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北山錄校注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定價:138.00元
作者:(唐)神清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1010931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山錄》為唐代僧人神清撰,宋代僧人釋慧寶 為其作注,宋代釋德珪又為慧寶注進一步作注,曰《 注解隨函》。該書博綜儒、釋、道三教玄旨,內容有 三:一曰參儒道以闡佛學;二曰抑禪宗而崇義學;三 曰駁儒者之非佛。全書有十六篇,依次為“天地始” 、“聖人生”、“法籍興”、“真俗符”、“閤霸王 ”、“至化”、“宗師議”、“釋賓問”、“喪服問 ”、“譏異說”、“綜名理”、“報應驗”、“論業 理”、“住持行”、“異學”、“外信”。十六篇所 論,涉及佛教世界觀、釋迦生平、佛教典籍、佛教與 外道以及與世俗社會的關係等,可以說對於佛教徒乃 至其它人關注的眾多問題,都立足佛教,做齣瞭自己 的闡釋。本書文雅雕琢,旁徵博引,在程度上反 映瞭中唐時期儒釋道思想融閤的時代特色,為我們瞭 解和研究中古時代的宗教、思想、社會、曆史等具有 很高的資料價值,彌足珍貴。《北山錄校注》以民國 十年影印行世的本子為底本,對全書做瞭翔實的注釋 ,準確地解決瞭古籍本身一係列疑難問題,裨益閱讀 。
目錄
前言
校注凡例
北山錄序
北山錄捲
 天地始
 聖人生第二
北山錄捲第二
 法籍興第三
 真俗符第四
北山錄捲第三
 閤霸王第五
 至化第六
北山錄捲第四
 宗師議第七
北山錄捲第五
 釋賓問第八
北山錄捲第六
 喪服問第九
 譏異說第十
北山錄捲第七
 綜名理第十一
 報應驗第十二
北山錄捲第八
 論業理第十三
 住持行第十四
北山錄捲第九
 異學第十五
北山錄捲第十
 外信第十六
後序
北山錄後序
附錄一 曆代主要解題著錄
 釋氏稽古略捲三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傅熹年整理藏園訂補
 閤亭知見傳本書目捲十二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捲五
 周叔迦釋迦藝文提要捲七
 北山錄跋
附錄二 釋神清傳記資料
 宋高僧傳捲六唐梓州慧義寺神清傳
 元曇噩撰新修科分六學僧傳捲二三
 曆代通載捲一五(三十一)北山神清法師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捲九五著作記第五法華玄箋十捲條
附錄三 宋釋契嵩撰駁神清文
 評北山清公書
 傳法正宗論捲下駁神清文字
附錄四 曆代文獻徵引北山錄文舉要
 明陶宗儀纂說郛捲三引文四條
 明方以智藥地炮莊捲二引文一條
 佩文韻府捲二十七之三引文一條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整體閱讀感受上來說,這本書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獻考古之旅”。每一次翻閱,都有新的發現,仿佛在塵封的古籍中挖齣瞭一件件保存完好的精美文物。它沒有宏大敘事帶來的壓迫感,更多的是一種細水長流的陪伴感。它不像小說那樣追求情節的高潮迭起,而是通過一種沉穩的、遞進的方式,構建起一個自洽且迷人的知識世界。讀完之後,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拓展和視野的開闊。它讓我開始關注那些在宏大曆史敘事中被忽略的微小細節,理解這些細節如何共同構成瞭時代的肌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審視傳統文化和地方曆史的全新視角和工具,它的重量,不僅在於其學術貢獻,更在於它點燃瞭我對持續學習和深入探究的熱情。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優秀的學術著作,其魅力在於它能激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是僅僅提供既定的答案。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或文獻,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對比和考證,提齣瞭一係列富有啓發性的見解。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陷入沉思,思考作者是如何從零散的綫索中構建起完整的論證體係的。這種構建過程的嚴密性,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尤其是在涉及一些爭議性較大的曆史事件或人物評價時,作者展現齣瞭一種難得的平衡感和客觀性,他不會急於下結論,而是將所有可能的證據都擺在颱麵上,留給讀者足夠的空間去判斷和反思。這種“亦步亦趨,審慎前行”的治學態度,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快餐式知識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它教導我們,對待知識,對待曆史,需要的是耐心和敬畏。我甚至開始嘗試用作者的眼光重新審視其他一些我自認為已經瞭解的古代文本,收獲頗豐。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接觸這類文獻整理的著作時,最大的障礙往往在於語言的隔閡。古文的語境和今文的差異,常常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校注工作在這方麵做得堪稱典範。作者顯然深諳如何架設一座連接古代與現代讀者的橋梁。他的翻譯和解釋,既保留瞭原文的韻味和準確性,又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行瞭闡釋,絕非那種生硬的、字對字的直譯。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處理那些帶有強烈地方色彩或特定時代背景的詞匯時,作者還會附上精妙的文化背景說明,使得我們不僅僅是“知道”這個詞的意思,而是“理解”瞭它在當時語境下的社會功能和情感重量。這種細緻入微的文化轉譯工作,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更多對曆史感興趣的普通人也能從中獲益,而不是將知識的盛宴僅僅留給少數精英學者。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初捧在手,便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撲麵而來。我並非專業研究曆史文獻的學者,隻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抱有深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種帶有“校注”和“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標簽的學術著作是有些敬畏的,擔心晦澀難懂,難以親近。然而,當我翻開前幾頁,被那精細的考據和嚴謹的論證所吸引時,我的擔憂很快煙消雲散瞭。作者對於文本的梳理,如同庖丁解牛,將原本可能糾纏不清的脈絡清晰地展現齣來,每一個注釋都像是為迷途的讀者點亮的一盞小燈。特彆是那些關於地域風物和民間傳說的記述,雖然是古籍的引文,但在校注者的潤飾下,仿佛有瞭鮮活的生命力,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圖景。這不是一本單純的古籍復刻,而是一次深入靈魂的對話,讓遙遠的曆史不再是書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真實存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著一些生僻的詞匯和典故查閱資料,但這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樂趣,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尋幽探秘的學術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體現瞭一種內斂而高級的審美。在如今充斥著花哨封麵的圖書市場中,它的樸實無華反而更顯珍貴。紙張的選擇,墨色的深淺,字體的選用,無一不透露齣對閱讀體驗的尊重。特彆是那種專門用於注釋的旁欄設計,將主體文本與學術闡釋清晰地分離,卻又保持著視覺上的和諧統一。這種設計上的匠心,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使得長時間的研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清晰的脈絡結構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來得重要。我發現,很多看似復雜的概念,僅僅因為排版上的得當,理解起來就變得順暢許多。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一本好書的誕生,是內容與形式完美結閤的藝術,絕非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在實用性和藝術性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