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日本明治新刻活字版資治通鑒 | 作者 | 司馬光、鬍三省音注 |
| 定價 | 8800.00元 | 齣版社 | 鳳凰齣版社 |
| ISBN | 9787550604988 | 齣版日期 | 2011-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盒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25.124Kg |
| 內容簡介 | |
|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史學傢、政治傢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曆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裏,編者總結齣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藉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曆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該書是為官場讀本。 《資治通鑒》全書共二百九十四捲,又考異、目錄各三十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凡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取材除十七史外,還有野史、傳狀、文集等三百二十二種。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略於經濟、文化。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按順序記寫,創造瞭編年體通史的傑作。 元初鬍三省著《資治通鑒音注》,被認為是曆代注釋《資治通鑒》*者。鬍三省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資治通鑒音注》294捲及《釋文辯誤》(12捲)。鬍三省不僅對《通鑒》作校勘、考證、解釋,對《釋文》作辯誤,對史事有所評論,還對許多人名、地名、術語一一作注。為讀者閱讀《通鑒》掃除瞭文字障礙。 鬍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傳到日本後,在日本廣為流傳。於明治年十四年前(1881年)在日本重新印版,經過日人搜集明治前諸本中土考校之全,在每頁頁眉附小字校勘記。是為和版《資治通鑒》彆於其他版本之*特色,為研究《通鑒》之助,並且有助於中日文化交流。 |
| 作者簡介 | |
|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的史學傢、政治傢、散文傢。自幼嗜學,惜時如金,尤喜《春鞦左氏傳》。20歲時中進士甲科,後官至禦史中丞。熙寜三年因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齣知永興軍。次年退居洛陽,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曆時19年。 |
| 目錄 | |
| 捲 周紀一起戊寅(前四○三)盡壬子(前三)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烈王元年至七年 捲第二 周紀二起癸醜(前二一六八)盡褒子(前三三)凡四十八年 顯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捲第三 周紀三起辛醜(前三二○)盡憋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 慎靚王元年至六年報王元年至十七年 捲第四 周紀四起甲子(前二九七)盡戊子(前二七三)凡二十五年 報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捲第五 周紀五起已醜(前二七二)盡乙巳(前二五六)凡十七年 報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 捲第六 秦紀一起丙午(前二五五)盡憋酉(前二二八)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孝文王元年莊襄王元年至三年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 捲第七 秦紀二起甲戌(前三七)盡壬辰(前二○九)凡十九年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二世皇帝元年 ...... |
| 編輯推薦 | |
| |
| 文摘 | |
| 序言 | |
閱讀體驗方麵,這部作品展現瞭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和敘事張力,作者似乎深諳如何通過文字的疏密變化來引導讀者的心緒。它不像有些曆史著作那樣堆砌史料,而是懂得在關鍵節點上進行精妙的切入和留白,讓讀者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和想象。情節的推進鬆弛有度,既有波瀾壯闊的大場麵描繪,又不乏對曆史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特彆是對於一些復雜政治局麵的梳理,作者運用瞭非常清晰的邏輯脈絡,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曆史脈絡變得條理分明,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迴味無窮,確實是高水平的敘事功底。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和印刷工藝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略帶泛黃的色澤,仿佛真的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塵埃。尤其是那種老式的活字印刷效果,字跡的深淺、墨色的暈染,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完全不是現代機器印刷可以比擬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值得收藏傢們細細品味。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匠人精神的傳承,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為瞭一種享受。我特彆喜歡它在封麵設計上流露齣的那種古典韻味,簡約而不失莊重,每一次將其擺放在書架上,都顯得那麼與眾不同,是那種能讓人一眼就記住的獨特存在。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迷人,它成功地在保持曆史的莊重感與文本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用詞考究,遣詞造句之間透露齣一種古典的文采,但又避免瞭過度晦澀,讀起來朗朗上口。作者的筆觸既有文人的雅緻,又不失史傢的嚴謹,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文字的享受。尤其是一些描述性文字,仿佛能直接將人帶入當時的場景,那種氛圍感的營造非常到位,讓人不禁贊嘆作者對於漢語的駕馭能力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境界。
評分與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這部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人”的關注。它沒有將曆史人物塑造成臉譜化的符號,而是展現瞭他們在巨大時代洪流下的掙紮、權衡與人性光輝的閃現。那些在曆史書上往往隻有寥寥數語的個體,在這裏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和復雜的動機。正是這種對個體命運的關懷,使得宏大的曆史敘事不再冰冷,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溫度。這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和筆法,讓讀者在理解曆史進程的同時,也能對人性産生更深層次的共鳴。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史料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審視那個關鍵的轉型時期。它沒有簡單地重復我們從小被教導的那些定論,而是通過引入一些更為原生態的記錄和側麵史料,構建瞭一個更具層次感的曆史圖景。這對於任何一個對近代史有深入研究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它迫使你重新審視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去探究“為什麼”而不是僅僅滿足於“是什麼”。這種啓發性,遠超一般教科書式的敘述,更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深度對話,每一次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