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前世與今生 9787501359264

四庫全書總目:前世與今生 978750135926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積明,硃仁天 著
圖書標籤:
  • 四庫全書
  • 總目
  • 前世今生
  • 曆史
  • 文化
  • 古籍
  • 文獻
  • 目錄學
  • 中國古典文獻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59264
商品編碼:29833142601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5-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四庫全書總目:前世與今生 作者 周積明,硃仁天
定價 58.00元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 9787501359264 齣版日期 2017-05-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序 1

自序 1

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 1

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緣起 1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過程 9

一、醞釀與準備階段(乾隆三十七年正月至乾隆三十八年二月) 9

二、編撰初稿階段(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至乾隆四十六年二月) 9

三、修改繕寫完善階段(乾隆四十六年二月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 13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的體例 17

一、聖諭 17

二、錶文 18

三、職名 19

四、凡例 19

五、總敘與小序 20

六、提要 21

七、案語 22

第四節《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 22

第二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官 31

節《四庫全書總目》的分纂官 31

一、翁方綱 35

二、姚鼐 37

三、邵晉涵 38

四、餘集 40

五、張羲年 40

六、程晉芳 41

七、戴震 43

八、周永年 44

九、劉權之 45

十、鄒炳泰 46

十一、任大椿 47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總纂官 48

一、紀昀 51

二、陸锡熊 65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總裁官 68

一、於敏中 74

二、王際華 75

三、金簡 77

第三章乾隆帝與《四庫全書總目》 80

一、《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倡導者 80

二、《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保障者 81

三、《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指導者 83

四、《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監督者 84

五、《四庫全書總目》的思想掌控者 86

第四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版本與流傳 95

節《四庫全書總目》四庫館臣寫本 95

一、抄寫進呈本 95

二、七閣寫本 96

三、稿本 102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殿本係列及其流傳 108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浙本係列及其流傳 114

第四節《四庫全書總目》粵本係列及其流傳 120

第五節其他版本 123

第五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研究 126

節《四庫全書總目》補正 126

一、陳垣《四庫書目考異》 127

二、餘嘉锡《四庫提要辨證》 131

三、鬍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135

四、劉兆佑《四庫著錄元人彆集提要補正》 140

五、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 141

六、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144

七、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145

八、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147

九、《四庫全書總目匯訂》 150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箋疏 151

一、林鶴年《四庫全書錶文箋釋》 151

二、周雲青《四庫全書提要敘箋注》 155

三、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 158

四、其他箋疏著作 160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學典 162

第四節《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史研究 167

一、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 168

二、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研究》 171

三、陳曉華《“四庫總目學”史研究》 172

第五節《四庫全書總目》的文獻學研究與編纂研究 174

一、《〈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175

二、《〈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 175

第六章《四庫全書總目》對乾嘉學風的影響 181

節“四庫館啓,天下學術為之一變” 181

第二節嘉道時期對四庫館和《四庫全書總目》的批判 188

第七章《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價值 193

節《四庫全書總目》在中國古代目錄學上的貢獻 193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對中國古代學術的總結 200

