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蕡集 畅销书籍 正版 历史 刘光蕡(1843-1903)著,武占江点校整理

刘光蕡集 畅销书籍 正版 历史 刘光蕡(1843-1903)著,武占江点校整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光蕡1843-1903著,武占江点校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刘光蕡
  • 清史
  • 近代史
  • 史学
  • 历史
  • 古籍
  • 武占江
  • 清代
  • 文献
  • 点校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5503
商品编码:2980051823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刘光蕡集 畅销书籍 正版 历史开本:
作者:刘光蕡(1843-1903)著,武占江点校整理页数:
定价:200.00元出版时间:2015-01-01
ISBN号:9787560435503印刷时间: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版次:1
商品类型:印次:
插图目录内容提要

刘光蕡,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人。刘古愚著述,身前刊刻的只有《味经书院志》《濠堑私议》两种,其余均为其去世后门弟子搜集刊刻而成。本次点校以思过斋刻本为底本,参照柏经正堂本《孝经本义》、《关中丛书》本《立政臆解》《学记臆解》《陕甘味经书院志》《尚书微》《修齐直指评》等而成。全书中的其他著作未见有不同的版本,在点校的过程中参照了其他相关书籍。如刘古愚遗书中有不少是以为经、史、文集作疏解的形式而写成的,即选择各种版本的经、史、文集进行校对,刘古愚所录经、史以及古人文集文字与通行版本有不同的地方也予以注明。如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五洲同文书局石印的乾隆武英殿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百衲本以及中华书局1959年版标点本《史记》与《史记货殖列传注》《史记太史公自序注》中的《史记》原文进行校勘;以《四部丛刊》所收录的北宋景佑本《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汉书》与《前汉书食货志注》《前汉书艺文志注》中的《汉书》原文校勘;以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与《立政臆解》《尚书微》中所录《尚书》文字进行校勘。本文集是对刘古愚著述的次系统全面整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编辑推荐作者介绍
《海内存知己: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稿》 作者: 李明 出版社: 现代文库 出版日期: 2023年8月 内容简介: 《海内存知己: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稿》是一部聚焦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的深度研究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与分析,力求揭示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如何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塑造自身外交战略的艰难而辉煌的转变。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精细的学术考证,描绘出中国近现代外交波澜壮阔的图景,力图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富有思想性的中国外交形象。 第一部分:晚清百年:在屈辱与抗争中寻求新生 本书开篇,将镜头拉回到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外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天朝上国”的傲慢与无知所困,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作者详细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外交的每一次重大事件。 开眼看世界与艰难的自救: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尝试理解和学习西方。本书深入剖析了洋务运动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引进,同时也揭示了其在外交上的局限性。我们不仅看到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大臣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斡旋的艰难,也看到他们为了国家生存所付出的努力。 甲午之殇与庚子之耻: 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幻想,也暴露了其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深层危机。本书着重探讨了甲午战争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庚子事变及其后的《辛丑条约》,更是将中国推向了亡国的边缘。作者细致分析了慈禧太后在对外关系上的摇摆与无奈,以及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复杂影响。 早期革命外交的萌芽: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起,为中国外交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关注了孙中山先生在海外进行的革命宣传和筹款活动,以及同盟会在争取国际支持方面的努力。这些早期革命者的外交实践,虽然屡遭挫折,却为后来的新中国外交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民国初建:在动荡与探索中寻找定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然而,民国初年的中国,内忧外患,政局动荡,其外交之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北洋政府的外交困境: 从袁世凯窃国到北洋军阀的混战,民国初年的中国,中央政府权威衰弱,地方实力派各自为政,这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本书详细考察了北洋政府在面对日本侵略、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等重大事件时的表现,以及其试图通过“借外债”等方式维持国家运转的无奈。 五四运动与民族主义的崛起: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学生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和民族主义觉醒。本书深入分析了五四运动如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外交诉求,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开始反思并重新审视中国的外交策略,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外交努力,试图恢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本书探讨了国民政府在收回海关、关税自主权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如何争取国际援助,并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 第三部分:抗日战争与二战期间:浴血奋战,争取平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惨烈和最具有转折意义的战争。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中国的外交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国际社会的介入: 本书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国民党政府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如何寻求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从“国联”的反应到美英苏等国的援助,中国外交在这一时期,开始与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受援国到盟友的转变: 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从一个接受国际援助的国家,逐渐转变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力量。本书着重探讨了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宣言》等重要历史文件中的互动,以及中国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恢复国家主权的重要成果。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显著提升。 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 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中国积极参与了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特别是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启独立自主外交的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也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边倒”政策与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本书分析了这一政策的时代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对中国国内建设的影响。 “独立自主”原则的确立与初步实践: 尽管初期与苏联结盟,但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本书梳理了在处理中苏关系、抗美援朝战争、日内瓦会议等重大事件中,中国是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利益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处理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范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结语: 《海内存知己: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稿》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在近现代以来,面对外部挑战,如何不断学习、探索、抗争,最终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自身地位的宏大叙事。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与自信的历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的研究方法严谨,论证扎实,语言生动,力求让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启示感有机结合,为理解中国和世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朴素,但越品越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别样的雅致。那种没有过度花哨的排版,反而让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文字本身。点校者付出的心力可见一斑,繁复的古文经过现代标点的梳理,阅读起来的流畅度大大提升,但又不失原有的韵味。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方面的处理,那些恰到好处的注解,如同黑暗中的微光,适时地指引着读者穿过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人名。这使得即便是对清代中后期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进入文本。阅读体验的提升,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时常会为了一个陌生的术语,放下书本去查阅资料,但这本书的整理工作,大大减少了这种“中断感”。它提供了一种“无缝衔接”的阅读体验,让思想可以沿着作者的逻辑线索一气呵成地延伸下去。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当今的出版界已属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晚清社会结构和地方精英阶层思想变迁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手资料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二手研究难以比拟的。我并非专业研究人员,但即便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也能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推敲的细节。比如,作者对某一时期赋税制度调整的记录,其精细程度,足以展现出基层社会运转的复杂性。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对人际网络和派系斗争的描述,虽然含蓄,但其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却与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人性的本质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不大,只是外在的制度和技术更新了而已。这本书的意义,正在于它揭示了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那些永恒不变的社会动力学。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那些看似固化的旧制度下,个体是如何运用智慧和资源去博弈生存的。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沉下心来的态度。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基本的文言文功底,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才能真正领略其精髓。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绝浅尝辄止,它要求你付出努力,然后以丰厚的回报作为奖赏。我体会到,每一次攻克一个难句,理解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都像是攀登了一座知识的高峰。这种“来之不易”的阅读收获感,是廉价的娱乐产品无法给予的。它像一位严厉但慈祥的老师,在你感到疲惫时,用它深邃的思想轻轻敲打你的额头,提醒你:真正的智慧,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精神的磨砺。最终,合上书卷,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时间、对历史、对自身生命历程的重新审视和敬畏之心。

