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厨房里的中医师
定价:48.0元
作者:李思仪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55103424
字数: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你知道吗?你吃下去的食物会反映在你的身体状态中。吃对食物就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改善身体的小病痛,所以可别小看自己厨房里的食物,它们绝大多数都具有疗效。比如小米性凉,特别有除内热之效。如果小孩容易流鼻血,平常多喝些小米粥,能够改善体内的热象,自然而然就能减少流鼻血的次数。又如樱桃性热,多食则生内热。如果担心吃多了上火,那就来杯甘蔗汁吧,这就是一物降一物。甘蔗汁还能治疗反胃,但必须加些生姜汁效果才会明显。这就是药物配伍的功效。通过不同的搭配,让药物的功效能够一加一大于二。
本书是台湾中医师李思仪的食疗系列书之一。作者将生活中常见的、拥有药性的食材整理出来,严选19种辛香料、25种蔬食、24种果类以及15种五谷杂粮,并详列其功效、性味、注意事项和料理方法,教读者如何在自家厨房轻松调配出适合自己及家人的饮食,消除常见的病症,打造健康的体质。
内容提要
食物就是好的药,但该怎么吃,怎么用?
知名中医院院长、中医师李思仪严选19种辛香料、24种蔬食、23种果类、13种五谷杂粮,教你用常见的食材和简单的料理方法,由内而外地调理身体、呵护全家!
家中的厨房就是好的药铺。了解了每种食物的属性和药性之后,在自家厨房就可以轻松调配出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消除常见的小病症。
了解食物的功效,一方面不会乱吃导致身体失衡,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家人。如果不小心失了衡,赶紧再用其他食物来帮助导正。很多人认为食物吃多了或吃偏了没什么大不了,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每种食物都有其特殊属性。食疗的治疗之道就在于利用食物的特殊偏性,改善、导正失去平衡的身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健康之道就在于如何回到平衡,饮食与治疗的道理亦在其中。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思仪
学历、经历
台湾大学毕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
台湾中医师特考优等
台北市联合医院仁爱院区医师
台湾大学传统医学社指导老师
现任
李思仪中医诊所院长
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会员
台湾中医家庭医学会会员
台湾经络美容医学会会员
曾任
台北漾妈咪坐月子中心顾问医师
台北悠之家产后护理之家顾问医师
各大媒体经历
TVBS“健康两点零”、三立“养生我知道”、东森“57健康同学会”、超视“食在有健康”“请你跟我这样过”等节目受邀医师
作品
《坐对月子不会老:美女中医师亲身传授改善体质关键30天》
《不吃西药:中医妈妈养出不生病、不过敏的健康孩子》
《做对32件事,生个健康好宝宝》CD有声书(杨浚光医师合著)
文摘
讲到姜这味食材,大家应该都看过和吃过。小小一块姜,学问可不少。姜可细分为嫩姜、生姜、老姜、干姜、炮姜。
嫩姜一般在做酱料时用。例如,吃小笼包时就要来点红醋配嫩姜才够味。生姜则是一般家庭中常见的食材,不管是拌炒蔬菜还是清蒸鲜鱼都常使用姜来提味去腥。
而老姜则是煮麻油鸡时不可少的。用小火炮香老姜,通过老姜的辛辣味来带出麻油的香味。喝麻油鸡汤是产后进补的传统方法之一,但是在料理麻油鸡汤时注意不要削去姜皮,因为生姜皮可是有特别功效的。姜皮消水肿的效果特别好,如果平常容易水肿或是产后水肿,在煮菜时可千万别削去生姜皮;加上生姜本身性味为温性,而姜皮是凉性,两种齐下,刚好中和姜的温性,也比较不会上火。
生姜性味辛温,能散风寒、化痰、温中、止呕。若是为热性疾病,简单地说就是有发烧或发炎的状况如咽喉疼痛、身体发炎或皮肤有肿痒痛,就不适合吃姜,以免加重疾病;而容易呕酸水,或由于平常生冷过食而导致的胃痛,就适合常吃些姜的料理,怕辛辣的人也可选择蜜姜或盐腌的姜。
生姜还有温中止痛的功效。女性朋友如果容易在行经时疼痛,下次月经时,喝些热热的红枣姜汤能帮助缓解经痛。
……
序言
这本关于烹饪与养生的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市面上的“食疗”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讲得天花乱坠,但真正落到实处,操作起来却复杂得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惊喜。它没有一味地鼓吹某种“神药”,而是非常务实地从我们日常的厨房食材入手,将中医的辨证思想融入到具体的烹饪步骤中。比如,书中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如何选择当季的蔬菜和肉类,讲解得非常细致,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就像是邻家学识渊博的长辈在耳提面命。我特别喜欢它对食材性味归经的描述,不是生硬的表格,而是结合了口感和效果来阐述,让人在挑选食材时,心里自然而然地就能形成一套“搭配逻辑”。我已经尝试做了几道菜,比如针对脾胃虚弱的四神汤改良版,味道清爽又不失滋补,关键是做起来真的不复杂,非常适合像我这样工作比较忙碌的都市人。