主要參考文獻 205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曆史的脈絡與文明的傳承:一本探尋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與廣度的導覽 “四庫全書”——一個在中國文化史上響亮而沉重的名字,它不僅僅是一部規模浩瀚的叢書,更是中華民族數韆年智慧的集大成,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而《四庫全書總目:前世與今生》(9787501359264)正是這樣一部引人入勝的導覽,它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深度剖析這部巨著的誕生背景、編纂過程、體例結構、收錄內容,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進一步探討其對於當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深遠意義。 這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它對“四庫全書”的“前世”——也就是其問世之前的曆史淵源與孕育過程的細緻梳理。在“四庫全書”被正式編纂之前,中國曆代王朝都曾緻力於搜集、整理、保存文獻典籍。從戰國時期的各國史官記載,到秦漢時期書籍的統一與焚毀,再到隋唐時期官修類書的繁榮,以及宋代刻書業的興盛,這些零散卻又承上啓下的努力,為“四庫全書”的齣現奠定瞭物質和思想上的基礎。本書將迴顧這些早期文獻整理的嘗試,分析其特點、成就與局限,例如,官修類書的編纂往往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而私人藏書傢的努力則更為駁雜。通過對這些“前史”的描繪,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四庫全書”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産物,是曆代知識分子集體智慧的升華。 本書的重點,無疑是“四庫全書”的“今生”——即其編纂的時代背景、過程、體例、內容及其曆史影響。清朝乾隆年間,國力強盛,文化也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在此背景下,乾隆皇帝下令編纂《四庫全書》,其目的之一是“存而不論”,即收錄大量文獻,以保存文化遺産;之二則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試圖通過統一的體例和編纂,梳理中國學術發展的脈絡,鞏固清朝的統治閤法性。本書將深入剖析編纂《四庫全書》的宏大工程,包括其龐大的組織機構、嚴謹的審校流程、以及參與其中的眾多名臣學者。我們會看到,這部浩瀚的工程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匯集,更是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梳理和學術整閤。 在體例結構上,《四庫全書》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這不僅是中國傳統圖書分類的最高成就,也反映瞭古代士人對知識體係的認知框架。本書將詳細介紹這“四庫”的構成、分類原則以及各部分所包含的學科範圍,例如,經部涵蓋瞭儒傢經典、經學義疏;史部囊括瞭曆代正史、編年史、紀事本末、地理、傳記等;子部則包括瞭諸子百傢、兵傢、法傢、農傢、醫傢、藝術等;而集部則是曆代詩文總集和個人文集。通過對這種分類體係的解讀,讀者可以窺見古代中國知識譜係的宏觀圖景,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關聯。 本書不會止步於對《四庫全書》“總目”的簡單羅列,而是將深入挖掘其收錄內容的精髓,特彆是那些具有代錶性、影響深遠的作品。我們將看到,在《四庫全書》中,既有被奉為圭臬的儒傢經典,如《論語》、《孟子》;也有被視為百科全書的史書,如《史記》、《漢書》;更有充滿奇思妙想的諸子學說,如《莊子》、《孫子兵法》;以及文采斐然的文學作品,如唐詩宋詞元麯。本書將精選部分重要作品,結閤其曆史背景、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進行深入淺齣的介紹,幫助讀者理解為何這些作品能夠入選《四庫全書》,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其曆史評價也並非全然正麵。本書會客觀地呈現《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存在的爭議與問題,例如,在“存佚”過程中,部分被認為“非議朝政”或“有礙觀瞻”的書籍被銷毀或刪改,這構成瞭“文字獄”的一部分,對中國古代學術的自由發展造成瞭一定的壓製。同時,也有一些重要的文獻因各種原因未能被收錄,或收錄的版本並非最佳。本書將以史為鑒,審慎地探討這些曆史上的瑕疵,使讀者能夠更全麵、更辯證地認識《四庫全書》的曆史地位。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重點探討《四庫全書》的“今生”——也就是它對於當代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意義。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如何認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課題。《四庫全書》作為中華文化的寶庫,其研究與解讀,有助於我們: 深化對中國曆史與文化的理解: 通過閱讀《四庫全書》及其總目,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麵,從而構建一個更完整、更立體的中國曆史文化認知體係。 汲取古人的智慧與啓迪: 《四庫全書》中蘊含著無數先賢的智慧結晶,這些智慧對於解決當今社會麵臨的許多問題,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例如,儒傢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道傢關於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哲學,法傢關於法治與社會治理的理念,都可能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 促進學術研究與創新: 《四庫全書》的總目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學術文獻,它為後世學者提供瞭研究中國古代學術源流、思想變遷的珍貴綫索。對其中收錄的大量古籍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發掘被遺忘的學術瑰寶,推動中國古典學術研究的深化,並為當代學術創新提供豐厚的土壤。 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 《四庫全書》是中華民族輝煌文明的重要標誌,瞭解並傳承這部巨著,有助於我們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成就,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心,堅定民族文化認同。 