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胡曲典(第十三卷)》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赵寒阳
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出版二胡著作五十多部,发表论文近百篇,为中国民族音乐界著书*多、*广、*深之**人;其艺术传略被选入《中国音乐家名录》、《世界名人录》、《跨世纪人才丛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等典籍。
1.落花西板
2.琵琶韵
3.杏花天影
4.在草原上
5.山乡邮递员
6.追思
7.红楼情丝
8.塞外情思
9.快乐的彝娃
10.诉
11.空——天宇少年
12.吴歌
13.黔中意象
14.山乡小景
15.哀歌——江河水
16.第二二胡协奏曲——疆岭之韵
17.对板与彩腔
18.遗忘
19.梁山伯与祝英台
20.慢三六
符号说明一览表
索引
《中国二胡曲典》第十四卷曲目预告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不同学习阶段演奏者的包容性上,让人感觉无论自己处于哪个阶段,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对于初学者来说,那些基础的音阶和琶音练习,配上清晰的节奏划分,是建立扎实基础的理想工具;而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中级学习者而言,书中那些稍微复杂一些的“小练习曲”,则成为了攻克技术瓶颈的利器,它们就像是为特定技术难点量身定制的“解药”。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是,书中的练习曲目大多篇幅适中,不会像一些长篇大论的练习那样让人产生畏难情绪,非常适合在日常练习中穿插进行,既能保持练习的强度,又不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疲劳。此外,我尝试将书中某些练习的节奏进行变化处理,发现它所提供的基本框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以灵活地应用于各种风格的二胡曲目之中,这表明作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套固定的练习方案,更是一种普适性的技术思维框架,这一点对于希望形成个人演奏风格的演奏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比起我以往见过的那些老旧的曲谱,简直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现代化升级。传统的二胡曲谱常常因为版式过于拥挤或者符号设计陈旧而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教材采用了大量的留白处理,使得乐谱的视觉感受极其清爽开阔。最值得称赞的是其对现代记谱法的融合运用,除了标准的五线谱或简谱之外,它还巧妙地结合了更直观的指位图示,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大跳指法或者复杂的揉弦技巧时,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难度。另外,书中标注的演奏力度记号和情感提示也相当到位,不像有些教材只是冷冰冰地给出音符,这本书仿佛有一位资深老师在旁边轻声指导,告诉你这句应该“如泣如诉”,那一段需要“刚劲有力”。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排版,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份技术文件,而是在与一位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想象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绝非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印刷品可比。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哑光纸,触感温润,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字,低调中透着一股古典韵味,非常符合二胡曲集的庄重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调,有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时眼睛的疲劳,而且纸张厚度适中,即使用钢笔书写记谱或做批注,也不容易洇墨。装订方面,采用了锁线胶装的工艺,书页可以平整地摊开在琴桌上,这一点对于练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避免了频繁地用手按住书页的尴尬和不便,让我能更专注于弓弦的起落和指法的精确性。翻阅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刷的精细度,每一个音符和指法符号都清晰锐利,没有出现任何模糊或重影的现象,这对于学习和演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本教材在物理层面上就传递出一种对音乐的尊重和对学习者的体贴,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
评分从练习曲的选材深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系统的二胡技术发展史的缩影。我注意到,其中很多练习曲目,虽然名字听起来朴实无华,但其内在蕴含的技法难度和音乐性,却可以媲美一些小型独奏曲的片段。这说明作者并非仅仅为了“凑页数”而堆砌练习,而是精心地挑选了那些最能代表和发展特定演奏技巧的范例。例如,有一组专门针对“换把后快速转指”的练习,它在短短的几小节内,就涵盖了从低把位到高把位的平稳过渡以及音准的即时校正,这种高浓缩度的技术训练,对于提升演奏的流畅度和准确性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感觉自己每天坚持完成其中的一组练习,都比盲目地去挑战几首难度过高的曲子,进步来得更为扎实和系统。这本书的练习曲部分,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演奏会技巧训练集来使用,它的系统性和深度,绝对能满足专业学习者对技术精进的严苛要求。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曲目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曲目,而是明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开篇的练习曲部分,选取的难度梯度设置得极其合理,从基础的换把练习到复杂的快速跑动,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阶梯,稳扎稳打地提升演奏者的技术壁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一些基础练习中加入的针对性技巧要求,比如对某一特定音色的要求,或是对弓段控制的明确指示,这些细节往往是那些粗制滥造的教材中缺失的。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穿插的一些传统小品的改编或简化版本,它们在保留原曲韵味的同时,巧妙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当我尝试攻克一些中等难度的作品时,发现曲谱后的技术解析部分,虽然篇幅不多,但寥寥数语却直指问题的核心,为我省去了不少自己摸索的时间。这种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二胡学习者心理的精准把握,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