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北大國學課
定價:49.00元
作者:博文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018
字數:
頁碼:25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京大學是一所屹立百年的高等學府,自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建以來,她見證瞭中國近百年風雲變幻的曆史。北大的國學課質量之高在中國首屈一指,早期的北大湧現齣的傑齣人物有蔡元培、鬍適等一大批國學大師,這些人是北大的先驅,也是北大精神的奠基者。
但是,如果大師們的智慧閃光僅僅局限於北大講堂,對於社會將是一件憾事。因此,《北大國學課》精選瞭章太炎、呂思勉、劉師培等學者的作品或演講錄,讓你可以隨時隨地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入選的這些學者或者曾在北大任教,或者是老北大精神的傳承者,或者其著作對北大的學術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國學方麵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學識淵博卻不為學識所纍,擁有突齣的理念和的思想;他們淡泊名利,保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道德操守;他們秉天地之氣而來,將智慧播撒於人間。他們的經典著作,不僅在文化學術界享有盛譽,也在廣大讀者中間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雖然,不是每一個充滿夢想的人都能有幸到北大聆聽大師們充滿智慧的教誨,但是卻可以通過《北大國學課》感受到他們的知識和智慧、博大的胸襟和人格的魅力,品味到北大濃鬱的人文氣息,學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創造齣屬於自己的輝煌。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北大國學課》:
節 概論
我在東京曾講演過一次國學,在北京也講演過一次,今天是第三次瞭。國學很不容易講,有的也實在不能講,必須自己用心去讀去看。如曆史,本是不能講的,古人已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現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瞭。即《通鑒》等書似乎稍簡要一點,但還是不能講。如果隻像說大書那般鋪排些事實,或講些事實夾些論斷,也沒甚意義。所以這些書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講國學,隻能指示些門徑和矯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國學概論”分做兩部研究:
甲國學之本體
一、經史非神話
二、經典諸子非宗教
三、曆史非小說傳奇
乙治國學之方法
一、辨書籍的真僞
二、通小學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變遷
五、辨文學應用
甲國學之本體
一、經史非神話
在古代書籍中,原有些記載是神話,若《山海經》《淮南子》中所載,我們看瞭,覺得是怪誕極瞭。但此類神話,在王充《論衡》裏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沒有存在的餘地瞭。而且正經正史中本沒有那些話,如盤古開天闢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載。又如“女媧煉石補天”“後羿射日”那種神話,正史裏也都沒有。經史所載,雖在極小部分中還含神秘的意味,大體並沒神奇怪離的論調,並且,這極小部分的神秘記載,也許使我們得有理的解釋。
《詩經》記後稷的誕生,頗似可怪。因據《爾雅》所釋“履帝武敏”,說是他的母親,足蹈瞭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經毛公注釋,訓帝為皇帝,就等於平常的事實瞭。
《史記·高帝本紀》說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澤,見神龍附高祖母之身,遂生高祖。這不知是太公捏造這話來,還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見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記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殺案:“一個奸夫和奸婦密議,得一巧法,在雷雨當中,奸夫裝成雷公怪形,從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殺。”高祖的事,也許是如此。他母親和人私通,奸夫飾做龍怪的樣兒,太公自然不敢進去瞭。
從前有人常疑古代聖帝賢王都屬假托,即如《堯典》所說“欽明文思安安,剋明俊德……”等等的話,有人很懷疑,以為那個時候的社會,哪得有像這樣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傢敘太古的事,不能詳敘事實,往往隻用幾句極混統的話做“考語”,這種考語原容易言過其實。譬如今人做行述,遇著沒有事跡可記的人,每隻用幾句極好的考語。《堯典》中所載,也不過是一種“考語”,事實雖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一
《禹貢》記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說:“後世鑿小小的運河,尚須數十年或數百年纔告成功,他治這麼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貢隻是一種奇跡。我卻以為大禹治水,他不過督其成,白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親身去,就遊曆一周也不能,何況鑿成!在那時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閤力去做,所以“經之營之,不日成之”瞭。《禹貢》記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過依報告錄齣,並不必由大禹親自調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紀》,擇其言尤雅馴者,可見他述的確實。我們再翻看經史中,卻也沒載盤古、三皇的事,所以經史並非神話。
其他經史以外的書,若《竹書紀年》《穆天子傳》,確有可疑者在。但《竹書紀年》今存者為明代僞托本,可存而不論,《穆天子傳》也不在正經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後世人往往以古書稍有疑點,遂全目以為僞,這是錯瞭!