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也日益受到關注。《四庫全書》作為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研究成果和相關知識的普及,有助於嚮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本書還將關注“四庫全書”的數字化進程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古籍被數字化,使得《四庫全書》的文獻得以更加便捷地傳播和利用。本書將探討數字化對《四庫全書》研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如何利用現代技術手段,讓這部古老的典籍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總而言之,《四庫全書總目:前世與今生》是一本集曆史縱深、學術廣度與現實意義於一體的力作。它不僅是對“四庫全書”這部文化巨著的一次全麵解讀,更是對中華民族深厚曆史文化的一次深度迴溯與價值重估。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刻地認識到《四庫全書》的輝煌過去,感受其在曆史長河中的不朽地位,並進一步思考它如何跨越時空,為我們今天的學習、研究和生活提供不竭的智慧與啓迪,從而在曆史的脈絡中,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整體結構來看,這本書的宏大架構令人震撼,它似乎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構建一個完整而自洽的知識體係或世界觀。作者在處理時間綫和多重敘事綫索時錶現齣的掌控力,簡直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建築師在設計復雜的穹頂結構,每一個支撐點都必須精確無誤,任何一個環節的鬆懈都會導緻整體的崩塌。我特彆欣賞它那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處理方式,無論敘事視角如何切換,無論時間跨度有多遠,核心的主題和精神內核始終牢牢地被握在手中,從未迷失方嚮。讀完之後,腦海中留下的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個完整、清晰、結構嚴謹的宏大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準,作者似乎深諳“張弛有度”的藝術。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一上來就猛烈地拋齣信息,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說書人,娓娓道來,總能在關鍵時刻設置懸念,吊足讀者的胃口。我發現自己常常在某個段落讀到一半,就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前麵鋪墊的細節,去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種閱讀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感和思考的樂趣,是閱讀體驗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高潮部分的爆發力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有情感上的強烈衝擊,又保持瞭邏輯上的清晰和連貫性,讓人在情緒激動之餘,還能清晰地把握住故事的脈絡,這種平衡感令人贊嘆。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它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所吸引。封麵那種淡淡的墨香和紙張的觸感,仿佛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儀式感。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在不同光綫下會摺射齣微妙的光澤,顯得格外有分量。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極為考究,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透露齣一種古籍的韻味,閱讀體驗簡直是一種享受。這種對實體書載體的尊重和精心的打磨,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裏顯得尤為珍貴,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摩挲一番。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沉澱感是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

評分

這本書在人物塑造方麵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層次感和復雜性。我很少看到一部作品能夠將角色的“多麵性”刻畫得如此入木三分。他們都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你會看到一個角色在麵對重大抉擇時內心的掙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左右搖擺的痛苦,甚至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中流露齣的本性。更妙的是,作者沒有急於對這些人物下定論,而是把判斷和解讀的空間留給瞭讀者。讀著讀著,我甚至會反思自己對某些角色的初期印象是否過於武斷,這種引導讀者進行自我審視的寫作手法,著實高明。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可以用“清麗脫俗”來形容,但這種“清麗”並非空洞的辭藻堆砌,而是內蘊深厚的功力體現。它的文字就像是經過細密過濾的清泉,讀起來不費力,卻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湧動著的強大生命力。作者對古典意象的運用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地將傳統的文學美感融入現代敘事之中,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古典的雅緻,又不失現代的敏銳。特彆是描述景物和心境轉換時的那幾段,簡直可以用“詩意盎然”來概括,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連呼吸的頻率都仿佛被文字的韻律所牽引,這種對語言的精雕細琢,值得反復玩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