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宗教与历史(第九辑)
定价:79.00元
作者:陶飞亚 郭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158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宗教与历史(第九辑)》集中于明清以来基督宗教的汉语文献研究。本辑收录的文章来自2016年11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汉语文献与基督教中国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从史学、哲学、文学、区域传播等诸多角度对各种类型的汉语基督教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介绍了欧洲汉学家对现代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探讨。本辑意在通过不同层面与视域的讨论,凸显基督宗教汉语文献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目录
《圣朝破邪集》的文献及思想史意义【王喜亮】
清中叶甘肃地区天主教传播
——以麦传世与《默想神工略说》为例【郭 婷 〔英〕沈艾娣】
华籍神父与晚清天主教神学本地化
——以黄伯禄《圣教理证》改稿为中心的探讨【李 强】
慕维廉汉语宗教福音类著述研究【郭 红 贾凤英】
《教务杂志》中的近代佛耶关系【杨雄威 武文汇】
基督教传教士梅益盛在中国穆斯林中的文字传教活动【刘钦花】
文字创制与群体认同变迁
——基督教的本土适应与景颇族基督徒的群体认同建构【蔡江帆】
《灵歌》的艺术手法及基督教信仰内涵初探【徐淑萍】
新中国成立初期《田家》停刊风波的历史考察【陈 铃】
韩国现存汉语基督教文献状况概述【舒 健 管荣伟】
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基督教文献探析【乔洋敏】
对中国三本《》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著的评论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 著 尹 捷 译 刘 燕 校】
Abstracts
《宗教与历史》约稿启事
编后记
作者介绍
陶飞亚,男,1951年9月生,山东益都人。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中国史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等学术。山东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博物馆(筹)馆长。多年从事中国现代史、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义和团运动及西方在华传教运动与中国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在美国纽约大学市立学院、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台湾大学等校担任过访问学者。
文摘
无
序言
无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这种系列丛书的质量难免会参差不齐。但《宗教与历史(第九辑)》这次的表现堪称惊喜。整体的学术水准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而且选题非常具有前瞻性。我尤其喜欢其中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古代宗教文本在新媒体传播中的“意义漂移”现象的那几篇文章。这简直是把数千年的历史沉淀,瞬间拉回到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数字时代,探讨了历史的“活态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历史研究”边界的想象。它不再是封闭在故纸堆里的考古工作,而是与当下息息相关的文化诊断学。作者们对当代语境的敏感度,与他们深厚的古典学功底结合得相当完美,让这本书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一点也不像是在研究“陈旧”的过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也相当讲究,散发着一种内敛而厚重的学术气息。但我真正想称赞的是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清晰度。很多关于神学本体论与世俗政治哲学的交织探讨,在外行人看来可能晦涩难懂,但这里的作者群似乎深谙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用一种循序渐进、逻辑严密的方式呈现出来。举例来说,在阐述某个历史时期特定神学教义对赋税制度改革的微妙影响时,行文流畅自然,每一步推理都环环相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导到作者设定的逻辑轨道上来。这种功力,实在令人敬佩。它要求读者必须集中注意力,但给予的回报也是巨大的——一种对历史复杂性更深层次的体认。这本书绝不是可以随便翻阅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智力竞技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愉悦的,是一种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联觉”的体验。作者们在描述那些古老仪式或神谕场景时,那种文字的感染力几乎能让人“听”到颂歌的回响,仿佛“看见”了烛光摇曳下的壁画纹路。特别是那些关于民间信仰与宫廷礼仪之间张力平衡的论述,文字的节奏感极强。它不满足于提供一个冰冷的学术结论,而是力图重现当时人们在信仰和现实压力下的那种复杂心境。读到某个特定段落时,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一个当时的见证者,理解了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驱动力,那种历史代入感是极其强烈的。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史料汇编,成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叙事作品。
评分读完这本《宗教与历史(第九辑)》,我真是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的作者们显然在文本的梳理和观点的提炼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尤其是在探讨不同宗教信仰体系如何渗透并重塑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分配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视角,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某个古代文明祭祀仪式的演变如何直接反映了王权合法性的转移,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绝非泛泛之谈可以涵盖。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让你看到信仰的力量是如何从精神层面渗透到现实操作层面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查阅相关的辅助资料,因为作者抛出的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稍有不慎就会错失其深层含义。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的叙事张力又极其出色,完全没有一般学术专著的枯燥感。对于任何对人类文明演进中精神信仰扮演角色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
评分拿到这本第九辑,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视野极其开阔,简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非主流教派在特定地域文化中如何扎根并形成独特社会团体的分析。那些论述突破了传统“大教派史观”的窠臼,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角落。作者们似乎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探究欲,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它对当时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哪些不易察觉的影响”。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早期基督教在某个特定地中海港口城市如何与本土信仰产生融合与冲突的章节,通过对出土文物的侧面解读,还原了一幅生动且充满张力的社会生活画卷。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简直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深度交叉融合。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描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