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新手泡好茶 | ||
| 作者 | 王健榮 | ||
| 定價 | 39.80元 | ||
| ISBN號 | 9787553732978 | ||
| 齣版社 | 江蘇科學技術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4-08-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2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144 | |
| 插圖 | |
在綫試讀: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有好茶不敢買?用大圖,自己看,細說什麼是好茶,不怕被黑心茶商坑。 有好茶不敢泡?專教你泡好茶,泡茶隻3步,一步一圖,跟著做,能泡齣茶樓的味道。 上班沒空泡茶喝?簡單的茶具,搭配方便的泡茶技巧,在辦公室也能泡齣好茶香。 《新手泡好茶》中還有百餘種名茶及茶具鑒賞,10餘種名茶泡法步驟圖解。茶葉無論是“驚艷瞭年華”還是“溫柔瞭歲月”,翻開《新手泡好茶》,從泡杯好茶開始茶之旅。 隨書附贈“跟著茶葉去旅行——茶地圖”與“新手學泡茶DVD”,給你全麵的“茶體驗”。 |
| 編輯推薦 | |
手中有好茶不會泡怎麼辦? |
| 作者介紹 | |
王建榮,中茶葉博物館館長,中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浙江茶葉學會副理事長,杭州市龍井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
| 序言 | |
Part 1 泡茶:隻三步 10 步 選茶,備具,擇水 12 茶葉 12 鑒茶不外行 12 選茶有絕招 14 茶葉的用量 15 茶具 16 一壺一盞總相宜 16 入門茶具 18 精緻茶具添茶趣 25 水 34 水為茶之母 34 科學煮水茶更香 35 第二步 輕鬆泡 輕鬆品 36 綠茶 36 西湖龍井 38 碧螺春 42 黃山毛峰 46 濛頂甘露 49 六安瓜片 49 太平猴魁 50 信陽毛尖 50 廬山雲霧 51 婺源茗眉 51 徑山茶 52 安吉白茶 52 顧渚紫筍 53 老竹大方 53 黑茶 54 普洱生餅茶 56 普洱熟餅茶 60 煮飲老帕卡 64 六堡茶 67 茯茶 67 烏龍茶 68 鐵觀音 70 大紅袍 74 凍頂烏龍 78 鐵羅漢 82 武夷肉桂 82 閩北水仙 83 永春佛手 83 黃金桂 84 鳳凰單叢 84 白毫烏龍 85 文山包種 85 紅茶 86 祁門紅茶 88 C.T.C紅碎茶 92 正山小種 96 滇紅功夫 96 政和功夫 97 坦洋功夫 97 黃茶 98 君山銀針 100 霍山黃芽 104 白茶 106 白毫銀針 108 花茶 112 茉莉花茶 114 造型花茶 118 花草茶 121 第三步 泡茶後收具 122 潔具 122 茶葉保存 123 Part 2 說茶:茶在生活中 124 茶說 126 茶為飲 126 茶的保健功效 127 美味茶點 128 茶情 130 茶的妙用 130 四季喝茶有講究 132 飲茶誤區 133 附錄 134 全世界都愛喝茶 134 喝茶,學一點專業術語 137 圖解六大茶類加工工藝流程 140 |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一些關於“健康飲茶”的科學依據,特彆是關於茶多酚、咖啡堿和氨基酸的提取效率問題。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的深度非常有限。它提到瞭飲茶有益健康,比如抗氧化性,但這些論述大多基於廣為流傳的常識,缺乏最新的科研數據支持。例如,書中討論瞭茶中的微量元素,但對於如何通過不同的衝泡方式(如冷泡與熱泡)來最大限度地保留或轉化這些對人體有益的化閤物,探討得非常錶層化。它隻是籠統地建議“不要空腹飲茶”,卻沒能解釋從生理學角度看,空腹飲茶對胃黏膜的刺激性機理是什麼。對於那些希望將飲茶與科學養生結閤起來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的“科學依據”更像是一種安慰性的佐證,而不是真正能指導實踐的量化標準。如果能增加一些圖錶對比不同衝泡條件下關鍵化學成分的含量變化,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大大提升。
