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荀子诠解 | 作者 | 荀况原著 |
| 定价 | 1580元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 ISBN | 9787512021518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荀子是战国末叶的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后一位大师。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ト绻�说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像一双健康美丽的天足,在后来封建统治者的大力宣扬下,孟子的思想就被慢慢地束缚、扭曲成一双金莲。所以,如果要细究儒家思想的根本,其方法,唯有研究先秦儒教大家著述一途。《荀子》就是一部很好的研读范本。�チ角Ф嗄昵暗拇呵镎焦�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整个中华大地上一片混战,诸侯争霸,血雨腥风。而就在那时,荀子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目的。�ボ髯拥乃枷肫�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详情参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这一“隆礼重法”的政治学说,对于维护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ヌ匪猛�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纵观历史,我们发现谭嗣同说的基本属实,历朝历代的皇帝,虽然都尊崇儒学,但都基本沿用了荀子“隆礼重法”的主张。�ナ率瞪希�汉王朝建立后,经过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至汉宣帝时,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学说遂被确立为“霸王道杂之”的基本国策而延续下来,也被称之为“儒皮法骨”,就是外表包装了层儒家思想,其实奉行的是法家学说。�ズ阂院蟮睦�代封建王朝,莫不以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互为表里,以礼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兼施并举,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的基本国策,这充分反映了荀子学说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深远影响。�ブ钡浇裉欤�“隆礼重法”的思想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我们从近代走到今天,打破了人治的尊崇,实现了法治的普及。虽然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很多人对法律依然存在误解,但我们需要警醒的是,法律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法律并不是*的,我们不能从一个“人治”的*,又走向一个“法治”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思其中的道理。�ボ髯幼魑�先秦时代的一个总结式的人物,不仅在哲学上成就斐然,对传统所讨论的天人、名实之辨,古今、礼法之争等诸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达到了批判总结的高度,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音乐等方面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念,卓然不凡,被学者认为是早提出“通儒”概念。但荀子及荀学在历史上却几经浮沉,引起的争议非常激烈,迄今不息。荀子之所以如此引人非议,在于他思想之驳杂。先秦诸子的思想倾向都很鲜明,学派归属一般不成问题,只有荀子是个例外,在他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融汇了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象,奠定了荀子思想巨人的独特地位。而他这种驳杂的思想来源,与他在稷下学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荀子其人其学,有叙说不完的话语,有值得深入探究的义理,也有为智为仁争讼不已的难题。千百年来,伴随着绌荀、申荀的起落反复,人们对荀子之学不断地推出新的认识,获取新的启示。�ケ咎住盾髯于菇狻反允椋�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是荀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本套为《荀子》足本,参考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作出了详细注释和今译,并围绕各章主旨,对荀子名言、荀子智慧进行深入阐发,力求将荀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以及其智慧思想呈现给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现代人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修身处世,都大有益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圣人荀子()二、游学于齐()四、名扬稷下()六、议兵赵国()第二章荀子思想综述()二、荀子的人说()四、荀子的王霸思想()六、荀子的利民思想()八、荀子的用人思想()十、荀子对先秦诸子思想之批判总结()第三章荀子与儒家()二、荀子对子思、孟子、子夏、子张、子游的批评()四、荀子对儒家“知”论的贡献()五、儒家的政治教义与荀子的贡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深沉的宁静与被引导的清晰感。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碎片化、快速的知识获取,阅读严肃的哲学经典往往变成了一种挑战。但《荀子诠解》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读者的心绪沉淀下来。它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疏密有致,既有深入剖析的繁复,也有适时总结的简洁。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走在一条精心规划的知识路径上,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引,但又不会因为指引得太明确而失去探索的乐趣。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认知边界被轻轻推开了一点,对“人如何成为人”这个根本命题,又多了一层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感觉“学到了很多”的速成指南,而是一本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思维质量、重塑世界观的长期伴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特别是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形态很挑剔的人,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内容可能因为装帧的粗糙而被大打折扣,但《荀子诠解》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古板僵硬,也没有过度追求花哨的视觉效果,而是在保持内容严肃性的同时,给予读者极大的阅读愉悦感。字体大小和行距的设置也极其考究,即便是对古籍注释类的书籍不太习惯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无需费力去适应排版带来的不适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对这部经典怀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将每一次的翻阅都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诠释核心概念时,其逻辑链条的构建异常清晰和严密。很多对荀子的解读,往往容易陷入对某个特定章节的孤立分析,导致对荀子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出现偏差。然而,这部《诠解》似乎从一开始就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然后才将具体的论述和名篇细致地嵌入其中。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性恶论”的展开方式,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人之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社会背景,去探究这种理论是如何回应当时的政治现实和人性观察的。这种由宏观背景导向微观文本,再由文本反哺宏观理解的辩证过程,使得荀子的思想不再是静止的教条,而是鲜活的、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理论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通过对比和类比,将复杂的古代哲学概念,转化为符合现代思维逻辑的清晰表述。
评分与其他版本相比,这部《诠解》最大的突破在于其“会通”的视野。它没有固步自封于对古代文献本身的考据,而是大胆地引入了后世,尤其是近现代学术界对荀子的不同解读路径。比如,它会对比法家思想与荀子在“制礼”上的异同,或者探讨儒家内部在继承孟子和荀子思想时产生的张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荀子的维度。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克制与包容。面对那些历来争论不休的术语和命题,作者似乎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不同的观点清晰地呈现出来,并辅以精到的评述,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格局,极大地激发了我自身的思考欲望,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一场深入而平等的学术交流,而不是单向地接受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部分,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堪称匠心独运。对于文言文的释义,作者采取了一种“信达雅”的平衡策略。它既保证了对原文的忠实度,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过度“今译”,保留了原典的韵味;同时也通过精准的词语选择,确保了现代读者能够准确把握每一个细微的语义差别。更值得称道的是其注释体系的完善程度。它不仅对生僻字、典故进行了解释,更重要的是,它对荀子文本中相互引用的部分进行了明确的标记和溯源。这种体系化的注释,使得读者在阅读某个篇章时,能够立刻理解其思想的来龙去脉,避免了在阅读过程中因信息跳跃而产生的认知断裂感。对于一个希望深入研究或进行学术参考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索引和注释体系,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工具书价值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