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孙子兵法》史话/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 9787501363124 国家图书馆出

正版图书 《孙子兵法》史话/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 9787501363124 国家图书馆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剑平 著
图书标签:
  • 孙子兵法
  • 军事
  • 历史
  • 典籍
  • 国学
  • 中国文化
  • 兵书
  • 策略
  • 古代文献
  • 国家图书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3124
商品编码:3009398584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孙子兵法》史话/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

定价:50.00元

作者:熊剑平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1363124

字数:

页码:1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孙子兵法>史话/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系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的一种。由熊剑平教授潜心创作。《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逻辑缜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期的齐国将军孙武。熊教授通过此书向读者介绍了《孙子兵法》的内涵及影响,对一般读者了解《孙子兵法》及中国军事史的相关知识有很大帮助,是沟通专业知识与一般读者的桥梁。

目录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序 1

n

章 兵典问世——《孙子》的作者及成书情况

n

节 诞生背景 1

n

一、战争观和战争样式的变化 1

n

二、兵学理论的发展 3

n

第二节 作者生平 5

n

一、吴国拜将 6

n

二、伐楚献谋 11

n

第三节 身后谜团 13

n

一、著述之谜 13

n

二、死因之谜 15

n

第四节 重要版本 16

n

一、汉简本 17

n

二、宋本: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 18

n

第二章 策无遗算——《孙子》的战争观与军事谋略

n

节 基本组成及各篇主旨 20

n

一、基本组成 20

n

二、各篇主旨 21

n

第二节 战争观和治军谋略 23

n

一、战争观 24

n

二、治军谋略 27

n

第三节 战略和战术 29

n

一、战略思想 29

n

二、战术思想 30

n

第三章 流传递藏——《孙子》在历史上的流传和研究

n

节 先秦时期 42

n

一、早期流传 42

n

二、早期注释 45

n

三、孙子学派 47

n

第二节 秦汉时期 50

n

一、收天下之兵 50

n

二、篇目成谜 51

n

三、著录成疑 53

n

第三节 三国至隋 55

n

一、曹操与《孙子》 55

n

二、多方运用 59

n

第四节 唐宋时期 62

n

一、注家蜂起 63

n

二、荣升兵经之首 67

n

第五节 明清时期 71

n

一、论兵之风的延续 71

n

二、重文献,轻应用 75

n

第六节 民国至今 77

n

一、迈向现代 77

n

二、再掀热潮 79

n

第四章 兵家圭臬——《孙子》在战争中的借鉴和运用

n

节 秦汉时期 82

n

一、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巧用“背水阵” 82

n

二、将为国辅:刘邦的御将之术 85

n

三、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细柳治军 86

n

四、五事七计,实力为本: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88

n

五、以火佐攻者明:赤壁之战中的火攻 90

n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92

n

一、计必先定,庙算为本:魏灭蜀之战 92

n

二、先胜而后战:晋灭吴之战 94

n

三、致人而不致于人:淝水之战 95

n

四、上智为间:韦孝宽的行间术 97

n

第三节 唐宋时期 100

n

一、示形动敌:虎牢关之战 100

n

二、兵之情主速:李靖击灭萧铣 102

n

三、士卒孰练:李光弼以弩制敌骑 103

n

四、因敌用间:岳飞巧用间谍 105

n

第四节 明清时期 107

n

一、形人而我无形: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107

n

二、令文齐武:戚继光严明治军 109

n

三、避实击虚:萨尔浒之战 111

n

四、践墨随敌:皇太极进攻北京 112

n

第五章 谋无疆界——《孙子》在战争之外的借用

n

节 《孙子》与商战 116

n

一、商战如兵战 117

n

二、历史上的多方借用 118

n

第二节 《孙子》与医学 121

n

一、《黄帝内经》的借用 121

n

二、唐宋医理“暗合孙吴” 124

n

三、用药如用兵:徐大椿的系统总结 125

n

第三节 《孙子》与文学 127

n

一、文学理论家的关注 127

n

二、文学家的妙用 128

n

三、文人论兵:文学家的注释和研究 129

n

第四节 《孙子》与棋道 131

n

一、棋理与战理 131

n

二、棋经和兵经 133

n

第六章 海外流布——《孙子》在域外的影响

n

节 《孙子》在亚洲 136

n

一、流传概况 136

n

二、研究和应用 139

n

第二节 《孙子》在欧洲 143

n

一、流传概况 143

n

二、研究和应用 146

n

第三节 《孙子》在美洲 148

n

一、流传概况 148

n

二、研究和应用 150

n

主要参考文献 155

作者介绍


熊剑平,男,1973年9月出生于安徽巢湖。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讲师。2005年获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兵学史和《孙子兵法》。出版有《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六韬、鬼谷子诵读本》等专著,并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文摘


