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包小偏方速查全书 9787122155979

茶包小偏方速查全书 97871221559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烈光 著
图书标签:
  • 茶疗
  • 养生
  • 保健
  • 家庭医学
  • 偏方
  • 速查
  • 健康
  • 饮茶
  • 生活常识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55979
商品编码:300783135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茶包小偏方速查全书

定价:39.80元

作者:马烈光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1221559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工作中,外出时,家庭聚会上……不妨泡上一杯自己亲手制作的小茶包,用一点家庭常见的食材,用几味安全有效的中药,给自己带来健康,给家人送上关怀。小小的一杯茶中,浓浓的茶香混合着淡淡的药香,原来,养生保健可以如此简单愉快。
马烈光主编的《茶包小偏方速查全书》提供专业经典的配方,扫光慢病和小病。

内容提要


神农遇茶而百毒解,茶,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养生的良药,我们再搭配以科学、有效、对症的中药方,轻松携带,随时冲泡,既没有熬制中药的劳心劳力,又没有烹调药膳的繁琐劳累。茶包小偏方,健康随身带!

目录


目 录

自己动手,轻松做茶包……12
中国茶的养生功效……14
简单、奇效的泡茶食材和中药材……18

茶包小偏方,治病防病加调养……23
高血压病……24
糖尿病……28
高脂血症……30
咳嗽……32
支气管炎……34
哮喘……36
便秘……38
头痛……40
消化不良……42
胃痛……44
肠炎、腹痛……46
痢疾……48
脂肪肝……50
尿路感染……52
失眠……54
自汗、盗汗……56
痔疮……58
皮肤瘙痒……60
颈椎病……62
肩周炎……66
骨折……70
慢性膝关节劳损……72
腰椎间盘突出……76
腰肌劳损……80
排尿异常……82
腹泻……84
感冒……86
胸胁痛……90
恶心呕吐……92
眩晕……94
水肿……96
尿血……98
便血……100
咯血、吐血……102
癌症……104
脱肛……110
疝气……111
耳鸣、耳聋……112
口臭、口腔异味……114
秃顶、少白头……116
荨麻疹……118
第二章
全家都需要的养生茶包……121
提高免疫力茶包……122
提神醒脑茶包……128
排除毒素茶包……130
茶包……134
美容养颜茶包……140
祛斑祛痘茶包……144
清火茶包……146
清肝火……146
清心火……148
清肺火……150
清胃火……152
四季养生茶包……154
春……154
夏……158
秋……162
冬……166
第三章
关键时刻帮你一把的应急茶包……171
轻度食物中毒致腹泻茶包……172
大醉解酒茶包……174
防剧烈运动体力透支茶包……176
排毒茶包……178
第四章
给家庭成员量身打造的保健茶包……181
老人长寿茶包……182
男性保健茶包……190
女性保健茶包……198
闭经……198
痛经……200
月经不调……202
白带异常……204
崩漏……206
催乳茶包……208
产后疾病……210
儿童健康茶包……212
小儿咳嗽……212
夏季热……214
小儿消化不良……216
小儿秋季腹泻……218
小儿流涎……220
小儿遗尿……222
小儿口疮……224
第五章
给上班族准备的“职业茶包”……227
给体力劳动者准备的补水、补能量茶包……228
给熬夜族准备的提神抗疲劳茶包……230
给粉尘环境工作者准备的清肺茶包……232
给长期面对电脑者准备的护眼明目茶包……236
附录:进补食材、中药与茶方……238
补气……238
补气的食物……238
补气的中药……239
补气的茶方……240
补血……242
补血的食物……242
补血的中药……243
补血的茶方……244
补阴……246
补阴的食物……246
补阴的中药……247
补阴的茶方……248

作者介绍


马烈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养生研究中心主任、《养生杂志》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兼任国际养生学会、国际药膳食疗学会、世界中联药膳食疗分会等多个学术团体主要负责人。从事中医养生保健医教研工作近40年;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养生学》、《养生康复学》等国家规划教材4种,以及《中医养生大要》、《黄帝内经读本》等学术专著30余种。

