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倚晴楼七种曲(一函六册) | 作者 | 黄燮清 |
| 定价 | 980.00元 | 出版社 | 西泠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807495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黄燮清的《倚晴楼七种曲》包括七种传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凌波影》、《脊令原》、《鸳鸯镜》、《居官鉴》。另外还有《玉台秋》、《绛绡记》两种传奇。 《帝女花》写清军攻占北京后,崇祯帝之女坤舆公主欲在尼庵中削发出家,原与公主有婚约的周世显多方寻访得知公主下落,清廷仍用公主出嫁的礼仪为他们完婚。此剧演唱颇广,还流传到了日本。 《桃溪雪》写清初耿精忠降而复反,派总兵徐尚朝向永康、金华进军,永康地方官献出了守节在家、能诗善画的吴绛雪以作为交换请徐尚朝退出县境,吴绛雪旋即跳崖自尽。 |
| 作者简介 | |
|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
| 目录 | |
| 倚晴楼七种曲1 倚晴楼七种曲2 倚晴楼七种曲3 倚晴楼七种曲4 倚晴楼七种曲5 倚晴楼七种曲6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套书的装帧确实是顶级的享受,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内容所展现出的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我虽然没有接触过当时的完整演出,但光是阅读这些文字,就能感受到那股强大的舞台张力。它不仅仅是文本的记录,更像是某种“表演指南”。里面对于情绪的递进、场景的转换,描述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没有舞台经验的人,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的画面。特别是那些需要多人对唱或群唱的部分,文字的排布和韵律感,都暗示着复杂的舞台调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现场录音笔录”,是研究中国古典叙事艺术的宝贵参考。每次合上书卷,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怅惘,仿佛刚刚从一个精彩的梦境中醒来。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控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那个时代生活的一个侧面。戏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艺术形式,它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士人雅好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曲本,我能窥见清代市民阶层和士绅阶层在娱乐方式上的异同,以及文化如何在民间流传和演变。我注意到,其中几段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将历史事件融入到情节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说明编写或整理这些曲目的人,对如何吸引听众或观众有着深刻的理解。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式的解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活的”历史材料,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它让我重新思考,我们今天所谓的“传统文化”,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地被我们理解和继承了下来的。
评分这部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式印刷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最近迷上了清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词集,总觉得那个时代的文字里藏着一种别样的风骨和韵味。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很有讲究,那种传统的函套和内页的纸张质感,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细细品味。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曲谱合集,但翻开后才发现,里面蕴含的不仅仅是音韵之美,更是一种时代的缩影。书中的内容,很多涉及当时的戏曲声腔的演变和地方戏的特色,这对研究中国传统戏曲史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考据,每一个曲目的来历、作者的生平,都有详实的记载,让人感觉作者在搜集这些资料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老先生围炉夜话,听他娓娓道来往昔的梨园轶事,那种亲切感是现代出版物里很难寻觅的。
评分这次淘到的这套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雅”的终极追求。我一直对古代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很感兴趣,而很多传统曲艺都与特定的场景和氛围密不可分。这本书里收录的曲目,很多都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仿佛能闻到苏州园林的桂花香,或者听到徽州古镇的评弹声。我不是专业的戏曲研究者,更多是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来欣赏的。当我对照着书中的文字,去想象当年舞台上的扮相、水袖的起落时,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书中的批注和注释也极为精到,对于那些生僻的古代用词和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而且,不同册子之间的风格似乎还有微妙的差异,有的偏重抒情,有的则更侧重叙事,整体的编排非常有层次感。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冲着它的收藏价值去的,毕竟西泠出版社出品,又是这种古典主题,品相和学术价值都有保证。但读过之后,我发现它的文学价值远超我的预期。这些曲词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很多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脱离了音乐的伴奏,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诗意。我常常在午后,泡一壶清茶,就着窗外的光线,逐字逐句地去琢磨那些用词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那种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直白,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和体会字里行间的情绪暗涌。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文人阶层细腻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离愁别绪的段落,那种淡淡的哀愁,处理得极其克制和优雅,让人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