《<孙子兵法>史话/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n
  一、战争观n
  《孙子》对战争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详细论述了“安国全军之道”(《火攻篇》)。《孙子》主张慎战,也就是“非危不战”(《火攻篇》),并将“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作为指挥作战的高境界孜孜以求。《孙子》在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显然,作者以这样的判断句开篇,无非是想唤起人们对战争问题的高度重视,突出强调战争对国家和统治集团的重要影响力。与此相呼应的则是,《孙子》-再强调“杂于利害”(《九变篇》)和“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火攻篇》),既充分认识到战争的危害性,也借此警示统治集团应当积极备战、慎重求战,以此求得他心目中的“安国全军之道”。n
  《孙子》主张“慎战”,是因为作者具备一种仁义情怀。与那些穷兵黩武之徒相比,更显出孙子人格之,识见之超人。《孙子》在十三篇的首尾两篇,即《计篇》《用间篇>中,数次讨论了“仁”。在《计篇》中,作者在探讨为将者的基本素质时,将“仁”列在第三位,“严”字被列在后一位。在作者眼中,在治理军队和对待部下之时,仁爱之情要比严酷为治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管用。在《用间篇》中,孙子在探讨用间之术时也在无形之中透露出自己对于“仁”的理解。孙子认为,要想确保战争胜利,就要舍得花钱搞好间谍战,要舍得在间谍身上大笔花钱。如果在这时候显得小家子气,表现出吝啬之情,进而导致战争失利,那就是“不仁之至”。故此,他建议在间谍战中大笔花钱,获取准确的情报,尽量降低战争成本,确保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n
  《孙子》中还体现出相当进步的民本思想。孙子强调国君要“修道而保法”(《形篇》),这其实就是对清明政治的一种诉求,与儒家的政治思想不无相通之处。孙子认为,领军作战也必须将“唯民是保”(《地形篇》)①作为战争的出发点,其中所体现的也是一种进步的民本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孙子并不喜欢穷兵黩武,并不主张将一切都诉诸武力。孙子对战争所能造成的创伤非常清楚。在<谋攻篇》中,孙子曾对攻城战争的危害性进行过具体的描述:“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正是因为战争具有如此之大的破坏力,所以孙子才认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作为高明的军事家,就必须要努力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其中所体现的,无疑也是进步的民本思想和真切的人文精神。n
  在简文《吴问》中,孙子和吴王以对话的形式,讨论并预测了春秋末期晋国几大家族的兴衰存亡,后提出观点认为,税制轻的赵氏会笑到后并终战胜其他五个家族。虽然孙子的预测有对有错,但他由田制和税制出发,考察王室兴衰,所体现的是一种进步的民本思想。在该篇简文的末尾,孙子提出了他眼中“王者之道”,主要内容是“厚爱其民”,其中所体现的正是进步的民本思想。显然,竹简文字就思想内容来说,和《孙子》十三篇能完全呼应和一致。n
  《孙子》主张慎战,却不避战,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精彩的作战理论。《孙子》主张“先胜而后求战”(《形篇》),因而强调“知彼知己”(《谋攻篇》),主张在获得充分的情报之后,认真做好“庙算”工作(即在廊庙之上计算好胜负的算筹),然后才能决定战或不战。n
  ……

