁担”
“和天下穷人心连心”
开创赣南根据地
粉碎五次反“围剿”
统帅三军行万里
“敌人的枪是打不中的”
临大节而不辱
八路军总指挥
率部转战太行
屯垦南泥湾
运筹与决胜全国解放战争
亲临前线克石门
在小的司令部里
瞒天过海
穿着补丁鞋进京
在上检阅三军
中华帅
情系国防现代化
生命的后时刻

   编辑推荐
金戈铁马,浴血鏖战,他们是缔造人民军队的璀璨群星!沃血中华,舍生忘死,他们在革命史上留下了耀目英名!

   文摘
《红色将帅·十大元帅 元帅》:
  艰难的读书生活
  正是为了免受地主、官兵、税吏的欺侮,朱家决定送去读书,以便“支撑门户”。6岁时,来到了远房堂叔朱世秦办的药铺垭私塾读书。在这所私塾的学生中,他年龄小,但由于聪颖、刻苦,很受塾师喜爱。读书很用功,在所有的学生中,他记字多,一年就读完了《三字经》、《大学》、《中庸》和《论语》。
  为了使儿子更有长进,父母又送他到丁秀才的私塾中继续读书。
  在丁秀才的30多名学生中,大都是姓丁的大户人家的子弟。被指定坐在后一排。丁家的少爷们生活优裕,对读书不感兴趣,不是跑出去玩,便是偷着去看戏。丁先生也得罪不起这些少爷们。
  但是,他对却管教很严,稍有差错,就要打“手板”。
  懂得像他这样的家境,读书上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年纪虽小,却一刻也不敢忘记父亲的期望,读书从不马虎。先生讲课时,他总是认真听,读书、写字都进步很快。10岁那年,他又到席家砭席聘三门下读私塾。席先生给他取字为“玉阶”。每天清晨,他起来为家里挑水、喂猪,吃过早饭便赶8里路去上学。暑去寒来,他养成了走路迅疾的习惯。从10岁到18岁,在成长过程的这个重要时期,是在席聘三的私塾中度过的。
  由于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各种困难,但他有着坚强刚毅的性格。他不低头,不气馁,发愤用功,自强不息。在整个学堂里,的年纪小,但他读书读得多,好。连偏心的先生也不得不承认:朱代珍(的学名)这个娃娃将来肯定有出息!
  1905年,年满19岁,信息不灵的乡村和寒窗苦读的私塾,已不能满足他对理想的追求和报国的渴望。决心出去闯一闯。在席先生的鼓励下,他肩挑行李,步行数十里,来到仪陇县城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发榜,他名列第20名。接着,他又挑着行李步行来到顺庆府参加府试。结果,他又一次顺利过关。
  正在这时,清实行“新政”,宣布自1906年起两年内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举办新学。在革新浪潮的推动下,各种新式学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开办起来。1906年春,考入了顺庆府官立新式小学堂。同年秋,他又考人中学堂。如饥似渴地学习新学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等。
  顺庆府中学监督张澜、刘寿川及一些教师,曾去日本留学,他们思想开化、激进。张澜曾对学生们疾呼,现在要灭种了!你们牺牲身家性命也要去救国家!
  虽然在这所新式学堂读书只有一年时间,但的思想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他萌发了教育救国,读书不忘救国的思想。同时,他对社会的了解也更多了,他的求知求学救中国的愿望更强烈了。
  1907年初春,满怀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20岁的又踏上前去成都的路途。他一向认为,必须强体健身,操习武艺,才能在日后为拯救国家危亡效力。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他报考了当时为训练新军军士而开设的武备学堂的弁目队。后来,他又考人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
  在体育学堂里,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坚持每天晨起锻炼,跑步之后练双杠、木马,刻苦练习各种体育项目。一年后,在学期届满毕业时,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他学习的12门课程中,考试成绩在八九十分以上的有修身、教育、心理、算术、教练和器械,其中成绩好的是器械,得了100分。
  在就读的学堂里,要求推翻清,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潮也日益流行。这样,对国事、对革命更加关心了。他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慷慨陈词,谈论强国富民的问题,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体育学堂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仪陇县,随后担任了县立高等小学堂的体育教习兼庶务。
  在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一年的经历,感受到了社会上旧势力的压迫和排挤,更看到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认识到“教书不是一条生路”,决心走一条新路。他要投笔从戎,寻找新的救国之路。
  1909年初春,毫不犹豫地辞去教师一职,前往云南昆明报考陆军讲武堂。
  临走前,他奋笔疾书,立下救国誓言:
  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

