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刘光蕡集 畅销书籍 正版 历史 | 开本: | |
| 作者: | 刘光蕡(1843-1903)著,武占江点校整理 | 页数: | |
| 定价: | 200.00元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 ISBN号: | 9787560435503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印次: |
刘光蕡,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天阁村人。刘古愚著述,身前刊刻的只有《味经书院志》《濠堑私议》两种,其余均为其去世后门弟子搜集刊刻而成。本次点校以思过斋刻本为底本,参照柏经正堂本《孝经本义》、《关中丛书》本《立政臆解》《学记臆解》《陕甘味经书院志》《尚书微》《修齐直指评》等而成。全书中的其他著作未见有不同的版本,在点校的过程中参照了其他相关书籍。如刘古愚遗书中有不少是以为经、史、文集作疏解的形式而写成的,即选择各种版本的经、史、文集进行校对,刘古愚所录经、史以及古人文集文字与通行版本有不同的地方也予以注明。如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五洲同文书局石印的乾隆武英殿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百衲本以及中华书局1959年版标点本《史记》与《史记货殖列传注》《史记太史公自序注》中的《史记》原文进行校勘;以《四部丛刊》所收录的北宋景佑本《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汉书》与《前汉书食货志注》《前汉书艺文志注》中的《汉书》原文校勘;以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与《立政臆解》《尚书微》中所录《尚书》文字进行校勘。本文集是对刘古愚著述的次系统全面整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编辑推荐作者介绍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朴素,但越品越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别样的雅致。那种没有过度花哨的排版,反而让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文字本身。点校者付出的心力可见一斑,繁复的古文经过现代标点的梳理,阅读起来的流畅度大大提升,但又不失原有的韵味。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方面的处理,那些恰到好处的注解,如同黑暗中的微光,适时地指引着读者穿过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人名。这使得即便是对清代中后期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进入文本。阅读体验的提升,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时常会为了一个陌生的术语,放下书本去查阅资料,但这本书的整理工作,大大减少了这种“中断感”。它提供了一种“无缝衔接”的阅读体验,让思想可以沿着作者的逻辑线索一气呵成地延伸下去。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当今的出版界已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晚清社会结构和地方精英阶层思想变迁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手资料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二手研究难以比拟的。我并非专业研究人员,但即便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也能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推敲的细节。比如,作者对某一时期赋税制度调整的记录,其精细程度,足以展现出基层社会运转的复杂性。更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对人际网络和派系斗争的描述,虽然含蓄,但其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却与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人性的本质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不大,只是外在的制度和技术更新了而已。这本书的意义,正在于它揭示了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那些永恒不变的社会动力学。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那些看似固化的旧制度下,个体是如何运用智慧和资源去博弈生存的。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沉下心来的态度。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基本的文言文功底,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才能真正领略其精髓。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绝浅尝辄止,它要求你付出努力,然后以丰厚的回报作为奖赏。我体会到,每一次攻克一个难句,理解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都像是攀登了一座知识的高峰。这种“来之不易”的阅读收获感,是廉价的娱乐产品无法给予的。它像一位严厉但慈祥的老师,在你感到疲惫时,用它深邃的思想轻轻敲打你的额头,提醒你:真正的智慧,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精神的磨砺。最终,合上书卷,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时间、对历史、对自身生命历程的重新审视和敬畏之心。
评分初捧此书,便被其厚重感所吸引,那种纸张的质地,油墨的芬芳,都带着一股穿越时空的沧桑。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沉闷的史书,毕竟作者的生卒年头表明,他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然久远。然而,随着指尖划过那些古朴的文字,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对地方志的梳理,对家族脉络的追溯,细致得令人咋舌。作者的笔法并非那种干巴巴的罗列事实,而是饱含深情地描绘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特别是其中关于科举制度的几段论述,那种身处其中的无奈与挣扎,透过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身为现代人的我,也能感同身受那份对功名利禄的执着与幻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史料的翔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那些鲜活的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如何在礼教的束缚下寻找自我定位的。每次翻阅,总有新的感悟,像是在与一位遥远的前辈进行着跨越百年的对话。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时常被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所震撼。在那个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并未将笔墨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升迁荣辱,而是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地勾连起来。书中对于地方治理的观察,对于民生疾苦的记录,体现出一位士大夫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他批评时弊,言辞恳切,绝非酸腐文人的空谈,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百姓的真切关怀。这种“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如今这个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发人深省。它提醒着我们,知识分子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肩负着一份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以记录和批判的方式,守护住一方水土的良知与道义。读到某些关于地方官员腐败的描述时,那种压抑感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正是这种真实性,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