序言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序 1

n

章 兵典问世——《孙子》的作者及成书情况

n

节 诞生背景 1

n

一、战争观和战争样式的变化 1

n

二、兵学理论的发展 3

n

第二节 作者生平 5

n

一、吴国拜将 6

n

二、伐楚献谋 11

n

第三节 身后谜团 13

n

一、著述之谜 13

n

二、死因之谜 15

n

第四节 重要版本 16

n

一、汉简本 17

n

二、宋本: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 18

n

第二章 策无遗算——《孙子》的战争观与军事谋略

n

节 基本组成及各篇主旨 20

n

一、基本组成 20

n

二、各篇主旨 21

n

第二节 战争观和治军谋略 23

n

一、战争观 24

n

二、治军谋略 27

n

第三节 战略和战术 29

n

一、战略思想 29

n

二、战术思想 30

n

第三章 流传递藏——《孙子》在历史上的流传和研究

n

节 先秦时期 42

n

一、早期流传 42

n

二、早期注释 45

n

三、孙子学派 47

n

第二节 秦汉时期 50

n

一、收天下之兵 50

n

二、篇目成谜 51

n

三、著录成疑 53

n

第三节 三国至隋 55

n

一、曹操与《孙子》 55

n

二、多方运用 59

n

第四节 唐宋时期 62

n

一、注家蜂起 63

n

二、荣升兵经之首 67

n

第五节 明清时期 71

n

一、论兵之风的延续 71

n

二、重文献,轻应用 75

n

第六节 民国至今 77

n

一、迈向现代 77

n

二、再掀热潮 79

n

第四章 兵家圭臬——《孙子》在战争中的借鉴和运用

n

节 秦汉时期 82

n

一、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巧用“背水阵” 82

n

二、将为国辅:刘邦的御将之术 85

n

三、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细柳治军 86

n

四、五事七计,实力为本: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88

n

五、以火佐攻者明:赤壁之战中的火攻 90

n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92

n

一、计必先定,庙算为本:魏灭蜀之战 92

n

二、先胜而后战:晋灭吴之战 94

n

三、致人而不致于人:淝水之战 95

n

四、上智为间:韦孝宽的行间术 97

n

第三节 唐宋时期 100

n

一、示形动敌:虎牢关之战 100

n

二、兵之情主速:李靖击灭萧铣 102

n

三、士卒孰练:李光弼以弩制敌骑 103

n

四、因敌用间:岳飞巧用间谍 105

n

第四节 明清时期 107

n

一、形人而我无形: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107

n

二、令文齐武:戚继光严明治军 109

n

三、避实击虚:萨尔浒之战 111

n

四、践墨随敌:皇太极进攻北京 112

n

第五章 谋无疆界——《孙子》在战争之外的借用

n

节 《孙子》与商战 116

n

一、商战如兵战 117

n

二、历史上的多方借用 118

n

第二节 《孙子》与医学 121

n

一、《黄帝内经》的借用 121

n

二、唐宋医理“暗合孙吴” 124

n

三、用药如用兵:徐大椿的系统总结 125

n

第三节 《孙子》与文学 127

n

一、文学理论家的关注 127

n

二、文学家的妙用 128

n

三、文人论兵:文学家的注释和研究 129

n

第四节 《孙子》与棋道 131

n

一、棋理与战理 131

n

二、棋经和兵经 133

n

第六章 海外流布——《孙子》在域外的影响

n

节 《孙子》在亚洲 136

n

一、流传概况 136

n

二、研究和应用 139

n

第二节 《孙子》在欧洲 143

n

一、流传概况 143

n

二、研究和应用 146

n

第三节 《孙子》在美洲 148

n

一、流传概况 148

n

二、研究和应用 150

n

主要参考文献 155


《论语》 作者: 孔子及其弟子 译注者: (此处可根据具体版本添加,例如杨伯峻先生的经典译注) 出版社: (此处可根据具体版本添加,例如中华书局) ISBN: (此处可根据具体版本添加) 书籍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二十篇,以语录体为主,语言精炼,思想博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为深远、流传最为广泛的典籍之一。它不仅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政治、伦理、教育、社会结构产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决定性影响。 一、 核心思想的构建与传承 《论语》的核心思想围绕“仁”展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体现为爱人、克己、复礼等具体实践。书中阐述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境界,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实践性。 1. 仁的内涵与实践: 孔子通过弟子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问询,对“仁”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种阐释表明,“仁”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行为中的道德自觉。它要求人们推己及人(恕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理解的基础。 2. 礼乐教化: “礼”是孔子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准则。《论语》中频繁出现对“礼”的强调,尤其是在“克己复礼”的论述中。礼不仅是外在的制度规范,更是内在仁德的外显形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合理内核,以礼来约束奢靡、矫正僭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配合“乐”的熏陶,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效果。 3. 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描绘“君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贯穿全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注重德行、学问的提升,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完善,是孔子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 教育理念的革命性突破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语》集中体现了其“有教无 kẻ”的教育平等精神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1. 有教无类与教育普及: 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制,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流动性。 2. 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 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著名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辟地概括了二者的重要性。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基础,而思考则是理解和内化知识的关键。 3. 因材施教的艺术: 孔子对不同弟子提出的问题,总是根据其性情、理解能力和侧重点,给予不同的回答,这展现了高超的因材施教的能力。例如,对待不同弟子的“仁”,孔子有不同的解说,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4. 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确立了学习的乐趣与持续性。