文摘






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史话》 作者:李明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8089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生动地描绘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的专著。作者李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萌芽到清末定型,数千年间中国建筑艺术的演变历程、技术革新与文化内涵。全书以时间为序,以地域特色为辅,详细解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类型、结构特点、美学风格及其背后的社会、哲学、宗教思想。 本书不仅关注宫殿、寺庙、陵墓等宏大叙事,更细致考察了民居、园林、防御工事等世俗建筑的精妙设计,力图展现中国建筑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独特魅力。 --- 详细章节概要 第一编:曙光与奠基(先秦至两汉) 第一章:建筑的起源与萌芽(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 本章探讨中国建筑的远古基因。从半坡遗址的圆形茅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展示早期人类如何适应环境、选择材料。重点分析了夯土技术在周代城池和宫室建设中的确立,以及“明堂”等礼制建筑的初步形态,探讨“礼”如何在空间布局中体现。 第二章:青铜时代的营造秩序(商周时期) 深入剖析以二里头、殷墟为代表的都城规划。着重阐述了周代严格的宗法制度如何转化为严谨的建筑群落布局,如中轴线、前朝后寝的格局如何形成,并奠定了后世都城建设的基调。材料方面,木构架体系的成熟与瓦当、板瓦的使用被详细介绍。 第三章:大一统格局下的建筑转型(秦汉时期) 秦始皇陵的宏大工程,标志着国家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直接推动了建筑规模的扩张。本章重点研究汉代宫殿(如未央宫、长乐宫)的规模与形制,以及“高台建筑”的衰退与“殿堂式”建筑的兴盛。此外,墓葬建筑(如画像石刻中的墓室结构)和防御工程(长城体系的巩固)的特点被详细描摹。对汉代斗拱的初步发展及其在结构传力中的作用进行了技术性探讨。 第二编:融合与蜕变(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第四章: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文化冲突与艺术创新的时代。本章聚焦于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的颠覆性影响。重点分析了石窟寺(如云冈、龙门)的建筑形制借鉴与本土化改造,楼阁式塔的兴起,以及木构架在长期战乱中的传承与变化。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对园林(如竹林七贤的隐居场所)的影响也初现端倪。 第五章:盛唐气象:恢弘与规范(隋唐时期)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黄金时代。本章以大明宫、阿房宫的遗址研究为基础,探讨唐代建筑的雄浑、简洁与标准化。重点分析了唐宋《营造法式》的前身,建筑模数制度的初步形成。对唐代寺院建筑(如大雁塔、佛光寺东大殿)的结构、开间、出檐深度进行了细致的测绘与解读,揭示了唐风建筑的“法度之美”。 第六章:古典园林的初露锋芒 本章将目光投向生活空间。探讨唐代宫廷园林(如太液池)与私家园林的勃兴,阐述了“自然山水入画境”的造园思想,为宋代私家园林的精细化发展埋下伏笔。 第三编:精细与世俗化(宋辽金元) 第七章:技术成熟与审美精致(宋代) 宋代是建筑技术趋于完备和审美趋于内敛的时期。本书详尽介绍了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分析了斗拱模数制(材分制)的成熟对建筑标准化和复杂化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宋代木构架的比例变化、屋顶形式的多样化(如歇山、悬山的应用),以及砖石结构在桥梁和塔上的创新应用(如应县木塔的结构分析)。 第八章:世俗建筑的繁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居住和商业建筑的地位提升。本章探讨了宋代坊市制度的瓦解对城市面貌的影响,分析了民居(如山西的窑洞、徽州的台地式住宅)的地域适应性,以及木结构店铺、瓦子等世俗建筑的营造特点。 第九章:异族政权的文化融合 辽、金、元三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筑风格与汉地传统相互渗透。本章对比分析了辽金时期的佛塔(如应县木塔),以及元代大都城的规划,揭示了不同民族文化在建筑语言上的对话与融合。 第四编:集权与程式化(明清) 第十章:皇家建筑的集大成者(明清宫殿与都城) 明清两代,以北京紫禁城为代表的皇家建筑达到了规模和等级的顶峰。本章从空间组织、色彩运用、构件装饰等多个维度,对“三大殿”体系进行了深度剖析,阐释了封建等级制度如何被完整地固化在建筑形制之中(如屋顶形式、开间数量的严格限定)。 第十一章:技术固化与装饰繁复 本章关注清代官式做法的标准化与僵化。重点分析了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的程式化发展,以及苏式、徽式等地域工艺在皇家建筑中点缀应用的情况。尽管技术高度成熟,但相比宋代,明清建筑在结构创新上趋于保守。 第十二章:园林艺术的巅峰与民居的定型 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发展至极致,“咫山尺水”的意境追求达到巅峰。本章对比分析了江南园林与北方王府园林的风格差异。同时,介绍了地域性极强的民居类型(如徽派的马头墙、福建的土楼),展现了民间智慧在建筑应对气候和防御方面的成就。 --- 本书特色 1. 体系完整性: 涵盖了从史前到清末近五千年的建筑发展史,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2. 图文并茂: 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测绘图、考古发掘线图和现代修复照片,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的结构体系。 3. 文化深度挖掘: 不仅仅是“物”的描述,更深入探讨了建筑背后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社会伦理(礼制秩序)和宗教信仰(佛教影响)。 4. 技术与艺术结合: 详细解析了斗拱、榫卯、台基等关键构件的演变和功能,兼顾了建筑史学与结构工程学的视角。 5. 学术严谨性: 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如《营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最新的考古发现,确保了论述的可靠性。 ---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专业的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工艺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以及渴望系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广大历史爱好者。 --- (此书《中国古代建筑史话》与您提供的《茶包小偏方速查全书 9787122155979》内容完全不相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中体现出来的对传统生活哲学的尊重与继承。它所呈现的这些“小偏方”,很多都植根于对自然物候的深刻理解和对节俭生活的推崇,与当下过度依赖工业化产品、追求“一步到位”的消费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它,不仅是学习技能,更像是一次对生活本源的回溯。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手边的简单材料去解决问题,如何在不依赖昂贵商品的情况下维持身心的小小平衡。这种内在的价值观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日常选择,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轻易忽视的植物、香料乃至日常的习惯。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健康、更自洽的生活方式的大门,它提供的智慧是长久且富有生命力的,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参考书”的本身价值。

