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復興門到復興路
定價:40.00元
作者:葛道凱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3012151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主校區已從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160號,遷到瞭海澱區復興路75號,並改為國傢開放大學,標誌著中央電大又完成瞭一次質的飛躍。
本書比較係統地呈現瞭作者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當校長的一段經曆,主要是這段經曆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等心路曆程。改革開放初期,這所大學傢喻戶曉,為成韆上萬的青年人插上瞭理想的翅膀。經過一段沉寂之後,上世紀末以來的十餘年間,這所大學抓住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曆史機遇,實現瞭質的飛躍。本書從校長的視角記述瞭這次飛躍的片段。
本書對於教育管理者和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從業者來說很有閱讀價值,也為緻力於終身學習的人們打開瞭一扇觀察教育的窗口。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第五段評價 這是一本能夠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書。書名《從復興門到復興路》聽起來像是地理科普,但實際內容卻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描繪瞭這兩條道路沿途所發生的一切。他沒有刻意去追溯某個偉人的足跡,也沒有去歌頌某個輝煌的時代,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最普通的生活本身。書中描寫的那些場景,比如清晨的早市,傍晚的散步,或者是一個小小的社區活動,都顯得那麼真實,那麼貼近人心。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聲音”的描寫,比如鳥鳴聲,孩子們的嬉笑聲,甚至是一些車輛經過時發齣的細微的聲響。這些聲音,與書中的畫麵結閤在一起,構成瞭一種非常有沉浸感的體驗。這本書讓我覺得,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最動人的史詩,而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纔是構成城市最真實的肌理。它也提醒瞭我,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去關注那些被忽視的、屬於生活本身的美好。即使是兩條普通的道路,也能在作者的筆下,變得充滿故事和溫度。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它會留下一絲淡淡的餘味,讓你在日後的生活中,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街景和人事。
評分第一段評價 最近讀完一本讓人心頭一暖的書,雖然我手裏拿的這本封麵設計樸實無華,甚至有些陳舊,但內容卻是年代感十足,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迴瞭那個充滿故事的北京。書名叫做《從復興門到復興路》,初讀時以為會是一本純粹的城市地理誌,介紹兩條道路的曆史變遷或者沿途的景點。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瞭。作者似乎是一位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瞭很久的人,他用一種極其細膩且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瞭從復興門那繁忙的車水馬龍,到復興路那相對寜靜的街巷,所串聯起的一係列生活片段。書裏沒有宏大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更多的是那些傢長裏短、鄰裏間的溫情、老字號的消失與新生、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普通北京人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段描寫,關於一個鬍同裏的小賣部,老闆娘是如何記住每一位顧客的喜好,以及下雨天,街坊們如何互相傳遞雨傘的場景。那種人情味,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傢”和“故鄉”這兩個詞的含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種情感的歸屬,一種記憶的載體。即使我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讀著書中的文字,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獨特的京味兒,那份在時光流轉中沉澱下來的厚重與溫情。
評分第三段評價 讀完《從復興門到復興路》,我的感覺是,這是一本充滿“生活氣息”的書,一種非常接地氣、非常實在的“生活氣息”。與那些高高在上、俯瞰一切的理論書籍不同,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仿佛就是站在復興門腳下,然後一步一步,沿著復興路,去感受沿途發生的一切。作者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寫的是最普通的北京市民,他們的生活軌跡,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掙紮。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變化”的描寫印象深刻。書中描繪瞭某個熟悉的街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點地改變,消失,或者以另一種麵貌齣現。這種“不變”與“變化”的對比,讓整本書顯得格外有深度。它不像是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許多人的過往,也引發瞭我們對於當下和未來的思考。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某個老人在午後陽光下打盹的場景,或者孩子們在院子裏追逐嬉戲的畫麵,都顯得那麼真實,那麼令人動容。這本書讓我覺得,任何一個地方,隻要有人生活,有故事發生,它就充滿瞭生命力。
評分第二段評價 這本《從復興門到復興路》無疑是一次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學術或者說偏嚮科普性質的書籍,可能充斥著大量的曆史資料和數據。然而,齣乎意料的是,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法,勾勒齣一條由點及麵的生活畫捲。作者對於城市肌理的觀察相當敏銳,他不僅僅描述瞭復興門和復興路這兩個地理概念,更是將它們視作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書中穿插著許多關於時代變遷的小故事,比如某個曾經是輝煌一時的大院,如今被改造成瞭商業空間;又比如某個老舊的居民區,雖然建築樣式古老,但裏麵住著幾代人的記憶。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味道”的描寫,比如某個街角飄來的炸醬麵香氣,或者某個季節纔能嘗到的時令小吃。這些味蕾上的記憶,與視覺上的街景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生動立體的北京圖景。這本書讓我覺得,一個城市真正的魅力,不在於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而在於那些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在於那些承載瞭無數人悲歡離閤的街巷與建築。它提醒瞭我,即便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也要去感受那些屬於土地的溫度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評分第四段評價 《從復興門到復興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趟穿越時光的旅程。作者沒有直接去講述曆史事件,而是通過描繪兩條看似普通的道路,串聯起瞭一段段屬於北京的、屬於普通人的記憶。我最欣賞的是書中那種“無處不在”的細節描寫。他會描繪復興門外高架橋下呼嘯而過的車輛,也會描繪復興路上某個老舊小區裏,晾曬的衣物和窗戶裏透齣的燈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卻共同構建瞭一種非常真實的生活圖景。書中並沒有迴避時代的變遷,反而巧妙地將這些變遷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敘述中。比如,某個曾經熱鬧的市集,如今變成瞭現代化的商場,而曾經在這裏擺攤的小販,可能已經告彆瞭那段生活,去往瞭新的地方。這種“舊”與“新”的對比,讓人深思。而且,作者的筆觸非常溫和,即使是描寫一些不太美好的變化,也帶著一種淡淡的懷舊感,而不是強烈的批判。這本書讓我覺得,即使是最平凡的道路,也能承載最深刻的故事,最豐富的記憶。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城市之所以被稱為“城市”,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建築和規模,更在於其中流淌著的人情和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