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瀋陽美食地理 2007-2008版
定價:26.00元
作者:《瀋陽晚報》社
齣版社:中國旅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0323112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精選瀋陽當地美味、時尚、獨特的10大類、數百傢精品餐廳。無淪是傢常餐飲、商務宴請還是朋友聚會,無論是想吃香的、想喝辣的還是想品嘗地道的各地特色小吃,翻開本書,都能找到對味的去處!心儀的餐廳在什麼地址訂餐電話多少有什麼特色菜人均消費多少錢能不能刷卡有沒有停車位這些問題在書中都有答案。《瀋陽美食地理》帶領您享受瀋陽美食饕餮盛宴。隨書贈680元餐廳就餐代金券。
目錄
鹿鳴春
勺園飯店
寶發園名菜館
原味齋
老邊餃子館(中街路店)
同澤俱樂部
惠友飯店
邊傢傳人餃子館(朝陽街店)
甘露餃子館(中街店)
附錄
翔雲良府
知味昏京華菜館
李連貴重肉七餅(瀋河店)
沙道觀活公雞館
原味齋吊爐餅烤鴨店(興華店)
商務宴請餐廳
瀋陽麗都喜來登飯店
颱北A A
福記颱北A A酒店
品香樓
滿族人傢
海馨龍宮
輝嗟日式料理
附錄
禦香閣酒店
鬆潤堂養生館
阿福仔
瀋陽新南國美食府
東京餐廳
中山閣燉品店
大唐每燕鮑翅樓
玫瑰女酒店瑰圍餐廳
康帝魚翅
周記關東海鮮酒樓
新洪記餃子信(青年大街店)
生日城
香港竹傢莊正宗美食
媽媽參雞湯
活色生香海鮮
活色生香海鮮
瀋陽人連漁港海鮮酒樓
天下舂花園酒店
大白鯊海鮮美食城
……
地方特色菜品
好吃不貴傢常菜
獨特正點火鍋
紅紅火火燒烤
麻辣誘惑不停
各地風味小吃
具特色西餐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個對地方文化和城市規劃特彆著迷的“吃貨”,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研究一下瀋陽作為東北中心城市,其飲食版圖是如何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被構建起來的。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很明顯帶著一種“地理學”的嚴謹性,它似乎不是簡單地按菜係分類,而是用空間坐標來組織瀋陽的美食版圖。我特彆欣賞它對不同區域飲食特色的對比分析,比如渾河以南和以北,老城區和新興開發區,它們在食材選擇、烹飪技法乃至食客群體上展現齣的微妙差異。雖然是2007年的記錄,但那種對“地域性”的挖掘非常到位,它讓你意識到,瀋陽的美食不是一個平麵,而是一個有深度、有層次的三維空間。比如,它提到一些老工業區附近的傢常菜館,那種粗獷而實在的口味,是後來的精緻餐飲很難復製的,這背後摺射齣的,是瀋陽工人階級的生活哲學。如果能配上當時的街景照片,那簡直是完美瞭,不過即便隻有文字,那種“在路上”尋找美食的探險感也躍然紙上,非常適閤喜歡深度遊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坦白說,帶有那個年代齣版物的特色,樸實無華,甚至有些粗糙,但這恰恰和它所記錄的美食內核達到瞭高度統一——一切都迴歸本質,不追求花哨的外錶。我喜歡它那種近乎學術性的嚴謹態度,去探究一道菜的“地理成因”,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好吃”的簡單評價上。例如,它分析瀋陽人對酸菜和白肉的偏愛,是如何受到當地氣候和早期移民結構雙重影響的,這種跨學科的視角非常開闊。它讓你明白,你吃的每一口酸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承載著氣候的寒冷、曆史的遷徙和鄰裏的智慧。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瀋陽這座城市,不再隻是一個過客,而是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通過味蕾建立起來的連接感,這種連接是溫暖而堅實的,非常值得珍藏。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美食地理”的書持懷疑態度,總覺得要麼是流水賬,要麼就是過度美化。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齣乎意料地接地氣,幾乎沒有那種矯揉造作的辭藻。它更像是一個資深食客的私人筆記,帶著點兒局氣和坦誠。讀的時候,我能想象到作者拿著小本子,在那些油煙彌漫的店裏,耐心和老闆攀談,記錄下每一道招牌菜的來龍去脈。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一些季節性美食的強調,比如特定時間纔能吃到的時令河鮮或者農産品,這說明作者對瀋陽的自然環境和農業周期都有所涉獵,而不是隻關注那些固定的餐館。這種對“時令”的尊重,是很多現代美食指南裏缺失的,因為現代餐飲業大多追求全年供應。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忠實地記錄瞭那個年代,瀋陽人是如何與自然節律共存,通過食物來感知季節變化的。
評分這本《瀋陽美食地理 2007-2008版》簡直是本時間膠囊,對我這個老瀋陽人來說,翻開它就像是坐上瞭時光機。2007到2008年,那會兒瀋陽的餐飲業正處在一個挺有意思的轉型期,既有老字號的堅守,也有新派餐館開始冒頭。我記得那時候,很多現在已經找不著影兒的蒼蠅館子,在書裏頭居然還被鄭重其事地記錄瞭下來,那種樸素卻又充滿煙火氣的美食記憶一下子就被勾起來瞭。比如說,它對西塔那一片早期的朝鮮族烤肉店的描述,雖然沒有現在那麼光鮮亮麗的裝修,但那種汗流浹背、大口吃肉的酣暢淋灕,文字裏都帶著熱氣。而且,這本書的視角很獨特,它不僅僅是羅列菜名和地址,更像是做瞭一次城市肌理的掃描,把美食和街道的變遷、人們的生活習慣揉在瞭一起。那種老瀋陽特有的“旮旯文化”,就是犄角旮旯裏藏著最好的味道,這本書算是把這門學問給係統梳理瞭一遍。現在迴頭看,很多地方已經變瞭樣,但翻著這本舊書,還能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市井氣息,挺有意思的,對研究瀋陽城市史來說,也算是個挺珍貴的側麵資料。
評分作為一名研究城市記憶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學者,我發現這本書在史料價值上頗有可取之處。2007年到2008年,正是瀋陽城市麵貌快速更新的時期,很多老建築被拆除,老街區被改造。這本書裏詳細描繪的那些老店的位置、門臉,甚至店主的口音特點,都成為瞭研究那段曆史的活化石。我尤其關注它對一些滿族傳統菜肴在民間改良的記錄,比如一些在宮廷菜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傢常做法,它們在普通百姓餐桌上的生命力,比在旅遊景點更具代錶性。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微觀的切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主流曆史敘事之外的民間生活細節。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評論集,而是一份紮根於土地的田野調查記錄,對研究瀋陽“味道的演變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