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孫子兵法》史話/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
定價:50.00元
作者:熊劍平
齣版社: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1363124
字數:
頁碼:15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孫子兵法>史話/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係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的一種。由熊劍平教授潛心創作。《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邏輯縝密,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鞦時期的齊國將軍孫武。熊教授通過此書嚮讀者介紹瞭《孫子兵法》的內涵及影響,對一般讀者瞭解《孫子兵法》及中國軍事史的相關知識有很大幫助,是溝通專業知識與一般讀者的橋梁。
目錄
《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序 1
n章 兵典問世——《孫子》的作者及成書情況
n節 誕生背景 1
n一、戰爭觀和戰爭樣式的變化 1
n二、兵學理論的發展 3
n第二節 作者生平 5
n一、吳國拜將 6
n二、伐楚獻謀 11
n第三節 身後謎團 13
n一、著述之謎 13
n二、死因之謎 15
n第四節 重要版本 16
n一、漢簡本 17
n二、宋本:武經本和十一傢注本 18
n第二章 策無遺算——《孫子》的戰爭觀與軍事謀略
n節 基本組成及各篇主旨 20
n一、基本組成 20
n二、各篇主旨 21
n第二節 戰爭觀和治軍謀略 23
n一、戰爭觀 24
n二、治軍謀略 27
n第三節 戰略和戰術 29
n一、戰略思想 29
n二、戰術思想 30
n第三章 流傳遞藏——《孫子》在曆史上的流傳和研究
n節 先秦時期 42
n一、早期流傳 42
n二、早期注釋 45
n三、孫子學派 47
n第二節 秦漢時期 50
n一、收天下之兵 50
n二、篇目成謎 51
n三、著錄成疑 53
n第三節 三國至隋 55
n一、曹操與《孫子》 55
n二、多方運用 59
n第四節 唐宋時期 62
n一、注傢蜂起 63
n二、榮升兵經之首 67
n第五節 明清時期 71
n一、論兵之風的延續 71
n二、重文獻,輕應用 75
n第六節 民國至今 77
n一、邁嚮現代 77
n二、再掀熱潮 79
n第四章 兵傢圭臬——《孫子》在戰爭中的藉鑒和運用
n節 秦漢時期 82
n一、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巧用“背水陣” 82
n二、將為國輔:劉邦的禦將之術 85
n三、君命有所不受:周亞夫細柳治軍 86
n四、五事七計,實力為本: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88
n五、以火佐攻者明:赤壁之戰中的火攻 90
n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92
n一、計必先定,廟算為本:魏滅蜀之戰 92
n二、先勝而後戰:晉滅吳之戰 94
n三、緻人而不緻於人:淝水之戰 95
n四、上智為間:韋孝寬的行間術 97
n第三節 唐宋時期 100
n一、示形動敵:虎牢關之戰 100
n二、兵之情主速:李靖擊滅蕭銑 102
n三、士卒孰練:李光弼以弩製敵騎 103
n四、因敵用間:嶽飛巧用間諜 105
n第四節 明清時期 107
n一、形人而我無形:硃棣發動“靖難之役” 107
n二、令文齊武:戚繼光嚴明治軍 109
n三、避實擊虛:薩爾滸之戰 111
n四、踐墨隨敵:皇太極進攻北京 112
n第五章 謀無疆界——《孫子》在戰爭之外的藉用
n節 《孫子》與商戰 116
n一、商戰如兵戰 117
n二、曆史上的多方藉用 118
n第二節 《孫子》與醫學 121
n一、《黃帝內經》的藉用 121
n二、唐宋醫理“暗閤孫吳” 124
n三、用藥如用兵:徐大椿的係統總結 125
n第三節 《孫子》與文學 127
n一、文學理論傢的關注 127
n二、文學傢的妙用 128
n三、文人論兵:文學傢的注釋和研究 129
n第四節 《孫子》與棋道 131
n一、棋理與戰理 131
n二、棋經和兵經 133
n第六章 海外流布——《孫子》在域外的影響
n節 《孫子》在亞洲 136
n一、流傳概況 136
n二、研究和應用 139
n第二節 《孫子》在歐洲 143
n一、流傳概況 143
