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论的视域》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田可文,(1955—)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沈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曾担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音乐研究所所长、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曾兼任中国音协全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现兼任中国音协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湖北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授课专家,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终身特聘专家。研究方向:音乐史学。已出版著作十九部;发表有音乐史学理论、音乐史研究、音乐编辑学、宗教音乐研究等论文百余篇,另发表音乐评论与杂文数十篇。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现代艺术鉴赏词典》、《现代音乐欣赏词典》、《音乐百科辞典》、《中国音乐词典》等词典数十个条目的撰写。
序言
自序:音乐评论的对象及其相关问题
作品评论
读《月的悲吟》
人神合一的圣洁之作——黄汛舫的编钟与乐队《天坛》
倍感压抑的亡魂盛宴——试论潘德列茨基《荧光》中的现代音乐特征
书籍评论
聊以为序的序言
一个值得研究的人与作品——读冯欣欣的《序列理念的笃行者》
近现代中国租界城市音乐文化的历史嬗变——写在李俊博士新著出版之前
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思维观念的体现——评刘永平教授的新著《现代音乐视唱教程》
感动与感悟——读周耘的新著《曼妙和谐——佛教音乐观》
来自佛教世界的“声音”——周耘的新著《曼妙和谐——佛教音乐观》
道教音乐文化现象的新阐释——孙凡的《全真正韵“闵谱”研究》扫描
《湖北传统乐舞概论》的学术意义
唐永荣的《红色历程的音乐记忆》解读
读佟文西的《论音乐文学创作》
文明中的历史
读《简明牛津音乐史》
求书偶得:《南唐李后主词诗全集》
求书偶得:关于《关汉卿散曲集》
音乐会评论
被解放了的感官——关于那场“解放感官”的音画视听会
永恒的听觉记忆——听澳门乐团演出有感
华韵楚风献艺京城——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中乐团国家大剧院演出纪实
民族音乐改革的新思维——西安音乐学院东方民族交响乐团武汉行有感
也许这本身
难以释怀的长江情结——王世光作品音乐会侧记
弦外之韵境深意远——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评述
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速写
悟性与理念的再现——硕士研究生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联想
听鲍蕙荞储望华钢琴音乐会及其联想
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追求——记朱耀熹教授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我听李果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音乐学”首先就应该是“音乐”——有感于音乐学家王洪军教授参加独唱音乐会
人物评论
肠断何必更残阳——追忆我的恩师谭冰若先生
我在“武音”最初的三位恩师
现代性与民族性交融的音乐秉性——钟峻程教授的创作生涯及其音乐特征
走自己的路——记中年作曲家谢国华
李莉和她的《区域音乐的历史回首》
从李叔同出家谈起
刊物评论
《黄钟》历程20年
发刊100期的《黄钟》
近五年来《黄钟》杂志对中国乐律学的关注
稳健发展开拓创新——2000—2007年《乐府新声》的编辑学分析
独具特色不断探索——2000—2007年《音乐探索》的编辑学分析
别具一格天籁之声——对2000—2009年度《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的编辑学分析
好名字与好刊物——写在《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之际
会议评论
新时期音乐展示的重要平台——第三届“中国—东盟音乐周”述评
“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多元跨域文化对话的音乐平台
二胡艺术的一次盛会——“纪念黄海怀逝世40周年·新世纪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系列活动”综述
杂论
五四运动与中国音乐的历史诠释
思索“后现代”
关于重写音乐史
音乐创作、评价及其他——从钟信明《第二交响乐》说开去
校庆与“口述历史”——编撰“校庆专辑”的动因及其历史观念
当传统遭遇现代——作为“局外人”与“局内人”对第三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认识
对孙焕英先生《对“美女奏家”评判的误区》一文的认识
后记
这本《音乐评论的视域》确实在理论建构上有着相当的野心,它试图打破传统乐评那种纯粹的感性描述或滞后的历史回顾模式,转而探讨一种更具当代性和批判性的“视域”。我尤其欣赏它对“在场性”和“倾听伦理”的讨论。作者并非简单地套用哲学家的术语,而是将康德、海德格尔乃至福柯的某些核心思想,巧妙地嫁接到音乐文本的分析之中。比如,书中关于如何评价那些挑战传统美学规范的先锋音乐时,它提出的“结构性张力”与“接受场域的重塑”之间的辩证关系,让我对以往一些难以理解的现代主义作品有了全新的感知。它强迫读者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层面去处理音乐的意义,而不是停留在“好听”或“难听”的浅表判断上。对于那些对音乐社会学和批判理论感兴趣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术支点,去构建自己独立且稳固的音乐批评框架。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典音乐评论圈动态的人,我总觉得现有的评论文章往往囿于对演奏家技巧的赞美或对作曲家生平的复述,缺乏一种穿透现象直达本质的洞察力。《音乐评论的视域》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它对“阐释的权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许多看似客观的评论,实则潜藏着特定文化或市场对音乐的规训。书中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评论范式(如汉斯立克)的解构尤为精彩,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其贡献,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进行批判性考察。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的思维跳出了“好人/坏人”的二元对立,开始关注评论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坦白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略显晦涩,术语密集,但一旦读进去,那种对音乐文化现象进行宏观手术般解剖的快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声音本体论”的探讨。它似乎在挑战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音乐评论的客体是“作品”,而是流动的、无法完全捕捉的“声音事件”。作者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尝试描摹出听者与声音在特定时空交汇时所产生的瞬间意义,并探讨评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总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才开始追赶,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先天的滞后性。书中关于“寂静的价值”以及“非音乐性元素在音乐结构中的意义”的论述,非常发人深省。这使得我重新审视那些强调“留白”和“呼吸感”的演奏录音,不再仅仅用技术标准去衡量,而是将其纳入更广阔的“存在感知”范畴。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当前过度依赖标签化、快餐式评论的一种有力反拨,它呼唤一种更加审慎、更具反思精神的知识生产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从概念溯源到理论模型建构,再到对具体音乐类型的应用尝试,层层递进,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跨文化音乐评论”时,没有简单地采用多元文化的口号式论述,而是细致地剖析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听觉惯性是如何影响我们对非西方音乐的描述和评价的。书中引用的案例虽然大多偏向严肃音乐领域,但其推导出的理论框架具有极强的普适性。例如,它关于“感官经济学”的论述,可以轻易地迁移到对流行音乐消费现象的分析中去。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对于初学者可能需要搭配相关的哲学和美学入门读物同步进行,但对于希望在音乐评论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而言,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结构化的分析工具箱。它让人开始意识到,好的乐评不仅仅是文字的优美,更是思想的深度与方法的严谨的统一。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的期待是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写好一篇乐评的实用技巧或案例分析,但很快我发现,这本教材走的是一条更深、更硬核的哲学路线。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音乐评论”的元理论著作,而不是“如何写音乐评论”的操作手册。书里对“审美距离”和“时间性体验”的剖析极为精妙,特别是它引入了德勒兹关于“块茎式意义生成”的概念来分析即兴演奏的结构,这对于那些习惯于传统奏鸣曲式分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认知上的“颠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给出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在数字流媒体时代,音乐的“物性”是否已经消解?评论者又该如何锚定其批评的基点?这种对基本假设的不断追问,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高强度搏斗,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