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齐派食雕艺术:人物展台食雕技法
定价:35.00元
作者:齐雪峰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538143546
字数:
页码:1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齐派食雕艺术:人物展台食雕技法》附赠光盘!
食品雕刻是中国食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享誉海内外,为了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技艺,《齐派食雕艺术:人物展台食雕技法》以大量的食品雕刻精品图、通俗的文字和操作图,介绍食品雕刻的原料、工具、手法、刀法和雕刻步骤。全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广大厨师和学习烹调的同志阅读参考。
目录
一、食雕刀具和种类与功能
二、人物食雕、食雕展台概述
三、人物食雕技法
四、人物食雕作品赏析
五、展台食雕作品赏析
六、人物展台食雕作品集粹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出一种高级的匠人精神,这在技术书籍中并不多见。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能够很好地承载那些精细的、高分辨率的雕刻成品图。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不同食材的“习性”分析得极其透彻,这才是真正体现作者功力的地方。比如,对于不同硬度的瓜果,如何预先进行“脱水”或“浸泡”处理以达到最佳雕刻状态,这些细节的把控,是那些只关注最终成品的书籍里绝对不会提及的。作者仿佛是把一个食材库搬到了你的面前,详细解析了每一种材料的“脾气秉性”以及如何与之“共舞”。这种对材料的尊重和深入理解,是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必备的素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操作,更是在学习一种与自然材料进行深度沟通的方式,这是一种近乎于冥想的体验。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教材,因为毕竟“食雕艺术”这个领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门槛。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异常的亲切和富有启发性。作者似乎坐在我对面,用他丰富的经验在指导我。他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比如在处理易碎食材时,他会用生活中的小窍门来打比方,瞬间就把复杂的操作流程变得直观易懂。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非只是展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造型,而是花了大篇幅讲解“如何找到自己的风格”。他鼓励读者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个人对自然、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这对于许多墨守成规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本书成功地将高超的技术要求与个人创造力的释放完美地结合起来,它教会你的不只是如何“雕刻”,更是如何“设计”和“表达”。这种对学习者自我探索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艺术表达”的强调,而不仅仅是“制作技巧”的堆砌。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去思考,每一次落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诉求。他用非常抒情的笔触描绘了食雕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地位变迁,从宫廷宴席上的炫技,到如今更多地融入生活美学,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过去总觉得食雕只是食物的装饰品,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它其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厨师向食客传达心意的方式。书中引用的许多古代食谱和相关典籍的片段,为我们理解传统雕刻的哲学基础提供了坚实的佐证。而且,书中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法,而是将技法置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进行讲解,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那些关于色彩搭配和整体布局的论述,更是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食艺场景”有了全新的认识,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技术手册的预期。
评分这本关于食雕技艺的书,光是翻开目录,就让人感受到作者在艺术追求上的严谨与深度。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入门指南,更像是一本倾注了数十年心血的技艺宝典。书中对刀法的细微之处描述得极为精到,即便是像“起刀的力度与角度如何影响食材的纹理走向”这种看似基础的问题,作者也给出了不同食材下的具体操作指南,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践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雕刻过程中如何平衡实用性与观赏性的那几章节,他强调的不仅仅是雕刻的“形”,更是雕刻的“神”,如何让静止的食物在视觉上产生动态的美感,这背后蕴含了扎实的造型美学功底。书中大量的图片解析,每一个步骤都配有特写镜头,让人仿佛能隔着纸张感受到食材的质地和刀尖的摩擦,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读完前几章,我立刻着手尝试书中的一个基础花卉造型,原本总是显得生硬呆板的线条,这次在下刀时多了几分自信和流畅,收效显著,这无疑是这本书带来的最直接的回馈。
评分我特别关注书中所探讨的“创新与传承”之间的平衡问题。现在的艺术领域,大家都在谈“创新”,但往往创新成了对传统的拙劣模仿或肤浅颠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首先把传统食雕中的经典结构和核心美学原则进行了体系化的梳理,让读者对“根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作者才开始引导我们如何运用现代的工具和视角去解构和重塑这些经典元素。例如,在讲解立体造型时,他穿插了对现代雕塑理论的借鉴,使得原本可能略显老旧的技艺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将古老技艺与现代思维熔铸一炉的做法,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艺术传承并非是僵硬地复制历史,而是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用当代人的语言去重新诠释美。这本书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如何既能坚守文化之本,又能行走在时代前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