评分

初捧此书,便被其厚重感所吸引,那种纸张的质地,油墨的芬芳,都带着一股穿越时空的沧桑。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沉闷的史书,毕竟作者的生卒年头表明,他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然久远。然而,随着指尖划过那些古朴的文字,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对地方志的梳理,对家族脉络的追溯,细致得令人咋舌。作者的笔法并非那种干巴巴的罗列事实,而是饱含深情地描绘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特别是其中关于科举制度的几段论述,那种身处其中的无奈与挣扎,透过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身为现代人的我,也能感同身受那份对功名利禄的执着与幻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史料的翔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那些鲜活的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如何在礼教的束缚下寻找自我定位的。每次翻阅,总有新的感悟,像是在与一位遥远的前辈进行着跨越百年的对话。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时常被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所震撼。在那个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并未将笔墨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升迁荣辱,而是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地勾连起来。书中对于地方治理的观察,对于民生疾苦的记录,体现出一位士大夫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他批评时弊,言辞恳切,绝非酸腐文人的空谈,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百姓的真切关怀。这种“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如今这个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发人深省。它提醒着我们,知识分子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肩负着一份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以记录和批判的方式,守护住一方水土的良知与道义。读到某些关于地方官员腐败的描述时,那种压抑感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正是这种真实性,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