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走嚮世界叢書(續編):三洲日記(上下)
定價:72.00元
作者: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38069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張蔭桓1885年任齣使美國、日斯巴尼亞(今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辦理華工被害各案交涉事宜。張蔭桓*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主編的《張蔭桓三洲日記(上下)(精)/走嚮世界叢書》即為其作為齣使三國大臣期間所寫的相關日記。日記中除瞭對當時多起美國排華事件有較多記述外,對其他外交活動、參觀遊曆、往來公私案牘均有記錄。其中對西方社會風俗民情的大量描述,對西方各國政治製度與社會製度的精闢分析,以及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後的種種心得體會,在程度上反映齣作者認識和學習西方的心路曆程。
內容提要
“走嚮世界叢書”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國齣使 、考察、遊曆西方各國的記錄,全都是親身經曆的見 聞,共收書65種。這和已齣版的“初編”35種一起構 成瞭早期中國人走嚮世界、認識世界、記錄世界、剖 析世界、接納世界艱難曆程的全景圖。張蔭桓*鍾叔 河、曾德明、楊雲輝主編的《張蔭桓三洲日記(上 下)(精)/走嚮世界叢書》為其中一冊。
目錄
叢書新序叢書原序叢書凡例敘論:抗爭與無奈——張蔭桓齣使三洲的得與失 (鄢琨)張蔭桓三洲日記黃良輝序屠寄序閻迺竹序張蔭桓三洲日記 上冊(捲一至捲四) 下冊(捲五至捲八) 索引與簡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種沉甸甸的紙張質感,配上精心挑選的字體和排版,立刻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隨隨便便的讀物,而是傾注瞭齣版者匠心的一部作品。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似乎也在暗示著內容可能承載著厚重的曆史感與深邃的思考。我一拿到手,忍不住就在光綫下仔細摩挲,仿佛能通過觸感觸摸到那個遙遠時代的脈搏。內頁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我這種喜歡沉浸式閱讀的人來說至關重要。書頁的切口處理得非常平整,側麵都能看齣裝訂的紮實。可以說,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有齣版社願意在實體書的“物性”上下如此功夫,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讓人在翻開閱讀之前,就已經對即將進入的文字世界充滿瞭期待和敬意。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往往預示著內容本身也不會是敷衍瞭事之作。
評分從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結構上的處理尤其值得稱道。它仿佛采取瞭一種多聲部的復調結構,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察視角在交織和對話中建構齣一個更為立體的世界觀。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時間綫索時,那種跳躍和迴溯的處理非常巧妙,既保持瞭日記體的即時性,又通過後來的反思增加瞭深層解讀的空間。這種敘事上的“非綫性美學”,對於習慣瞭傳統綫性敘事的讀者來說,或許需要一點點適應,但一旦進入狀態,你會發現這種設計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張力。它要求讀者主動參與到意義的建構中來,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事實,這本身就是一種高階的閱讀挑戰和樂趣所在。這種對敘事邊界的探索,使它超越瞭一般的“遊記”範疇。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種需要大量背景知識鋪墊纔能真正理解其精髓的非虛構作品,而這本書(暫且這樣稱呼它)的敘事風格,恰好滿足瞭這種“慢品”的需求。它不急於拋齣結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帶著讀者一步步穿越迷霧,去觀察、去感受那個特定時空的氛圍。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思考作者是如何組織這些看似零散的觀察與記錄的。那種遊走在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之間的平衡感處理得極其老道,你不會覺得信息量過載,反而有一種被引導至清晰視野的豁然開朗之感。尤其是一些場景的描繪,那種文學性的筆觸使得枯燥的記錄變得生動起來,仿佛我正站在那個港口,聞著海水的鹹味,聽著不同口音的交談聲。它不是在“講述”曆史,而是在“重現”生活。
評分對我個人而言,閱讀這本書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它激發瞭我對“行走”意義的全新理解。過去我可能將旅行視為一種獵奇或放鬆,但讀完後,我開始思考,真正的“走嚮世界”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否意味著必須帶著問題意識和深刻的文化謙遜去麵對未知?那些文字中蘊含的對異文化的尊重與好奇,那種不帶偏見、試圖理解他者邏輯的努力,是現代人非常缺乏的一種素養。它不再是簡單的地理移動記錄,而上升到瞭精神的拓展和心智的磨礪層麵。這本書讓我對手頭正在進行的一些工作和思考都産生瞭新的反思角度,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知識體係的局限與盲區,是一部能切實改變人看世界方式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核心體驗,是一種強烈的“在場感”,它讓人意識到,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世界”格局,是無數次具體、甚至瑣碎的個人選擇和偶然性事件纍積而成的。讀著那些對異域風土人情、政治氣候的細緻入微的記錄,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今天看待國際事務的一些既定觀念。作者的筆觸中透露齣一種非常剋製但又堅定的求真精神,他似乎在極力避免將當下的價值判斷強加於過去的場景,而是努力去捕捉當時的真實情緒與邏輯。這種尊重曆史語境的做法,在當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更精密的觀察工具和更寬廣的參照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