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全民教育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
定价:42.00元
作者:吴德刚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41539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8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对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概括地论述了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简要地介绍了马克思、列宁、*、邓等人有关的重要论述;对中国全民教育和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客观的论述,有力地驳斥了少数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特别是儿童学习状况等对中国进行的诬蔑,同时对当前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困难以及改革的原则进行了严肃而认真的思考。
本书还对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保证提高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还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分别对近2000名大学生、1000多名中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教育机会及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目录
前言
章 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
节 全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二节 人类社会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第二章 人类社会全民教育及教育机会平等的历史进程及其反思
节 人类社会关于全民教育及教育机会平等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近现代全民教育及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历史实践
第三章 当代西方教育社会学主要流派对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研究
节 西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研究及其方法论
第三节 冲突论学派的基本研究及其方法论
第四节 解释论学派的基本研究及其方法论
第五节 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
第六节 启示与局限性批判
第四章 实施全民教育及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历史条件的理论思考
节 实施全民教育及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内部系统的分析
第二节 实施全民教育及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外部条件的分析
第五章 新中国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历史实践和成就
——兼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成就
节 新中国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青少年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得到保障
第三节 妇女教育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节 特殊儿童教育取得显著成就
第五节 成人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及其成功经验
第六节 农村与贫困地区教育状况发生深刻变化
第七节 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取得成就
第八节 西藏教育的巨大变化及其人权和民主化意义
第九节 新中国对在押罪犯公民的国民教育实践及其民主化意义
第十节 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上取得重大成就
第六章 中国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面临的现实困难
节 我国实沲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第二节 有关我国实施全民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教育质量分析
第三节 关于我国教育机会存在不平等状况的几点思考
第七章 中国实施全民教育和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现实道路的思考
节 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第二节 促进我国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进程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推动我国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 促进我国全民教育和教育机会平等进程的若干具体建议
第八章 中国千余名初中学生家庭背景与学习成绩关系的调查研究
节 文献分析
第二节 调查分析与结论
第九章 中国2000名1989级(1993届)大学生家庭背景及大学教育机会的调查研究
节 文献分析一
第二节 调查分析与结论
结束语 神话理想实践!
附录一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
附录二 中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吴德刚,1959年10月生于新疆,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在新疆生活、学习、工作24年,当过知青,做过大学教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教委工作。1990—1991年,在西藏参加基层锻炼和教育调查。1994—1998年,任国家教委城市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副主任。1998—2001年,任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西藏教育学会会长。2001—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2002年1月,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2005年12月,任教育部人事司司长。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任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
近30年来,独立完成《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一一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西藏教育研究》等学术专著7部;在《哈佛教育评论》《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曾获第三届吴玉章奖金教育学奖、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西藏自治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等。
文摘
序言
对于《正版 中国全民教育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这本书,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一本充满学术严谨性和现实关怀的作品。作者吴德刚,其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研究的沉稳感。我猜想,他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和分析关于中国全民教育的各类数据和政策文献,并且可能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接受教育方面所面临的真实情况。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对“全民教育”的内涵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并分析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更重要的是,关于“教育机会平等”这一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泛泛而谈的层面,深入探讨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具体原因,例如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家庭经济条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潜在问题等等。我期待作者不仅能指出问题,更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改革建议,为促进中国教育机会的真正公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正版 中国全民教育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教育领域最感兴趣的几个核心议题。我一直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则是社会公平的试金石。我猜测,作者吴德刚在本书中,很可能从宏观层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全民教育发展的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其成就与挑战,并可能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预测。而“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教育机会平等是如何被界定、如何被实现的,以及在此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我猜想,作者可能会深入剖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甚至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在教育资源获取和教育质量上存在的差异,并且可能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例如如何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如何完善教育保障机制,以及如何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而真正缩小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是吴德刚,虽然我对他本人不甚了解,但从书名《正版 中国全民教育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以及出版社信息来看,这似乎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甚至是出自一位在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积累的专家之手。这样的作者,通常会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的权威分析,以及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刻剖析。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本内容扎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作者很可能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以及未来走向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而在教育机会平等这个问题上,我猜测作者不会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挖掘其深层原因,例如教育制度的设计、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文化观念的制约等等,并可能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我很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全民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这两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话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评分《正版 中国全民教育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个关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的宏大叙事。作为一名关注社会问题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教育是国家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否,则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活力和稳定。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触及了我心中一直以来萦绕的几个重要问题。我猜想,作者在探讨“全民教育”时,可能会梳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从普及基础教育逐步走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全民教育体系,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政策的演变、资源的投入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而当讨论到“教育机会平等”时,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那些阻碍教育机会真正公平的因素,或许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阶层家庭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又或者是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残障儿童)所面临的独特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思考作者提出的解决之道,从而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正版 中国全民教育研究——兼论教育机会平等问题》光看名字就能感受到其厚重感和现实意义。我一直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其发展历程深感兴趣,尤其是“全民教育”这个概念,总觉得它背后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而“教育机会平等”更是当下社会公平的重要维度,其复杂性和挑战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标题清晰地指出了研究的核心内容,让我对作者在这些宏大课题上的探索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全民教育”的,它是否仅仅是普及基础教育,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教育范畴?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作者是如何分析和论述教育机会平等的?这是否涉及到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家庭背景差异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我猜想,本书的论述会逻辑严谨,数据详实,并且在提出问题之后,也会对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机会平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在教育政策、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希望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