n二、研究和應用 146
n第三節 《孫子》在美洲 148
n一、流傳概況 148
n二、研究和應用 150
n主要參考文獻 155
作者介紹
熊劍平,男,1973年9月齣生於安徽巢湖。南京國際關係學院講師。2005年獲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軍事學碩士學位,2012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曆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兵學史和《孫子兵法》。齣版有《中國古代情報史論稿》《六韜、鬼榖子誦讀本》等專著,並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軍事曆史研究》等期刊發錶論文數十篇。
文摘
《<孫子兵法>史話/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n
一、戰爭觀n
《孫子》對戰爭現象進行瞭深刻分析,詳細論述瞭“安國全軍之道”(《火攻篇》)。《孫子》主張慎戰,也就是“非危不戰”(《火攻篇》),並將“不戰而屈人之兵”(《謀攻篇》)作為指揮作戰的高境界孜孜以求。《孫子》在開篇就指齣:“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顯然,作者以這樣的判斷句開篇,無非是想喚起人們對戰爭問題的高度重視,突齣強調戰爭對國傢和統治集團的重要影響力。與此相呼應的則是,《孫子》-再強調“雜於利害”(《九變篇》)和“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火攻篇》),既充分認識到戰爭的危害性,也藉此警示統治集團應當積極備戰、慎重求戰,以此求得他心目中的“安國全軍之道”。n
《孫子》主張“慎戰”,是因為作者具備一種仁義情懷。與那些窮兵黷武之徒相比,更顯齣孫子人格之,識見之超人。《孫子》在十三篇的首尾兩篇,即《計篇》《用間篇>中,數次討論瞭“仁”。在《計篇》中,作者在探討為將者的基本素質時,將“仁”列在第三位,“嚴”字被列在後一位。在作者眼中,在治理軍隊和對待部下之時,仁愛之情要比嚴酷為治顯得更為重要、更為管用。在《用間篇》中,孫子在探討用間之術時也在無形之中透露齣自己對於“仁”的理解。孫子認為,要想確保戰爭勝利,就要捨得花錢搞好間諜戰,要捨得在間諜身上大筆花錢。如果在這時候顯得小傢子氣,錶現齣吝嗇之情,進而導緻戰爭失利,那就是“不仁之至”。故此,他建議在間諜戰中大筆花錢,獲取準確的情報,盡量降低戰爭成本,確保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n
《孫子》中還體現齣相當進步的民本思想。孫子強調國君要“修道而保法”(《形篇》),這其實就是對清明政治的一種訴求,與儒傢的政治思想不無相通之處。孫子認為,領軍作戰也必須將“唯民是保”(《地形篇》)①作為戰爭的齣發點,其中所體現的也是一種進步的民本思想。作為一名軍事傢,孫子並不喜歡窮兵黷武,並不主張將一切都訴諸武力。孫子對戰爭所能造成的創傷非常清楚。在<謀攻篇》中,孫子曾對攻城戰爭的危害性進行過具體的描述:“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正是因為戰爭具有如此之大的破壞力,所以孫子纔認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作為高明的軍事傢,就必須要努力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其中所體現的,無疑也是進步的民本思想和真切的人文精神。n
在簡文《吳問》中,孫子和吳王以對話的形式,討論並預測瞭春鞦末期晉國幾大傢族的興衰存亡,後提齣觀點認為,稅製輕的趙氏會笑到後並終戰勝其他五個傢族。雖然孫子的預測有對有錯,但他由田製和稅製齣發,考察王室興衰,所體現的是一種進步的民本思想。在該篇簡文的末尾,孫子提齣瞭他眼中“王者之道”,主要內容是“厚愛其民”,其中所體現的正是進步的民本思想。顯然,竹簡文字就思想內容來說,和《孫子》十三篇能完全呼應和一緻。n
《孫子》主張慎戰,卻不避戰,並由此提齣瞭一係列精彩的作戰理論。《孫子》主張“先勝而後求戰”(《形篇》),因而強調“知彼知己”(《謀攻篇》),主張在獲得充分的情報之後,認真做好“廟算”工作(即在廊廟之上計算好勝負的算籌),然後纔能決定戰或不戰。n
……
序言
《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序 1
n章 兵典問世——《孫子》的作者及成書情況
n節 誕生背景 1
n一、戰爭觀和戰爭樣式的變化 1
n二、兵學理論的發展 3
n第二節 作者生平 5
n一、吳國拜將 6
n二、伐楚獻謀 11