   序言




红色征途:共和国的缔造者与军事思想的演进 一部跨越时代、深入党史和军事科学核心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或某一批特定的将帅群体,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塑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与国家安全基石的宏大历史进程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它是一部关于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从星火燎原到最终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中,军事思想如何产生、发展、并最终固化为指导方针的深度剖析。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大革命失败后的武装反抗,到土地革命战争的战略探索,经过抗日战争的民族统一战线实践,最终抵达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直至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的检验与总结。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敌我态势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并最终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人民战争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理论的萌芽与早期探索(1927-1935) 本卷着重探讨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初期,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早期军事领导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中国化尝试。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初期挫折中,中国革命武装力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生存。本书详尽梳理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在井冈山时期,党如何结合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游击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基本战术原则。 更深层次的分析在于,此阶段的军事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修正了对正规战的盲目崇拜,确立了以政治工作为先导,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为基础的战略方针。书中通过对早期几次反“围剿”斗争的战役部署、兵力调度和后勤保障体系构建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早期革命军事家们在缺乏经验、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展现出的非凡的战略远见和对战争规律的朴素认知。 第二部分:战略转移与思想的成熟(1934-1945)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聚焦于长征这一史无前例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带来的革命军事思想的质变。长征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次深刻的军事战略和组织路线的自我革新。本书详细描绘了在极端困境中,特别是遵义会议前后,中央领导层如何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军事领导权,从而终结了“左”倾军事教条主义对红军的束缚。 随后,全书深入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思想的“集大成”。在面对强大的日军时,中国共产党如何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并最终发展出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的有机结合。书中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论持久战》的理论深度,分析了其在分析中日战争基本矛盾、预判战争进程和制定战略方针上的科学性。对敌后根据地的建设、民兵体系的构建以及“三三制”政权等政治工作与军事行动的紧密结合,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展现了人民战争理论的成熟形态。 第三部分:决战的智慧与新型军队的塑造(1945-1949) 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进入了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本书详尽分析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如何从数量和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通过战略布局、情报获取、政治攻势和战役的精准打击,最终实现战略反攻的过程。 重点分析了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的战略意图和战役指挥艺术。书中超越了对战果的简单罗列,转而研究了在复杂战场环境下,指挥层如何进行跨战区协同、如何有效瓦解国民党军的军心士气、以及如何快速地将缴获的装备和人员编入己方体系,形成战斗力。这种“变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的实践,被视为人民战争理论在现代条件下发挥到极致的体现。 第四部分:国家安全体系的构建与冷战背景下的军事转型(1949年后)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视角延伸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分析了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军事思想如何应对来自陆地和海上的新挑战。尤其详尽地分析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现代军事理论的塑造作用。这场战争不仅检验了人民军队的战斗意志,更促使中国领导层深刻认识到现代化、正规化军队建设的紧迫性,以及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对未来国防安全的关键性影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一边倒”的国际格局下,中国军队在学习苏军经验的基础上,如何启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并开始规划“独立自主的国防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它总结了从革命战争到国家建设时期,中国军事领导群体在战略指导、作战指挥和政治建军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及其对中国特色军事学说体系的奠基意义。 本书的价值在于: 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精细的框架,用以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一支依靠政治觉悟和游击战术的武装力量,成长为一支能够赢得现代化战争,并能独立构建国家防御体系的强大军队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关于军事事件的记录,更是关于政治、军事、社会三者深度融合背景下,一套独特且极具生命力的战争理论的诞生史。 全书材料扎实,论证严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军事发展史的权威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宏大叙事,毕竟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都太过重大。但翻开后,那种被文字牢牢抓住的感觉是近些年读书体验中比较少见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不拘泥于传统的官方腔调,而是融入了大量的细节描摹和生活化的场景再现。读起来非常流畅,完全没有阅读历史著作常有的那种“阅读障碍感”。其中对于一些著名战役的复盘,视角独特,不仅仅关注了军事部署,更着墨于环境的恶劣、后勤的艰难,甚至是士兵们在战斗间隙的朴素情感,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这些伟人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敬。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过渡时采用的一些小故事或侧记,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切片,从不同侧面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使得整部作品的结构既庞大又精致。对想了解那个时代风云人物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引人入胜的入口。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对“人”的关注超越了“神”。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些光环之下的,是怎样一群在极端环境下挣扎、成长、最终塑造了历史的鲜活个体。作者没有一味地渲染他们的伟大,反而着重描写了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与下属相处、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自我。那些关于家庭生活、个人爱好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缺点的描写,非但没有削弱他们的光辉,反而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亲近。这种基于人性的解读,使得历史不再遥远,那些伟大的功绩也显得更加来之不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处于那个位置,会如何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成功地将沉重的历史课本,转化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人文经典。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军事历史有一定涉猎的读者,通常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很难再给我带来惊喜。然而,这部作品中的某些篇章,尤其是对某些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早期经历的挖掘,着实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的考证工作显然是下了大力气的,引用了一些非公开或鲜被引用的文献资料,使得对某些事件的叙述,比我以往了解的版本更加丰满和细致。它不仅仅是“十大元帅”的传记集合,更像是一部以他们为轴心构建起来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演变与实践的史论。文字的风格上,偶尔会跳脱出传统的严肃史学范畴,用一些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来描绘环境的艰苦或战略的巧妙,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不会感到冗长。对于我这种进阶型读者来说,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供深入研究的线索,实乃意外之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让人眼前一亮,细节之处见真章。厚重感十足,内页纸张的选用也考虑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墨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内容上,作者似乎在努力平衡“歌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剖析了不同元帅在特定历史节点所做的艰难抉择。这种平衡感处理得相当高明,既保证了对功绩的肯定,又没有将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特别是关于他们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角力,作者的处理显得非常谨慎且有分寸,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给读者,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英雄”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人性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勾勒出的线条,而是充满矛盾与光辉的复杂个体。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的福音,作者的叙事功力炉火纯青,将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娓娓道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极其细腻到位,不再是冰冷的历史记录,而是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比如,对某位元帅在关键战役前的思想挣扎,描写得淋漓尽致,那种身负重任的沉重感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文字的张力把握得极好,该激昂时慷慨陈词,该沉思时笔触又变得如涓涓细流般柔和,节奏感十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史料考证上的严谨,每一个细节都似乎经过了反复推敲,让读者在阅读故事性的同时,也能获得扎实的知识基础。读完之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远超一般的传记作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十大元帅”的生平介绍,更是一部展现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宏大史诗,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