孔子的一生都在求索和学习,他以自身的榜样教育后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 政治伦理与社会理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其伦理学为根基的“德治”主义。他反对暴力统治和严刑峻法,提倡以德行感化民众。 1. 正名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思想要求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等级秩序的规范性与道德责任的履行。 2. 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他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治的根本在于上位者的感召力,而非严苛的法律约束。 3. 爱民思想的萌芽: 尽管孔子的政治架构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但其中蕴含了朴素的爱民思想。他关注民众的生计(“百姓足,君王安”),强调统治者要“惠而不费”,减轻民众负担,这为后世的儒家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论语》不仅是古代士人的必读书目,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塑造了中国人对道德、教育、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提出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至今仍是处理国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智慧。通过历代注释家(如朱熹、刘宝楠等)的阐发,《论语》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深化,成为了中华文明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本书以清晰的结构和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梳理了《论语》中的重要篇章、核心概念及其对古代社会和当代的启示意义,旨在帮助读者跨越时空,领略两千多年前圣人思想的魅力与永恒价值。阅读《论语》,就是与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别具一格,它巧妙地在严肃的学术探讨和生动的叙事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文解读,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作者在阐述那些复杂的战略思想时,大量运用了贴近现代人理解的白话释义,使得那些深奥的“兵法”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变成了可以立刻在生活中思考如何运用的智慧。尤其是在引用历史典故和人物小传的部分,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充满了现场感和戏剧张力,仿佛作者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带着一种长者的慈爱和洞察力在和你分享经验。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让人生畏的古代军事著作,变得像听一位智者讲述精彩故事一样引人入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信息和哲理,这种叙述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章节划分极其清晰,从宏观的战略构想到微观的阵法布置,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阅读体验流畅得让人心甘情愿地一口气读下去。每一部分的过渡都设计得非常自然,比如从对“势”的探讨转向对“形”的分析时,作者会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衔接,使得知识点的转换毫无突兀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关键概念的阐释后,往往会留出专门的篇幅进行总结性的归纳,这对于读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至关重要。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认知习惯的深刻理解,使得原本复杂的知识体系变得井然有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记忆的持久性。

评分

坦白说,最初选择这本书,是冲着它“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的名头去的,希望能获得一种官方权威的解读。阅读下来,我发现它确实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入了非常人性化的关怀。比如,书中对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并没有采取一边倒的绝对化论断,而是呈现出一种多维度的审视视角,这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成熟的史学态度。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古代的战争策略,更是一种看待问题、分析局面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找到一本既能提供扎实知识体系,又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读物,实属难得。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对单一主题的介绍,升华为一种对传统智慧的现代重塑和有效传承。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它作为“珍贵典籍”的重量感。封面上的书法字体,遒劲有力,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即便是对古代文献不太熟悉的人,也会被这种庄重的气息所吸引。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那几处精致的古画插图,虽然不是正文内容,但它们为全书奠定了一种厚重的文化基调,仿佛带你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方便携带和阅读,但内页的排版却一点都不显得拥挤,字号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从外在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国家图书馆出品的背书更增添了一份信赖感,让人对其中内容的权威性充满了期待。这外包装的用心程度,已经超越了一般书籍的范畴,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光是放在书架上,那种古典和智慧的气息就足以提升整个阅读空间的格调。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和还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兵法条文,而是将这些条文放在了具体的历史洪流中去考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效用。例如,书中对某一战役的描述,不仅仅是胜负的结果,更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当时将领的心理活动、后勤补给的难度,以及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这些细节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战争年代的认知。这种“史料+解读”的复合结构,让每一个战略思想都有了坚实的土壤和生长的脉络,不再是孤立的教条,而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智慧结晶。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查阅与书中提及的某些历史人物相关的其他资料,可见其提供的历史切片是多么的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它成功地激发起我深入探究历史真相的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