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群书治要三六〇 第二册
定价:15.00元
作者:《群书治要三六〇》编辑小组 选译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11336064
字数:125000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群书治要360·第二册》,将《治要》概括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下,又归纳了《治要》论述的相关要点,作为细目。希望该书纲目,对于读者领纳《治要》全书的精神,亦能有所帮助。而所选出的360句,编入每个细目的排列顺序,也经过了我们反复推敲,有心的读者,当能从中理出脉络。
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在古圣先贤智慧的下,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安定、幸福、美满、和平。
同类好书推荐
《曾文正公家书》(宣纸线装、精校足本、精美至极)点击进入
《读史是人生的必修课》(:你想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点击进入
《体验人生**享受》(定弘法师出家后讲演集结传)点击进入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国*早语文教科书、影响民国老课本的发端之作)点击进入
《群书治要译注》(题词、多国元首正在学习、净空法师力荐)点击进入
内容提要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晋代,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徵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群书治要360第二册》将《群书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六大纲目整理成书,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资深书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非常值得称赞。看得出来,编纂者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进行了一次非常精细的“淘金”过程。他们没有选择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以至于丧失了原意的热门篇章,而是巧妙地挖掘出了一些被历史洪流稍微掩盖,但其精髓却极为宝贵的内容。这种“补遗”和“重构”的努力,使得整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仿佛藏着可供细品的“干货”。这种精挑细选的眼光,让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那些拼凑感十足的“大全”。对于追求知识纯粹度和深度体验的阅读者而言,这种细致入微的筛选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挺好,看得出来是用心制作的。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那种古典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字体选择上也很有讲究,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氛。内页的布局清晰明了,段落分明,注释和原文的对照也很方便查找。对于平时喜欢阅读传统典籍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而且,书的开本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挺方便。这次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没有出现墨迹洇染的情况,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文本来说非常重要。整体感觉这本书在实体呈现上做到了物超所值,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平静与安宁。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到让人焦虑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部沉淀了数千年智慧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它就像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每当我感到思绪混乱时,翻开它随意阅读几页,那些古老的文字总能起到一种“定心丸”的作用。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种审视世界、理解人性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学会了以更宏大的时间尺度去看待眼前的得失,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患得患失。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滋养和人生态度的塑造,让人读后感觉心胸开阔,受益匪浅。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思维深度和逻辑构建能力的书籍,浏览了许多书评后,最终选择了这本。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它抱持着一丝怀疑,毕竟市面上的“治要”类书籍多如牛毛,真正有深度的凤毛麟角。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对同类作品的预期。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浮于表面地讲道理,而是深入到文本的核心,探讨了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特别是对于如何处理复杂局面、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抓住重点这些方面,书中的论述提供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决策中,有意识地运用书中学到的框架去分析问题,这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实实在在的,非常实用主义的一本书。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偏向学术或经史子集的书籍抱持着谨慎的态度,生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次的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在梳理这些古代智慧精华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高的提炼和整合能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通过精妙的结构安排,将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个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典籍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引用的案例和解释都非常贴切,让人在理解古人思想的同时,也能反思当下的处境。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启发性,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