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四庫全書總目:前世與今生 | 作者 | 周積明,硃仁天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
| ISBN | 9787501359264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序 1 自序 1 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 1 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緣起 1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過程 9 一、醞釀與準備階段(乾隆三十七年正月至乾隆三十八年二月) 9 二、編撰初稿階段(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至乾隆四十六年二月) 9 三、修改繕寫完善階段(乾隆四十六年二月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 13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的體例 17 一、聖諭 17 二、錶文 18 三、職名 19 四、凡例 19 五、總敘與小序 20 六、提要 21 七、案語 22 第四節《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 22 第二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官 31 節《四庫全書總目》的分纂官 31 一、翁方綱 35 二、姚鼐 37 三、邵晉涵 38 四、餘集 40 五、張羲年 40 六、程晉芳 41 七、戴震 43 八、周永年 44 九、劉權之 45 十、鄒炳泰 46 十一、任大椿 47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總纂官 48 一、紀昀 51 二、陸锡熊 65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總裁官 68 一、於敏中 74 二、王際華 75 三、金簡 77 第三章乾隆帝與《四庫全書總目》 80 一、《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倡導者 80 二、《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保障者 81 三、《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指導者 83 四、《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監督者 84 五、《四庫全書總目》的思想掌控者 86 第四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版本與流傳 95 節《四庫全書總目》四庫館臣寫本 95 一、抄寫進呈本 95 二、七閣寫本 96 三、稿本 102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殿本係列及其流傳 108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浙本係列及其流傳 114 第四節《四庫全書總目》粵本係列及其流傳 120 第五節其他版本 123 第五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研究 126 節《四庫全書總目》補正 126 一、陳垣《四庫書目考異》 127 二、餘嘉锡《四庫提要辨證》 131 三、鬍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135 四、劉兆佑《四庫著錄元人彆集提要補正》 140 五、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 141 六、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144 七、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145 八、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147 九、《四庫全書總目匯訂》 150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箋疏 151 一、林鶴年《四庫全書錶文箋釋》 151 二、周雲青《四庫全書提要敘箋注》 155 三、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 158 四、其他箋疏著作 160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學典 162 第四節《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史研究 167 一、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 168 二、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研究》 171 三、陳曉華《“四庫總目學”史研究》 172 第五節《四庫全書總目》的文獻學研究與編纂研究 174 一、《〈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175 二、《〈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 175 第六章《四庫全書總目》對乾嘉學風的影響 181 節“四庫館啓,天下學術為之一變” 181 第二節嘉道時期對四庫館和《四庫全書總目》的批判 188 第七章《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價值 193 節《四庫全書總目》在中國古代目錄學上的貢獻 193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對中國古代學術的總結 200 主要參考文獻 205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從整體結構來看,這本書的宏大架構令人震撼,它似乎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構建一個完整而自洽的知識體係或世界觀。作者在處理時間綫和多重敘事綫索時錶現齣的掌控力,簡直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建築師在設計復雜的穹頂結構,每一個支撐點都必須精確無誤,任何一個環節的鬆懈都會導緻整體的崩塌。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處理方式,無論敘事視角如何切換,無論時間跨度有多遠,核心的主題和精神內核始終牢牢地被握在手中,從未迷失方嚮。讀完之後,腦海中留下的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個完整、清晰、結構嚴謹的宏大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準,作者似乎深諳“張弛有度”的藝術。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一上來就猛烈地拋齣信息,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說書人,娓娓道來,總能在關鍵時刻設置懸念,吊足讀者的胃口。我發現自己常常在某個段落讀到一半,就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前麵鋪墊的細節,去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種閱讀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感和思考的樂趣,是閱讀體驗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高潮部分的爆發力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有情感上的強烈衝擊,又保持瞭邏輯上的清晰和連貫性,讓人在情緒激動之餘,還能清晰地把握住故事的脈絡,這種平衡感令人贊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所吸引。封麵那種淡淡的墨香和紙張的觸感,仿佛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儀式感。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在不同光綫下會摺射齣微妙的光澤,顯得格外有分量。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極為考究,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透露齣一種古籍的韻味,閱讀體驗簡直是一種享受。這種對實體書載體的尊重和精心的打磨,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裏顯得尤為珍貴,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摩挲一番。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沉澱感是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在人物塑造方麵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層次感和復雜性。我很少看到一部作品能夠將角色的“多麵性”刻畫得如此入木三分。他們都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你會看到一個角色在麵對重大抉擇時內心的掙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左右搖擺的痛苦,甚至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中流露齣的本性。更妙的是,作者沒有急於對這些人物下定論,而是把判斷和解讀的空間留給瞭讀者。讀著讀著,我甚至會反思自己對某些角色的初期印象是否過於武斷,這種引導讀者進行自我審視的寫作手法,著實高明。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可以用“清麗脫俗”來形容,但這種“清麗”並非空洞的辭藻堆砌,而是內蘊深厚的功力體現。它的文字就像是經過細密過濾的清泉,讀起來不費力,卻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湧動著的強大生命力。作者對古典意象的運用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地將傳統的文學美感融入現代敘事之中,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古典的雅緻,又不失現代的敏銳。特彆是描述景物和心境轉換時的那幾段,簡直可以用“詩意盎然”來概括,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連呼吸的頻率都仿佛被文字的韻律所牽引,這種對語言的精雕細琢,值得反復玩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