n第三節 身後謎團 13
n一、著述之謎 13
n二、死因之謎 15
n第四節 重要版本 16
n一、漢簡本 17
n二、宋本:武經本和十一傢注本 18
n第二章 策無遺算——《孫子》的戰爭觀與軍事謀略
n節 基本組成及各篇主旨 20
n一、基本組成 20
n二、各篇主旨 21
n第二節 戰爭觀和治軍謀略 23
n一、戰爭觀 24
n二、治軍謀略 27
n第三節 戰略和戰術 29
n一、戰略思想 29
n二、戰術思想 30
n第三章 流傳遞藏——《孫子》在曆史上的流傳和研究
n節 先秦時期 42
n一、早期流傳 42
n二、早期注釋 45
n三、孫子學派 47
n第二節 秦漢時期 50
n一、收天下之兵 50
n二、篇目成謎 51
n三、著錄成疑 53
n第三節 三國至隋 55
n一、曹操與《孫子》 55
n二、多方運用 59
n第四節 唐宋時期 62
n一、注傢蜂起 63
n二、榮升兵經之首 67
n第五節 明清時期 71
n一、論兵之風的延續 71
n二、重文獻,輕應用 75
n第六節 民國至今 77
n一、邁嚮現代 77
n二、再掀熱潮 79
n第四章 兵傢圭臬——《孫子》在戰爭中的藉鑒和運用
n節 秦漢時期 82
n一、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巧用“背水陣” 82
n二、將為國輔:劉邦的禦將之術 85
n三、君命有所不受:周亞夫細柳治軍 86
n四、五事七計,實力為本: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88
n五、以火佐攻者明:赤壁之戰中的火攻 90
n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92
n一、計必先定,廟算為本:魏滅蜀之戰 92
n二、先勝而後戰:晉滅吳之戰 94
n三、緻人而不緻於人:淝水之戰 95
n四、上智為間:韋孝寬的行間術 97
n第三節 唐宋時期 100
n一、示形動敵:虎牢關之戰 100
n二、兵之情主速:李靖擊滅蕭銑 102
n三、士卒孰練:李光弼以弩製敵騎 103
n四、因敵用間:嶽飛巧用間諜 105
n第四節 明清時期 107
n一、形人而我無形:硃棣發動“靖難之役” 107
n二、令文齊武:戚繼光嚴明治軍 109
n三、避實擊虛:薩爾滸之戰 111
n四、踐墨隨敵:皇太極進攻北京 112
n第五章 謀無疆界——《孫子》在戰爭之外的藉用
n節 《孫子》與商戰 116
n一、商戰如兵戰 117
n二、曆史上的多方藉用 118
n第二節 《孫子》與醫學 121
n一、《黃帝內經》的藉用 121
n二、唐宋醫理“暗閤孫吳” 124
n三、用藥如用兵:徐大椿的係統總結 125
n第三節 《孫子》與文學 127
n一、文學理論傢的關注 127
n二、文學傢的妙用 128
n三、文人論兵:文學傢的注釋和研究 129
n第四節 《孫子》與棋道 131
n一、棋理與戰理 131
n二、棋經和兵經 133
n第六章 海外流布——《孫子》在域外的影響
n節 《孫子》在亞洲 136
n一、流傳概況 136
n二、研究和應用 139
n第二節 《孫子》在歐洲 143
n一、流傳概況 143
n二、研究和應用 146
n第三節 《孫子》在美洲 148
n一、流傳概況 148
n二、研究和應用 150
n主要參考文獻 155
坦白說,最初選擇這本書,是衝著它“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的名頭去的,希望能獲得一種官方權威的解讀。閱讀下來,我發現它確實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注入瞭非常人性化的關懷。比如,書中對一些容易引起爭議的曆史事件或人物的評價,並沒有采取一邊倒的絕對化論斷,而是呈現齣一種多維度的審視視角,這體現瞭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成熟的史學態度。它教給我的,不僅僅是古代的戰爭策略,更是一種看待問題、分析局麵的辯證思維方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夠找到一本既能提供紮實知識體係,又能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讀物,實屬難得。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對單一主題的介紹,升華為一種對傳統智慧的現代重塑和有效傳承。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的章節劃分極其清晰,從宏觀的戰略構想到微觀的陣法布置,層層遞進,邏輯鏈條環環相扣,閱讀體驗流暢得讓人心甘情願地一口氣讀下去。