评分

这本书在实用性层面的设计简直是为忙碌的现代人量身定做的。我过去也收藏过不少类似的资料集,但往往因为查找效率太低而束之高阁。然而,这本书的索引系统做得极其人性化,它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目录结构,还增加了多重交叉引用和关键词提示。举个例子,如果你在找针对“睡眠质量不佳”的办法,它不仅会在“安神助眠”章节给出指引,可能还会巧妙地在“茶饮调制”或“环境改善”的章节里用小图标标注相关联的内容,极大地缩短了从发现问题到找到解决方案的路径。这种细致入微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作者对读者使用场景的深刻理解,确保了这本书真的能成为一本“速查”而不是“速弃”的工具书,真正做到在需要时能立刻派上用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一种老一辈人特有的那种既务实又带点幽默的口吻。读起来完全没有学术书籍的沉闷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邻居在灶台边手把手教你做家常菜一样亲切。比如,在描述如何应对一些突发的小状况时,语气里总带着一种“别慌,这都是小事”的笃定感,这种情绪的传递非常有效,能够瞬间缓解读者在面对问题时的焦虑。我发现自己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和一位智者进行一场充满烟火气的对话。更妙的是,作者在某些地方会穿插一些关于这些偏方来源的历史小典故或者家族传承的故事,这些小插曲非但没有打乱主线,反而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的层次感和人文气息,让这些原本可能被遗忘的生活智慧重新焕发出光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复古和温暖感觉的封面,光是拿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一种踏实和亲切。我尤其喜欢它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光滑到让人手滑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点点粗粝的、仿佛手工制作的纸张,墨色的印刷清晰而不生硬,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把它放在床头柜上,即便是没有打开阅读,它那朴实却又蕴含着深厚底蕴的外观,也像是一个安静的陪伴者,默默地散发着知识和生活智慧的气息。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用心,字体的选择很大气,行距和段落的间距都恰到好处,让人在翻页时有一种很顺畅的仪式感。说实话,在这个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能拥有一本这样用心制作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提醒着我们,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文字的重量和温度。我觉得设计者在制作这本书时,是真正理解了“阅读”这件事本身所应该带来的愉悦感,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和珍视的物品。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最大的感受是编排逻辑的严谨与流畅,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只是简单地堆砌条目,而是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着所有的知识点。作者在介绍每一个“偏方”时,总能做到深入浅出,不会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术语,而是先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描述现象,让人立刻产生共鸣,继而自然地引导我们去了解背后的原理——尽管这可能只是经验之谈,但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人完全信服。特别是某些针对日常小困扰的解决办法,描述得细致入微,从材料的选择、处理的步骤到使用时的注意事项,都考虑得面面俱到,让人感觉自己真的可以动手操作,而不是对着一堆模糊不清的指导发懵。这种教科书级别的细致程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产生了极大的敬意,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小窍门集合”,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实践检验的知识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