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法开天地/河洛文化研究丛书
定价:152.00元
作者:陈云生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215113343
字数:
页码:32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目录
导论
节 总体构想
第二节 研究进路
一、关于时间的节点选取
二、关于地域范围的选取
三、关于研究资料与观点的“予”与“取”
四、作为分析平台的“隐喻”
第三节 预定目标
一、尝试拓展河洛文化研究的视域,有所发见
二、唱和当代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弘扬
三、增益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
四、拓展个人的学术研究空间,延长学术生命
章 河洛文化的“根性”及中华法的河洛文化背景
节 河洛文化的“根性”
第二节 河洛文化“根性”学说新观察
第二章 关于法律起源的一般学说及我们研究的前提预设和河洛文化的选择
节 马克思主义的法的起源学说
第二节 西方法学有关法的起源学说
第三节 中国古代先哲关于法的起源学说
第四节 我们研究的前提预设和河洛文化的选择
一、我们研究的前提预设
二、基于便利主义的原则的选择
第三章 中华法起源于河洛文化的内在机理
节 河洛初民的民生是催生中华古法的观念及法律规范的社会基础
一、河洛地区是上古初民早聚居的地区之
二、河洛地区是上古农耕文明早发祥地之
第二节 河洛文化中的王国文明是催生中华法的制度基础
一、河洛地区上古王国文明中孕育了丰富的制度文明
二、河洛地区王国文明中的王制孕育了国家主权法律制度和礼法制度
三、河洛地区上古王国文明孕育了中华法传统的官制即今日之国家组织法和行政法律制度
四、河洛地区上古王国文明中孕育的中华法传统的民本思想
五、本节总结
第三节 法始于兵
一、两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上古河洛地区战事和武备
三、关于“法始于兵”现有的成果的简介与分析
四、从“取象比类”到“取法于象”的认识论根源
第四章 河洛先民的人性理念对中华法创生的独特贡献
节 河洛先民的人性理念
一、引言
二、食之性
三、色之性
四、“欲之性”
第二节 人性中“本始材朴”的人文化
一、河洛先民的生命观
二、河洛先民的天命观
第三节 描述鲁僖公当朝的丰功伟绩
第四节 上古人性的抽象化
一、文字的象形化与拼音的抽象化及其意义
二、与人性相关事物的“抽象”化及其意义
三、河洛先民对与人性相关事物的抽象化
四、河洛文化中人性引介和分析的概括性总结
第五章 中华法创生机制及其意义解析
节 中华法创生机理
一、人性本能致法自然天成
二、先民抽象思维的象征意义衍化法意和法形
三、效法天地有秩形塑人世法律
四、沿习常理遂为成法
五、圣王、贤相制典成法
第二节 古代先哲关于中华法创生原理与机制的理论综述
第三节 个人的几点分析意见
一、法律的生成以及相应的法律概念的殊异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造成的
二、法律起源问题涉及到一系列的深层次的法理和法哲学问题
三、我们关于中华法起源问题的探讨,涉及到社会、文化、人性、自然地理环境、人类学各个领域的知识
四、自20世纪初以来直至当代,在天体物理学中占据重要学术地位和学术热点的一个领域,就是“时空”理论及其在宇宙生成和演化过程中地位和作用
五、在本研究中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我们研究的主题
第六章 中华法在上古的高成就——《洪范》
节 为什么要回到上古河洛文化中的重要典籍——《洪范》
第二节 先秦典籍中的“宪”与“宪法”思想和相关典籍
一、立论的前提预设-
二、先秦典籍中的“典则”与“宪章”、“成宪”等表述
三、先秦典籍中的“宪”的义解
第三节 《洪范》——一部与近、现代宪法神似与形俱的奇特文件
第四节 上古宪法思想和《洪范》如何以及何以才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宪法的本土资源
一、上古宪法思想和《洪范》如何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宪法的本土资源
二、上古宪法思想和《洪范》何以能够成为中国现行宪法的本土资源
附录
民族区域自治的远古史影及其价值蕴含——基于民族文化的探源研究
参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比较“硬核”的法学研究。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大错特错了!《中华法开天地》在语言风格上非常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有些“故事性”。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法律概念,通过引经据典、案例分析,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关于早期法律萌芽的章节,那种从朴素的道德观念、部落习俗中逐渐演化出成文法律的历程,读起来就如同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特别震撼于作者对河洛文化区域内不同时期法律实践的梳理,从早期部落的共识,到夏商周的礼制,再到春秋战国的变法,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它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是某个时代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土壤之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韧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古代法律条文的枯燥读物,但《中华法开天地》却让我惊艳不已!作者巧妙地以“河洛文化”这一地域性概念为切入点,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晰而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法律的起源和早期演变的描绘,那种从氏族部落的朴素规则,逐渐发展到夏商周的礼乐制度,再到春秋战国的法家变法,整个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的光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挖掘法律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探讨法律制度时,书中也融入了对当时社会风俗、哲学思想的分析,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法律是如何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法律并非独立于文化之外的产物,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河洛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不断演进,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法律认知的全新视角!一直以来,我对法律的理解都停留在近代意义上的条文和制度,总觉得它冰冷而刻板。但《中华法开天地》这本书,通过河洛文化这个独特的切入点,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伦理基础。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法条,而是娓娓道来,将法律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礼法合一”的论述,它解释了为何中国的古代法律不像西方那样强调绝对的刚性,而是更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和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祖先在制定法律时所蕴含的智慧和对秩序的追求。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深刻理解了法律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河洛文化如何孕育出如此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法制传统。读完之后,我对于“法治”的理解也上升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简单的规则执行,而是包含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长远福祉的考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法”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法律就是冰冷的条文和强制的执行,但《中华法开天地》却向我展示了法律背后那份浓厚的“人情味”和“文化根基”。作者以河洛文化为线索,将古代法律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慎刑”和“德治”的讨论,这与我理解的严刑峻法截然不同,展现了古代先贤在法律实践中对人性、对教化的重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在讨论法律条文时,那些充满智慧的辩论,感受到他们对于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社会的良苦用心。这本书让我觉得,古代中国的法律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智慧结晶。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法”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规则,更是文明的沉淀。
评分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感到好奇,但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简略,难以满足我深入了解的愿望。直到我翻开了《中华法开天地》,才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年代划分,而是巧妙地将河洛文化这个地域概念贯穿始终,以此来展现不同时期法律的演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法律制度的同时,对当时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的细致描摹。比如,在讲到秦朝的法家思想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其严苛,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统一国家、建立秩序方面的历史作用,并将其置于当时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法律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统治工具,更是社会关系、文化观念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