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全知道/超值全彩国学馆
定价:59.00元
作者:桑楚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1361400
字数:
页码:3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经典中蕴藏蓿中华五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精髓,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学习国学,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能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国学经典的神韵,汲取其丰厚精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桑楚精心打造了这本《国学经典全知道/超值全彩国学馆》。
《国学经典全知道/超值全彩国学馆》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国学经典的工具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科技、文学等方面,设置了“作者介绍”“经典概述”“精华内容”“相关链接”等栏目。所有这些内容,由点及面,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伸,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剖析作品,浓缩原精华,提炼作品主旨,讲述经典背后的故事,捕捉作品中的点睛之笔,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跨越鸿篇巨制的障碍,领略国学的风采,同时也为读者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奠定了基础。
目录
经篇
大学/初学入德之门
中庸/孔子传授心法
论语/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吼吟
孟子/儒学“内圣”走向的开启者
诗经/口向彻千年的木铎金声
尚书/纪言述事之祖
礼记/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之书
左传/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开山之作
史篇
国语/中国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文辞之、行人辞命之极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三国志/叙事可信、文笔优雅的断代史
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大唐西域记/中西交流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贞观政要/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献
水经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名著
徐霞客游记/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子篇
道德经/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
庄子/游逍遥、达齐物的智慧结晶
苟子/先秦诸子百家集大成者
韩非子/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墨子/中国逻辑学的代表作
淮南子/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统总结
吕氏春秋/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
孙子兵法/世界古代兵书
鬼谷子/中国谋略学奇书
三十六计/汇集兵家奇谋方略之兵书
黄帝内经/医学之宗
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
茶经/世界上部茶叶专著
莱根谭/为人处世之典,企业经营之书
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之祖
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名著
考工记/世界部关于手工艺的科技专著
天工开物/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程技术著作
齐民要术/世界上早系统的农业科学名著
农政全书/17世纪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
闲情偶寄/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传习录/王阳明心学梗概
日知录/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
三字经/使用广的蒙学读物
千字文/中国早的蒙学读物
集篇
楚辞/神奇而瑰丽的骚体之祖
文选/中国早的诗文选集
乐府诗集/总括古代乐府歌辞的诗歌总集
唐诗三百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宋词三百首/一代文学
古文观止/历代散文辑录
西厢记/才子佳人的声号角
窦娥冤/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赵氏孤儿/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曲
牡丹亭/人类自我发现的庄严仪式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系统理论之鼻祖
随园诗话/“诗写性情,唯吾所适”
人间词话/盛传百年的文学评论著作
搜神记/六朝小说之白眉
世说新语/清言之渊薮
虬髯客传/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太平广记/中国大的小说集
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笑影与诗情
三言/中国白话小说的高峰
二拍/中国白话小说的高峰
水浒传/绿林豪杰的忠义悲歌
西游记/神魔之域中的世态万象
三国演义/历史与叙事的失落和迷惘
红楼梦/一枕幽梦向谁诉,千古情人独我痴
东周列国志/春秋战国的宏伟画卷
长生殿/帝王家的爱情誓盟
儒林外史/科举制度的悲惨史
镜花缘/以小说炫耀学问的突出的作品
作者介绍
文摘
《国学经典全知道/超值全彩国学馆》:
大学——初学入德之门作者介绍《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的作品。一说是曾子所作。
曾子(前505~前435),春秋鲁南武城人,名参,字子舆,孑L子弟子。其事迹散见于《论语》各篇及《史记·仲尼弟子传》中,《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八十篇,已佚。
《大学》就是大学问的意思,就其实质来说,它是儒家的政治哲学。《大学》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大学》全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大学》一开始便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作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具体说就是,《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基本的儒家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而“修身”正是《大学》“三纲八目”说的核心。《大学》开宗明义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修明天赋的光明德性;“亲民”就是管理好臣民百姓,“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三个基本原则被认为是封建统治者一生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所以这也叫做“三纲领”。要达到这三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通过对《大学》中“三纲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的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了道德主体从“在明明德”出发,经过“亲民”的发展,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这种对主体修为实践活动的规定直接引发出“内”、“外”两种相联系的具体修为方式,儒家同样以逻辑发展的合理结果提出了“八条目”的具体实践之道。
《大学》在提出了“大学之道”即“三纲领”说之后接着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一般来说,我们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
