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恨厨房----上市50年销售300万册的美食经典,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的美食秘籍
定价:32.00元
作者:(美)佩格·布莱肯,乔安娜·布莱肯 , 陈雪婧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50103054
字数:250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更多美食达人、新手食谱,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 这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西餐烹饪指南。作者坦率地面对人类偷懒的本性,倡导快乐烹饪的精神。她倾情奉上了“我恨厨房俱乐部”闺蜜们的压箱底之作,也就是全书精华,镇书之宝——三十道主菜。足够你头一个月按照一天一道的进度来。 它没有华丽诱人的图片,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步骤,只是囊括了*简单、*普通的材料和*便捷、*偷懒的操作。然而,看起来、尝起来都让人有种错觉,那就是你为了这道菜忙活了一整天。更要命的是,你将得到餐桌上的一致赞扬! 你还将知道怎么聪明而果断地处理剩菜,规避各类厨房怪圈;如何将偷懒技巧渗入到配料、沙拉及点心等各个环节;如何用不那么高明的厨艺,轻松玩转各类聚餐和派对; 甚至——解下围裙,红唇微翕,变成“口口相传”的厨艺大师!
内容提要
《我恨厨房》自1960年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再版无数,达300多万册,成为餐桌经典之作。本书的宗旨是:烹饪没有乐趣,完成得越快越好,好所有的原料都可以在厨房里轻易拿到。
2010年佩格逝世三周年之际,她的女儿乔安娜推出五十周年珍藏版,并亲自撰写序言。新版保留了原版的一贯风格:智慧和幽默,在原书所有的配方的基础上,又与时俱进地增加了100多个配方,共达400多个食物配方——从节约开支到饮食健康、从野炊到儿童聚会、从正餐到午后甜点……在你开始头疼于不知如何着手一顿晚餐时,本书已经替你想好了佳的解决方法。
50年过去了,时代虽然改变了,但它的理念和态度和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十分贴合,仍然备受都市人的喜爱。这本书适合每个人,无论是男是女。如果你希望花尽可能短的时间烹饪,那么请读读这本书。
目录
作者介绍
佩格·布莱肯(Peg Bracken,1918~2007),美国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
1958年,佩格·布莱肯根据自己的怀孕经历出版了《怀胎九月的神奇》(The 9-Months'Wonder)一书,从此,在母亲、环球旅行家之外,又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之后出版了《我恨厨房》(The I Hate to Cook Book)、《我讨厌做家务》(The I Hate toHousekeep Book)、《下水道上方的窗户》(A Window Over theSink)等九本书,其中1960年出版的《我恨厨房》因其独特的观点与实用的内容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厨房革命,布莱肯也一跃登上“时尚生活教母”的宝座。她在每一本书中都坚持着一贯的生活态度:轻松、幽默、优雅,堪称“乐活主义”的先锋。
乔安娜·布莱肯(Bracken Johanna),佩格布莱肯的女儿。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看过去并没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那种带着某种怀旧感,甚至略显朴素的排版,让我在书店的书架上几乎要错过它。不过,正是这种低调,反而激起了一丝好奇心。我记得当时我正想找一本能真正“用”起来的食谱,而不是那种只适合摆着看的精装本。翻开扉页,手感的厚重和纸张特有的微黄,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沉淀。我被其中一个小小的注脚吸引了,那上面提到一个关于“如何完美煎鸡蛋”的技巧,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无数次失败后才领悟的真谛。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里藏着的,可能不是花哨的摆盘艺术,而是扎扎实实的、经过无数次厨房实战检验的智慧结晶。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不跟你说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直接告诉你:“想做好这个?照着这个步骤来,准没错。” 这种直击核心的实在感,让我毫不犹豫地把它带回了家。我期待着,这些泛黄的页面里,能解锁我厨房里那些一直未能解决的“疑难杂症”。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它不像现代食谱那样,为了迎合快节奏生活而把步骤简化得面目全非。相反,它保留了大量的“背景故事”和“操作心得”。比如,在介绍一个复杂的酱汁时,作者会花上大段篇幅去解释为什么必须用某种特定的工具来研磨香料,而不是直接推荐使用电动搅拌机。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坚持,让我这个在数字化时代长大的读者,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连接感。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当年作者在简陋的厨房里,一遍遍试验、记录的场景。这种“人情味”的传递,是冷冰冰的电子食谱永远无法比拟的。它让我停下来,思考每一个步骤背后的意义,而不是机械地执行指令。这让我做饭的过程,从一项家务劳动,变成了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文化体验。
评分买了这本书之后,我立刻开始在我的小厨房里进行“实战演习”。我最先尝试的是他们介绍的一个基础汤品的做法,一个在我家厨房里尝试了无数次都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的菜肴。通常的食谱都会用模糊的词汇,比如“少许盐”、“适量火候”,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这本书的描述精确得近乎于“严苛”,它会告诉你,比如在特定温度下,需要加热多少秒,搅拌的力度应该是怎样的弧度。起初,我还有些不适应这种近乎于“军事化管理”的烹饪指令,但当我严格遵循后,端上桌的那一碗汤,味道的层次感和醇厚度,让我瞬间明白了这种“刻板”背后的匠心。那种味道,是我以前用尽各种“自由发挥”都无法企及的。这套方法论,似乎打破了我过去对于烹饪的随意性认知,教会我,基础的扎实,才是通往美味的唯一捷径。它不是教你如何做一道菜,而是教你如何理解这道菜背后的基本原理。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称不上“时尚”。有些照片已经模糊不清,有些步骤的插画看起来像是用最简单的铅笔勾勒出来的草图。如果单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去评判,它肯定比不上那些印刷精美的当代烹饪杂志。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赋予了它一种无可替代的真实性。它没有被过度美化,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如何实现味道”这一点上。它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是:真正的美味,无关乎外表的光鲜亮丽,而在于内里的扎实和用心。每次我打开它,都被那种朴实无华的力量所感染——它告诉我,只要你用心去对待食材,用对方法,即便是最简单的食材,也能迸发出惊人的美味。这才是美食经典应该有的样子,不需要浮夸的包装,只用味道说话。
评分我必须要提到这本书的“生命力”。我的一个长辈,年轻时就用过这个版本的食谱,她告诉我,这本书陪着她度过了好几段艰难的岁月,每次遇到生活中的小低谷,她都会打开这本书,做一道拿手的菜,那熟悉的味道总能给她带来安慰和力量。这种跨越代际的情感链接,非常罕见。我甚至会故意使用一些更传统、更耗时的烹饪器具来复刻书中的步骤,只为了重现那种“原汁原味”的体验。这不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传承”和“韧性”的家庭历史记录。我甚至能想象,未来,当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本书也会被郑重地放在那个只有老物件才能占据的角落里,等待着下一代人去发掘其中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