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新刻活字版资治通鉴 9787550604988

日本明治新刻活字版资治通鉴 97875506049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司马光,胡三省音注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资治通鉴
  • 日本明治
  • 活字版
  • 古籍
  • 史书
  • 中国历史
  • 古典文献
  • 珍本
  • 明治维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04988
商品编码:29833905599
包装:盒装
出版时间:2011-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日本明治新刻活字版资治通鉴 作者 司马光、胡三省音注
定价 8800.00元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 9787550604988 出版日期 2011-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盒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25.124Kg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该书是为官场读本。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取材除十七史外,还有野史、传状、文集等三百二十二种。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按顺序记写,创造了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元初胡三省著《资治通鉴音注》,被认为是历代注释《资治通鉴》*者。胡三省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胡三省不仅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对史事有所评论,还对许多人名、地名、术语一一作注。为读者阅读《通鉴》扫除了文字障碍。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广为流传。于明治年十四年前(1881年)在日本重新印版,经过日人搜集明治前诸本中土考校之全,在每页页眉附小字校勘记。是为和版《资治通鉴》别于其他版本之*特色,为研究《通鉴》之助,并且有助于中日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的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自幼嗜学,惜时如金,尤喜《春秋左氏传》。20岁时中进士甲科,后官至御史中丞。熙宁三年因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历时19年。

