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日本明治新刻活字版资治通鉴 | 作者 | 司马光、胡三省音注 |
| 定价 | 8800.00元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604988 | 出版日期 | 2011-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盒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25.124Kg |
| 内容简介 | |
|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该书是为官场读本。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取材除十七史外,还有野史、传状、文集等三百二十二种。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按顺序记写,创造了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元初胡三省著《资治通鉴音注》,被认为是历代注释《资治通鉴》*者。胡三省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胡三省不仅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对史事有所评论,还对许多人名、地名、术语一一作注。为读者阅读《通鉴》扫除了文字障碍。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广为流传。于明治年十四年前(1881年)在日本重新印版,经过日人搜集明治前诸本中土考校之全,在每页页眉附小字校勘记。是为和版《资治通鉴》别于其他版本之*特色,为研究《通鉴》之助,并且有助于中日文化交流。 |
| 作者简介 | |
|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的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自幼嗜学,惜时如金,尤喜《春秋左氏传》。20岁时中进士甲科,后官至御史中丞。熙宁三年因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历时19年。 |
| 目录 | |
| 卷 周纪一起戊寅(前四○三)尽壬子(前三)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烈王元年至七年 卷第二 周纪二起癸丑(前二一六八)尽褒子(前三三)凡四十八年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起辛丑(前三二○)尽憋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元年至六年报王元年至十七年 卷第四 周纪四起甲子(前二九七)尽戊子(前二七三)凡二十五年 报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卷第五 周纪五起已丑(前二七二)尽乙巳(前二五六)凡十七年 报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 卷第六 秦纪一起丙午(前二五五)尽憋酉(前二二八)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孝文王元年庄襄王元年至三年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 卷第七 秦纪二起甲戌(前三七)尽壬辰(前二○九)凡十九年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二世皇帝元年 ...... |
| 编辑推荐 | |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它成功地在保持历史的庄重感与文本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用词考究,遣词造句之间透露出一种古典的文采,但又避免了过度晦涩,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的笔触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史家的严谨,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文字的享受。尤其是一些描述性文字,仿佛能直接将人带入当时的场景,那种氛围感的营造非常到位,让人不禁赞叹作者对于汉语的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工艺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略带泛黄的色泽,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尘埃。尤其是那种老式的活字印刷效果,字迹的深浅、墨色的晕染,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完全不是现代机器印刷可以比拟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收藏家们细细品味。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匠人精神的传承,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它在封面设计上流露出的那种古典韵味,简约而不失庄重,每一次将其摆放在书架上,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是那种能让人一眼就记住的独特存在。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那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它没有简单地重复我们从小被教导的那些定论,而是通过引入一些更为原生态的记录和侧面史料,构建了一个更具层次感的历史图景。这对于任何一个对近代史有深入研究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迫使你重新审视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去探究“为什么”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是什么”。这种启发性,远超一般教科书式的叙述,更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度对话,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叙事张力,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通过文字的疏密变化来引导读者的心绪。它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史料,而是懂得在关键节点上进行精妙的切入和留白,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想象。情节的推进松弛有度,既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描绘,又不乏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政治局面的梳理,作者运用了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脉络变得条理分明,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回味无穷,确实是高水平的叙事功底。
评分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这部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的关注。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巨大时代洪流下的挣扎、权衡与人性光辉的闪现。那些在历史书上往往只有寥寥数语的个体,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复杂的动机。正是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笔法,让读者在理解历史进程的同时,也能对人性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