評分這本新近齣版的茶學入門讀物,對於我這樣一個在茶的世界裏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油條”來說,實在算不上一份驚喜,但也不能說毫無價值。它的敘事風格相當平實,仿佛一位老茶農坐在竹椅上,慢悠悠地跟你拉傢常,教你如何分辨春茶和鞦茶的細微差彆。書中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介紹水溫對茶葉風味的影響,這一點處理得比較細緻,列舉瞭綠茶、紅茶、烏龍茶在不同衝泡溫度下口感的微妙變化,甚至細緻到兩三度的差異是如何影響茶湯的鮮爽度或醇厚感的。然而,對於進階的茶友,這些信息可能顯得有些基礎,缺乏對稀有茶種的深入探討,也沒有觸及到近些年興起的“新式”茶飲和發酵工藝的創新。比如,關於普洱茶的陳化過程,書中僅僅停留在“時間是最好的發酵師”這種略顯陳舊的論斷上,而沒有深入解析微生物群落對茶多酚轉化的具體作用機製,這讓期待獲得更深層次知識的讀者會感到意猶未盡。總的來說,它是一本閤格的引路書,但對於想攀登茶學高峰的人來說,可能需要尋找更專業的“登山杖”。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坦白講,有些散亂,像是一本筆記的集閤,而不是精心編排的教材。它在開篇用瞭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去介紹中國各個省份的地理氣候對茶葉生長的影響,這部分內容雖然知識點豐富,涵蓋瞭土壤酸堿度、年均降水量等宏觀因素,但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信息量過載,很容易迷失方嚮。緊接著,作者又突然跳躍到如何通過茶湯的顔色來判斷茶葉的新鮮程度,這部分內容又顯得過於簡潔,缺乏圖片或更直觀的對比示例。更令人費解的是,書中將“茶馬古道”的曆史變遷與現代茶園的灌溉技術放在瞭相鄰的章節,這種跨越時空的並置,使得閱讀的連貫性受到瞭影響。我感覺作者似乎想把所有關於茶的知識點都塞進這本書裏,但卻沒有花足夠的心思去梳理脈絡,讓知識點的過渡自然流暢。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個知識淵博但思維跳躍的嚮導在漫遊,雖然沿途的風景各有韆鞦,但總覺得下一站該去哪裏有些令人捉摸不透。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原本期望能看到一些充滿詩意的文字,畢竟茶道自古以來就與文人雅士的生活密不可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卻是齣乎意料的“技術手冊”化,大量的篇幅都在描述器具的選擇與維護,以及泡茶流程的標準化操作步驟。比如,對於紫砂壺的“開壺”過程,它詳細列齣瞭浸泡時間、使用何種油脂進行“養壺”,以及不同泥料的吸水性差異對茶湯的影響,這些細節描述得如同精密儀器的操作指南。雖然這種嚴謹的態度保證瞭泡茶流程的可復製性,但讀起來缺乏情感上的共鳴,少瞭一份“意境”。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通過泡茶這個動作,去體悟生活的節奏和內心的平靜。書中關於茶席布置的講解也偏嚮於功能性,比如如何根據空間大小調整茶具的擺放位置,而不是如何營造一種“空山新雨後”的禪意氛圍。這本書更像是教你如何裝配一颱高精度茶具,而不是教你如何用這颱茶具去品味人生百味,對於追求“道”而非“術”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自己去補充那份缺失的詩意。
評分這本書的地域覆蓋麵廣到令人吃驚,幾乎是中國所有主要産茶區的名優茶都提到瞭,從西湖龍井到武夷岩茶,再到雲南的古樹紅茶,作者都試圖勾勒齣一個大緻的輪廓。但正是這種“大而全”的傾嚮,導緻瞭許多地方的描述都顯得淺嘗輒止,像一份旅遊宣傳冊的摘要。比如,在介紹颱灣高山茶時,隻是簡單提及其獨特的“冷香”,卻完全沒有深入分析阿裏山或梨山獨特的晝夜溫差和土壤條件是如何造就這種香氣的。每種茶的介紹都遵循著相似的模闆:産地、曆史、主要品種、簡單衝泡法,缺乏對地域文化與製茶工藝之間那種深度綁定關係的挖掘。讀完之後,我能大緻知道哪些地方産好茶,但對於“為什麼是那裏”以及“當地人是如何看待和對待這些茶的”,依然感到模糊不清。這本書更像是為一位對中國茶文化一無所知的朋友準備的入門清單,而非能引發深入思考的專業讀物,它的格局稍顯局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