   目录
卷 周纪一起戊寅(前四○三)尽壬子(前三)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烈王元年至七年
卷第二 周纪二起癸丑(前二一六八)尽褒子(前三三)凡四十八年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起辛丑(前三二○)尽憋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元年至六年报王元年至十七年
卷第四 周纪四起甲子(前二九七)尽戊子(前二七三)凡二十五年
报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卷第五 周纪五起已丑(前二七二)尽乙巳(前二五六)凡十七年
报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
卷第六 秦纪一起丙午(前二五五)尽憋酉(前二二八)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孝文王元年庄襄王元年至三年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
卷第七 秦纪二起甲戌(前三七)尽壬辰(前二○九)凡十九年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二世皇帝元年
......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日本明治新刻活字版资治通鉴》并非一本书籍的实际名称,其背后可能指向的是一部在中国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以及一部在日本明治时期以活字印刷技术雕版刊印的特定版本。因此,此处提供的图书简介将围绕《资治通鉴》这部史书本身展开,并简要提及可能存在的“日本明治新刻活字版”这一版本信息的特殊性,但不涉及该版本具体的学术价值、版本考证或内容增补等。 《资治通鉴》:一部纵贯千年的历史画卷与政治百科全书 《资治通鉴》,顾名思义,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而编纂的史书。它不仅是一部记述历史的鸿篇巨制,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事经验的“活教材”。这部由北宋司马光及其门人费时十六年,耗尽心血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体例、精湛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力,使其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乃至普通百姓,都在其中汲取智慧,借鉴经验。 史无前例的编年体叙事,勾勒中国历史的壮丽图景 《资治通鉴》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采用的“编年体”体例。与传统的纪传体史书不同,编年体以时间为纲,将历史事件按年、月、日次第记述,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宏伟历史画卷。司马光以战国七雄时期(公元前403年)为开端,一直记述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59年),前后涵盖了十六朝、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这漫长的岁月里,王朝的兴衰更迭,民族的融合发展,社会的变迁进步,战事的此起彼伏,文化的薪火相传,都在这部巨著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编年体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清晰地展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例如,一个政策的出台如何影响了社会经济,一场战争的胜负如何改变了政治格局,一位君主的决策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资治通鉴》都能够一一呈现,让历史的进程跃然纸上。这种清晰的时间线索,使得《资治通鉴》不仅适合于历史研究者,也极大地方便了那些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理解现实的读者。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司马光的史学抱负与政治智慧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是《资治通鉴》开篇的宗旨,也是司马光编纂此书的核心目的。司马光身处北宋政治动荡、改革与保守派激烈交锋的时代,他敏锐地看到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世政治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对过往历史的深刻反思,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帮助他们避免重蹈覆辙,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资治通鉴》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流水账,它更是司马光对历代政治得失、治乱兴衰的深刻总结和精辟论述。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政治洞察力,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导致国家强大或衰败的深层原因。书中对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军事战略、外交策略、官员选拔、法律制度等方面都有着详尽的记述和独到的见解。例如,书中对汉武帝时期“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穷兵黩武的批判,对唐朝“不虚名而虚实”的官僚主义的警示,对宋朝“守内虚外”的国策的分析,都充满了政治智慧和历史前瞻性。 宏大的叙事结构与精妙的史料运用 《资治通鉴》的规模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全书包含二百九十四卷,字数高达三百余万。如此庞杂的内容,司马光能够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展现了他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驾驭史料的能力。 在史料的运用上,《资治通鉴》更是堪称典范。司马光博采群书,广泛搜集了大量的史书、笔记、奏疏、诏令、碑刻、墓志等文献资料。他不仅参考了官方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还借鉴了许多散逸的文献,力求史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叙述中,他善于考订辨析,对于有争议的史实,会进行一番考证,并加以说明。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成为后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精湛的叙事艺术,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政治教科书,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司马光运用他精湛的叙事技巧,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刻画得栩栩如生。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尤为成功。无论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还是叱咤风云的将领,亦或是工于心计的谋臣,都在司马光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他善于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言谈举止、行动决策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对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与晚年的猜忌多疑的刻画,对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与权谋机变的处理,对曹操的奸雄形象与军事才能的并存,都显得十分传神。 此外,司马光在描写战争场面、政治斗争、宫廷秘闻等方面也游刃有余,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场景描绘得波澜壮阔,将跌宕起伏的政治博弈表现得扣人心弦。这种叙事艺术,使得《资治通鉴》不仅具有严肃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即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 “鉴”的深意:历史的镜鉴作用与对后世的影响 “鉴”字在《资治通鉴》的书名中就体现了其核心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是“鉴照”,也是“借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而《资治通鉴》就是一面照妖鉴魔的宝镜,能够帮助人们辨明是非,认识规律,汲取经验,避免错误。 千百年来,《资治通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历代帝王的案头必备,也是士大夫阶层重要的精神食粮。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都在其中找到了灵感和启迪。其深刻的政治思想、治国理念和历史智慧,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治通鉴》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记述了多少历史事件,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政治哲学和历史智慧。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偶然的,而是由无数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也提醒我们,任何时代的政治家,都应该以史为鉴,审时度势,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特定版本信息的意义 “日本明治新刻活字版”这一信息,虽然不直接涉及《资治通鉴》本身的学术内容,但它提示了这部巨著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中国的传统印刷术主要以雕版印刷为主的时代,活字印刷技术的引入,尤其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通常意味着印刷技术的一次革新,也可能伴随着对文本进行校勘、整理,以及在排版、装帧等方面的新尝试。这可能为研究《资治通鉴》的传播史、版本流变,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然而,对于《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本身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其宏大的历史叙事、深刻的政治洞察和精湛的史学成就,这些是超越特定版本限制而永恒存在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它成功地在保持历史的庄重感与文本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用词考究,遣词造句之间透露出一种古典的文采,但又避免了过度晦涩,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的笔触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史家的严谨,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文字的享受。尤其是一些描述性文字,仿佛能直接将人带入当时的场景,那种氛围感的营造非常到位,让人不禁赞叹作者对于汉语的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工艺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略带泛黄的色泽,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尘埃。尤其是那种老式的活字印刷效果,字迹的深浅、墨色的晕染,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完全不是现代机器印刷可以比拟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收藏家们细细品味。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匠人精神的传承,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在封面设计上流露出的那种古典韵味,简约而不失庄重,每一次将其摆放在书架上,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是那种能让人一眼就记住的独特存在。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那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它没有简单地重复我们从小被教导的那些定论,而是通过引入一些更为原生态的记录和侧面史料,构建了一个更具层次感的历史图景。这对于任何一个对近代史有深入研究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迫使你重新审视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去探究“为什么”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是什么”。这种启发性,远超一般教科书式的叙述,更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度对话,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叙事张力,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通过文字的疏密变化来引导读者的心绪。它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史料,而是懂得在关键节点上进行精妙的切入和留白,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想象。情节的推进松弛有度,既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描绘,又不乏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政治局面的梳理,作者运用了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脉络变得条理分明,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回味无穷,确实是高水平的叙事功底。

评分

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这部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的关注。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巨大时代洪流下的挣扎、权衡与人性光辉的闪现。那些在历史书上往往只有寥寥数语的个体,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复杂的动机。正是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笔法,让读者在理解历史进程的同时,也能对人性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