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统吴式太极拳入门诀要
定价:68.00元
作者:张全亮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04920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轨步型,斜中寓正。——王培生大师嫡传弟子张全亮,详解纯正吴式太极拳。
内容提要
三种套路,循序渐进,适合广泛人群:
10式,适合没有太极拳基础,练拳时间少的读者;
18式,适合学过太极拳,想开始接触吴式太极拳的习练者;
28式,适合吴式太极拳的进阶习练者和参赛者。
目录
序
自序
吴式太极拳(北派)鸣生亮门门规师训
吴式太极拳的源流与发展
吴式太极拳概要
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10式
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18式
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28式
附录
作者介绍
张全亮,自幼酷爱武术,习练多种拳法。20世纪70年代先后师从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学习梁式八卦掌、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学习吴式太极拳。2005年创立“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现在全国及海外已设有48个辅导站,8个分会。2009年和2014年,分别主持申报吴式太极拳(北派)成为北京市市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先后出版了8部太极拳、八卦掌方面的专著,发行光盘20碟,发表论文、文章300余篇。现任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大兴区武术协会名誉会长,《武当》杂志顾问。曾担任央视《武林大会》传统武术擂台赛专家评委、总裁判长,央视“武林盛典”训练营主教练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帮助我建立起了一种正确的练习观念。在之前,我可能更倾向于快速地学习套路,以求速成。而这本书则教会我,太极拳的精髓在于“慢”和“稳”,在于对每一个细节的反复揣摩和体会。作者并没有急于教授复杂的动作,而是将大量篇幅用于讲解基础的功法和身法。这让我明白,扎实的基本功才是支撑起整个太极拳体系的关键。书中关于“内外相合”、“阴阳相济”等哲学思想的融入,也让我在练习中不仅仅是在锻炼身体,更是在感悟一种东方智慧。当我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练习时,我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变化,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舒展和放松,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让我对吴式太极拳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练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许多太极拳入门书籍往往会一带而过一些基础性的概念,而这本书则给予了它们应有的重视。例如,在讲解“开合步”时,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迈步,而是详细说明了重心如何在两脚之间转移,如何保持身体的稳定,以及在迈步的同时如何配合手部的动作。还有关于“松腰”的讲解,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方法,让我逐渐体会到腰部松沉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全身协调性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听劲”的描述,虽然在初级阶段可能难以完全领悟,但作者的引导让我意识到,太极拳的练习并非只是外部动作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感知和觉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它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脚踏实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大气,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书脊上“传统吴式太极拳入门诀要”几个字,加上“张全亮著”的署名,以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logo,都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太极拳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吴式太极拳基础的教材。我接触太极拳的时间不长,起初是被它的舒缓动作和养生功效所吸引,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缺乏扎实的基本功是阻碍进步的最大障碍。市面上关于太极拳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泛泛而谈,或者侧重于表演套路,而忽略了对内在劲力、呼吸配合等核心要领的细致阐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从最基础的站桩、手型、步法开始,一步步解构复杂的套路,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吴式太极拳的精髓,而非仅仅是机械地模仿动作。封面的色调和排版,都预示着这本书或许能带给我一份惊喜。
评分初次翻阅此书,我立刻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对吴式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基本特点进行了简要而准确的介绍,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能够快速建立起对吴式太极拳的整体认识。随后,书中对每个动作的讲解都力求详细,不仅描述了动作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动作背后的劲力运行、身体重心的转移、以及与呼吸的配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身法”的强调,这是太极拳练习中非常关键但又常常被忽视的一环。书中对“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虚领顶劲”等基本要求,都进行了细致的图文解析,让我能够对照自己的身体进行体会和调整。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这对于我这样的自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感觉作者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能够设身处地为初学者着想。
评分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武术探索。作者在讲解套路的同时,并没有止步于动作的表面,而是着重剖析了动作的内涵,比如如何通过身体的带动来完成“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原则。书中对于“招式”的解析,并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练习体系中进行说明,强调了每个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和转换的要领。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掤、捋、挤、按”等基本劲力的阐述,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要领,但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我都能感受到书中内容带来的启发。这本书不像其他一些教材那样,将理论和实践完全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在理解理论的同时,能够立即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练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