《大学》提出的“修身”途径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格物致知,《大学》对格物、致知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通过历代一些学者的注疏,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个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所以《大学》说:“格物而后致知√,《大学》教人如何防止个人感望的发展。《大学》把修身看作根本,而修身是建立在取消或以之忿恨、恐惧、好乐、忧患各种感望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这些感望消除或抑制,才能达到“致知”的境界,否则“修身为本”只能是一句抽象的空话。《大学》认为根本的修身方法应该是“慎独”,也即“内心反省”。也就是说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欺自己,就像厌恶臭味、喜欢美色一样。所以,君子即便是独自一人时,也务必要谨慎地进行内心反省。
小人在别人看不见时做不好的事,看见了君子就躲躲闪闪,把不好的德行掩盖起来,以证明自己有好的德行。人们还是有的判断力的,一旦把他们的本质看透,那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讲,人的内心必然要表现于外表的,所以,君子一个人时也要进行自我修养。在政治观上,《大学》直接秉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要爱民,其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等级制度;它强调统治阶级要修己,目的在于取得被统治阶级的理解,达到所谓上行下效的结果。
精华内容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序言
关于《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考》这本书,我必须说,它让我对历史有了一种全新的“沉浸感”。如果说正史写的是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这本书就是把镜头聚焦到了一个个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之中。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叹服,书中对宋代市民的“夜市文化”的描写,生动得仿佛可以闻到街边的烧烤味和听见叫卖声。通过对“一箪食”“一瓢饮”的细致梳理,我们看到了古人的衣着如何因地而异,他们的娱乐方式(比如唐代的“打球”和宋代的“投壶”)是如何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演变的,甚至连他们如何处理日常的“垃圾”都有详尽的记载。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人情味”。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古人面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时所流露出的情感,与我们并无二致。它消除了历史与我们之间的那道鸿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体验汇聚而成的。
评分要说最近让我爱不释手的“宝藏读物”,那非《中华神话与原型解析》莫属。我一直以为神话就是些老掉牙的故事,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走的是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路径,去挖掘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刻的集体无意识和文化母题。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比如在分析女娲补天时,她不仅讲述了故事,更探讨了“残缺”与“圆满”在原始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大地之母”形象如何满足了早期人类对秩序和繁衍的终极渴望。最让我震撼的是对龙的形象的解读,它不再是简单的神兽,而是融合了水、雷、土等自然元素,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不可控的自然力量与王权的隐喻。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精神考古,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离祖先的思维方式更近了一步。它让我意识到,神话不是用来“信”的,而是用来“理解”我们自身是如何建构起对世界的认知的。
评分我终于找到了《古代建筑的力学与美学》这本书,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木结构建筑心怀敬畏的外行人来说,它简直是一部天书被翻译成了人话。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完全绕开了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工程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古人是如何在没有钢筋水泥的情况下,实现建筑的千年不倒。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剖面图是点睛之笔,它们清晰地展示了斗拱是如何巧妙地分解和传递荷载的,榫卯结构又是如何在允许轻微形变的同时,保持整体的稳定。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出檐深远”的分析,它不仅是应对气候的智慧(遮阳挡雨),更是一种视觉平衡的艺术,通过屋顶的曲线,将沉重的实体部分“抬升”起来,营造出一种轻盈向上的动感。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工程学”和“艺术审美”之间的桥梁,让我明白了中国古建筑的每一根梁、每一块瓦,都凝聚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极致的艺术追求。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万古江河:中国思想史纲要》,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高明。它没有采用传统史书那种平铺直叙、人名地名堆砌的方式,而是将几千年的思想脉络处理得如同一个宏大的、不断演进的生命体。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不同学派的观点是如何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背景下碰撞、融合,甚至互相“吞噬”的。例如,在论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孔孟老庄的主张,而是通过描绘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知识分子的焦虑感,来解释为何这些思想会应运而生,又如何各自占领了一片精神高地。尤其精彩的是,书中对魏晋玄学的分析,它没有仅仅聚焦于“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儒家僵化之后,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清谈”来寻找个体精神的自由和出路。这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每深入一个时代,都能看到思想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制度和生活习惯。它给我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增量,而是认知模式的升级,让我学会了用更深远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评分这本《诗词鉴赏与创作指南》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典诗词心有向往却不得其门而入的“半吊子”准备的。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讲晦涩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个耐心又风趣的引路人。作者开篇就摒弃了枯燥的年代划分和流派争论,而是直接带我们走进具体的诗句中,用现代的语言去剖析古人的情感世界。比如,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它不仅仅停留在“气势磅礴”的形容词上,而是细致地拆解了“直”和“圆”这两个动词的视觉冲击力,以及这种构图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下烘托出边塞军旅的寂寥与壮阔。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格律和用典的小贴士,它们不是硬性的规定,而是帮助理解诗歌音乐性的钥匙。读完关于柳永慢词的部分,我竟然有点跃跃欲试,想自己试着填几句小令,体验那种婉约的韵味。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成功地将“鉴赏”和“实践”结合起来,让人在读懂古人的心境之余,也激发了自己表达的欲望。它让我明白,诗词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贴近生活、表达至真情意的语言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