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它教会我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在烟火气中调养身心,而不是让我感觉在进行一场艰巨的“养生工程”。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很多关于“食补”的书籍都持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或多或少带有夸大的成分,效果往往不如预期。但读完这本,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适度”和“平衡”。书中推荐的很多食疗方法,都不是那种猛药重剂的“大补”,而是强调日常的、温和的调理。它教你的不是如何“治愈”突发的重病,而是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饮食习惯,将身体调整到一个最佳的运行状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这种理念非常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它倡导的是一种可持续的、没有副作用的健康生活方式。书中对不同食材的营养价值和中医属性的结合分析,非常到位,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获得满满的安心感。我发现,很多我以前觉得是“浪费”的食材边角料,在书中被巧妙地利用起来,既减少了浪费,又增加了食谱的营养复杂度,体现了一种朴素又智慧的生活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清晰,逻辑性很强,阅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绝不像有些食疗书籍那样东拉西扯,看完后反而更糊涂。它似乎是按照人体的不同系统或者说不同的季节变化来组织内容的,让你能很方便地找到当下最需要关注的养生重点。比如,换季时节,皮肤容易干燥,书中立刻会推荐几款润燥的食疗方,这些方子不仅考虑了药材的功效,更兼顾了食材的可获得性,不会让你为了做一道汤,而跑遍半个城市去寻找那种稀有的草药。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讲解药膳原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态度,它不是盲目地堆砌食材,而是有理有据地阐述“为什么”要用这个配伍,这个配伍如何协同作用于身体。这种知识的深度和可操作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食谱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家庭必备的“中医生活百科”。我甚至开始在买菜时,有意识地去思考食材的“气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没有将中医“神秘化”或“神圣化”,而是将其拉回到了寻常百姓家,回到了锅碗瓢盆之间。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烟火气,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完全没有那种拒人千里的学术腔调。我喜欢它在每道食谱后面都会附带的“小贴士”,这些小细节往往是书本里最精华的部分,比如某个食材的最佳处理方式,或者在特定天气下如何微调配方。这些“经验之谈”的加入,让食谱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你几道菜怎么做,更在于它培养了你一种观察自己身体、倾听身体需求的能力。我开始学着在做饭时,思考:“今天天气湿冷,是不是应该多放点姜?” 这种主动的思考和实践,让我感觉自己对健康的主导权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中。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并且越读越有新体会的“厨房伙伴”。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着敬畏心,但又总觉得难以融入现代生活的人。很多中医典籍读起来晦涩难懂,那些古文和复杂的术语常常让我感到压力山大,总觉得要成为“养生达人”,得先通过一场严苛的考试才行。但是,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却让人倍感亲切和放松。它似乎把那些高深的理论“翻译”成了人人都能理解的大白话,而且重点突出,直击痛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寒热虚实”的划分,作者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日常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来举例,比如“容易手脚冰凉的往往偏寒”、“熬夜后口干舌燥的容易偏热”,这种代入感极强。更妙的是,书中提供的食谱设计,简直是为“厨房小白”量身定做的。每一步的用量都精确到克或者具体的描述,即便是初次下厨的人也能保证成功率。这让我重新拾起了对下厨的热情,不再觉得那是件麻烦事,反而成了一种充满乐趣的自我关怀。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中医的智慧不再高悬于殿堂之上,而是切实地走进了我的厨房,改变我的饮食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