二、經典諸子非宗教
經典諸子中有說及道德的,有說及哲學的,卻沒曾說及宗教。近代人因為佛經及耶教的《》都是宗教,就把國學裏的“經”,也混為一解,實是大誤。“佛經”“”的那個“經”字,是後人翻譯時隨意引用,並不和“經”字原意相符。經字原意隻是一經一緯的經,即是一根綫,所謂經書隻是一種綫裝書罷瞭。明代有綫裝書的名目,即彆於那種一頁一頁散著的八股文墨捲,因為墨捲沒有保存的價值,彆的就稱作綫裝書瞭。古代記事書於簡。不及百名者書於方,事多一簡不能盡,遂連數簡以記之。這連各簡的綫,就是“經”。可見“經”不過是當代記述較多而常要翻閱的幾部書罷瞭。非但沒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漢時訓“經,,為“常道”,也非本意。後世疑經是經天緯地之經,其實隻言經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經天的意義瞭。
中國自古即薄於宗教思想,此因中國人都重視政治。周時諸學者已好談政治,差不多在任何書上都見他們政治的主張。這也是環境的關係:中國土地遼廣,統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歐西地小國多,沒感著睏難。印度土地也大,但內部分許多小邦,所以他們的宗教易於發達。中國人多以全力著眼政治,所以對宗教很冷淡。
很反對宗教,他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孔子對於宗教,也反對。他雖於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們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訴我們是沒有神的。《禮記》一書很考究祭祀,這書卻又齣自漢代,未必是可靠。
……
序言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頗具匠心,那種墨香撲鼻的紙張和古樸的字體選擇,確實營造齣一種沉浸式的閱讀氛圍。但正如華麗的包裝下有時是平庸的內裏,這本書的內容呈現,給我的感受也是一種“有餘而不足”的典型體現。它似乎過於強調“宏大敘事”,試圖在一本書裏囊括整個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這種“貪多嚼不爛”的策略,直接導緻瞭對許多重要概念的膚淺觸及。譬如談及“天人閤一”的境界,作者隻是輕描淡寫地將其定義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隨後便匆匆轉嚮瞭對另一本經書的解讀。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穿透曆史塵埃,直抵人心深處的洞察,是能讓我感到“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可這本書裏,更多的是一種“我知道瞭”的平靜,缺乏那種能讓人脊背發涼、為古人智慧所震撼的激動。它更像是一本高質量的工具書的摘錄匯編,而非一部能夠激發思考的哲學探討之作。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聽朋友推薦這本書的,他們說這本書對理解中國人的處世哲學有很大幫助。抱著這樣的期望翻開它,我立刻被書中那種略顯陳舊的論述方式所勸退。作者似乎非常執著於用一種古典的、高度抽象的語言體係來構建他的理論大廈。舉個例子,書中對“君子”的論述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但其標準和標準間的權衡,完全是基於某種特定曆史階段的士人標準來衡量的。在快速迭代、價值多元的當代社會,這些標準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被有效地對接到我們的行為模式上,書裏沒有給齣令人信服的橋梁。我需要的是如何運用這些古老的智慧來解決現代生活中的睏境,比如職場中的人際衝突、信息爆炸中的自我定位,但這本書似乎將我們完全放置在瞭古代的語境中,進行瞭一場單嚮度的知識灌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匆匆走過古代書房的遊客,看到瞭陳列的珍寶,卻沒能帶走任何可以點亮今日生活的火種。
評分這部號稱“揭秘古代智慧”的文集,我本是滿懷期待地翻開的,畢竟“國學”二字自帶一種厚重的光環。然而,初讀之下,卻有種霧裏看花、水中撈月的失落感。作者似乎將太多精力放在瞭對典籍進行引經據典的羅列上,使得行文顯得有些晦澀難懂。比如,在探討某一古代哲學流派的核心觀點時,他引用瞭不下十位先賢的語錄,每句都像是從故紙堆裏直接搬齣來的,缺乏現代語境的闡釋和必要的白話疏導。這對於我們這些並非科班齣身,隻是想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的普通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我花瞭大力氣去理解那些拗口的古文注釋,卻發現理解瞭字麵意思之後,對於其在曆史長河中的實際影響和現代價值的領悟依然模糊不清。全書的結構也顯得有些鬆散,章節之間的跳躍性很大,仿佛是不同時期的筆記隨意堆砌而成,缺乏一條清晰、連貫的敘事主綫來牽引讀者的思緒。讀完一部分,閤上書本,腦海裏留下的更多是零散的知識點,而非一個係統性的認知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場對文獻注釋的精細辨析,而不是一場思想的探險。其中對於一些古代詞匯的來源考證,確實做得非常細緻,引用的齣處也相當可靠,看得齣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態度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這種過於聚焦於“是什麼”和“從哪裏來”的敘事方式,卻犧牲瞭“為什麼重要”和“對我有何啓發”的探討。翻閱全書,我發現很多段落都在解釋一個概念在不同朝代的不同詮釋,這種知識的堆砌雖然豐富,卻讓讀者在信息洪流中感到疲憊。我期待的國學,應當是能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獨特濾鏡,讓人在麵對日常瑣事時,能多一份從容和遠見。很遺憾,這本書更像是在搭建一個精美的博物館模型,讓你欣賞其構造的復雜,卻不提供一把鑰匙,讓你走進它的精神殿堂去親身體驗。
評分如果說一本優秀的“國學”書籍應當具備引人入勝的魅力,那麼這部作品的筆觸就顯得過於平直、缺乏跌宕起伏的情感共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是毋庸置疑的,但那種筆端流露齣的,更多是學者對文本的敬畏,而非對思想的激情。比如,當他介紹到一些關於人生哲理的深刻見解時,他總是用一種近乎平鋪直敘的方式帶過,仿佛生怕自己的解讀會玷汙瞭原文的純粹性。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解碼”的過程,而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心靈對話。我更喜歡那些能夠用鮮活的語言,將古人的智慧“翻譯”成能夠觸摸到我們現代情感的文字的作品。這本書更像是給已經深諳此道的人士準備的參考手冊,對於初入此境的探索者而言,它築起瞭一道難以逾越的專業壁壘,讓人望而卻步,難以深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