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近人中国教育史料-(全四册) | 作者 | 舒新城 |
| 定价 | 198.0元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43965577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家。《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共4册)(精)》是舒新城的重要研究成果。他较为系统地阐述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特点与规律,勾画出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发展的大致轮廓。《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体现了舒新城的教育史学观和他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规律的理解、认识和把握。本书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和思想史研究仍不乏启迪之功。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坦率地说,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直接通读全套四册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毕竟它以史料汇编为主,缺乏连贯的现代叙事引导。它的结构是服务于史料的完整性而非阅读的流畅性。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原始的呈现方式,赋予了它无可替代的深度。我建议读者最好能配合一本结构清晰的近现代教育史的入门读物,将此书当作一个“深度挖掘”的宝库。当你对某个特定时间点或人物产生疑问时,翻开它,那些未经修饰的原始文本会给你最直接、最坚实的证据支撑。它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查证”和“沉思”的,是每一位想深入探究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的人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讲究,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调,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疏密得当,字号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虽然这是一套历史资料汇编,但编排的逻辑性却很强,每一册的主题划分清晰,目录索引做得也十分详尽,对于需要快速检索特定历史片段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大便利。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比如对一些早期文献的影印件,清晰度和还原度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准,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墨香。整体来看,从物质载体到内容组织,都体现出了一部严肃学术著作应有的风范和对读者体验的尊重,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读,而不是仅仅当作工具书来翻阅。
评分这套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生态的侧面记录。比如,其中穿插了一些关于早期教师培训和学生生活片段的描述,这些“微观”的记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理解。我发现,早期的“教育家”身份,远不止我们想象中的教书育人,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是社会改革的先锋,但也承受着巨大的来自家庭和保守势力的压力。书中关于教材选用、甚至是学童服饰改革的讨论,都细致地描绘了教育如何成为一个社会风俗和伦理观念的“战场”。这种从宏观政策到微观生活层层渗透的史料汇集,让教育史的研究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张力。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比对和阅读其中关于“新式学堂”创办初期的那部分资料。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避开那些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叙述。我们习惯性地将近代教育的开端描绘得宏大而顺利,但翻开这些史料,才能真切感受到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地方士绅与新派知识分子之间的微妙角力,以及资金筹措的艰辛。其中有些地方官员的奏折,用词的谨慎和顾虑,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推行新政时的如履薄冰,这比教科书上的宏观论述要丰满和立体得多。它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简化了的历史叙事,挖掘出潜藏在“大事件”背后的复杂人性与社会肌理。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收集工作,简直可以用“浩如烟海,庖丁解牛”来形容。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教育变迁的爱好者,我深知挖掘一手史料的难度,而这套书的编纂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搜罗了大量散佚于各地的珍贵文献。它不像一般的通史叙述那样蜻蜓点水,而是将大量原始的、未经太多解读的材料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接近历史本来的面貌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一些细节震撼到,那些尘封的信件、早期的规章制度,甚至是一些地方教育会的会议记录,都像是一面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教育思想的激荡与冲突。这种“见字如面”的体验,是任何二手研究资料都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