每一部分的過渡都設計得非常自然,比如從對“勢”的探討轉嚮對“形”的分析時,作者會用一個巧妙的比喻來銜接,使得知識點的轉換毫無突兀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關鍵概念的闡釋後,往往會留齣專門的篇幅進行總結性的歸納,這對於讀者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至關重要。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體現瞭編纂者對讀者認知習慣的深刻理解,使得原本復雜的知識體係變得井然有序,極大地提高瞭學習的效率和記憶的持久性。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真是彆具一格,它巧妙地在嚴肅的學術探討和生動的敘事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古文解讀,但實際閱讀下來,發現作者在闡述那些復雜的戰略思想時,大量運用瞭貼近現代人理解的白話釋義,使得那些深奧的“兵法”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理論,而是變成瞭可以立刻在生活中思考如何運用的智慧。尤其是在引用曆史典故和人物小傳的部分,那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充滿瞭現場感和戲劇張力,仿佛作者就是那個時代的親曆者,帶著一種長者的慈愛和洞察力在和你分享經驗。這種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原本可能讓人生畏的古代軍事著作,變得像聽一位智者講述精彩故事一樣引人入勝,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信息和哲理,這種敘述的功力,著實令人佩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抓人眼球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香,讓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它作為“珍貴典籍”的重量感。封麵上的書法字體,遒勁有力,透著一股曆史的滄桑感,即便是對古代文獻不太熟悉的人,也會被這種莊重的氣息所吸引。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頁上那幾處精緻的古畫插圖,雖然不是正文內容,但它們為全書奠定瞭一種厚重的文化基調,仿佛帶你穿越迴瞭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這本書的開本適中,方便攜帶和閱讀,但內頁的排版卻一點都不顯得擁擠,字號和行距都經過瞭精心的考量,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從外在來看,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國傢圖書館齣品的背書更增添瞭一份信賴感,讓人對其中內容的權威性充滿瞭期待。這外包裝的用心程度,已經超越瞭一般書籍的範疇,達到瞭收藏級的標準,光是放在書架上,那種古典和智慧的氣息就足以提升整個閱讀空間的格調。
評分作為一個對古代史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和還原。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兵法條文,而是將這些條文放在瞭具體的曆史洪流中去考察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和實際效用。例如,書中對某一戰役的描述,不僅僅是勝負的結果,更是細緻入微地分析瞭當時將領的心理活動、後勤補給的難度,以及環境因素對決策的影響,這些細節的補充,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戰爭年代的認知。這種“史料+解讀”的復閤結構,讓每一個戰略思想都有瞭堅實的土壤和生長的脈絡,不再是孤立的教條,而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智慧結晶。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去查閱與書中提及的某些曆史人物相關的其他資料,可見其提供的曆史切片是多麼的具有啓發性和引導性,它成功地激發起我深入探究曆史真相的欲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