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25
作 者: (美)简·博克(Jane B.Burka),(美)莱诺拉·袁(Lenora M.Yuen) 著;蒋永强,陆正芳 译 著作 定 价: 39.8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12-01 页 数: 246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300113906《拖延心理学》:优选少有拖延工作坊创始人、美国很好不错心理学家联袂出击,风靡优选25年经典之作近期新版,抢先登陆中国,资历心理医生李梦潮专文推荐,(25周年钻石版)。
我们都因拖延而焦虑,却又在焦虑中拖延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可我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想,再待一会儿,就一下下……”
“我每天都很焦虑,惦记着要做的事,然后却不停地看网页直到半夜,怎么办?”
●序言 ●XX部分 拖延vs行为 ●第1章 质疑拖延:是可恶的坏习惯还是应得的报应 ●第2章 审问拖延:被架在审判席上的失败恐惧症 ●第3章 对话拖延:拖延你好,成功再见 ●第二部分 拖延vs心理 ●第4章 挣扎中的拖延者:成为战败者怎么办 ●第5章 心理舒适区:对近与疏远的恐惧 ●第6章 拖延时钟: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第三部分 拖延vs大脑 ●第7章 世界上存在“拖延基因”吗 ●第8章 如何打造大脑的全局领导力 ●第9章 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 ●第10章 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 ●第四部分 拖延vs 征服之战 ●第11章 作战前传:拖延大盘点 ●第12章 作战武器: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 ●第13章 作战方法A:学会怎样判断时间 ●第14章 作战方法B:学会“接受”和“拒绝” ●第15章 作战方法C: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 ●......内容简介
写书的人往往被认为对他们的写作倾向有着很好深入的了解。确实,我们对拖延心理的了解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我们两个都知道对方的那些丑事,我们都经历过许多通宵开夜车的日子,也曾为写博士论文而挣扎了多年,经常要缴纳税收滞纳金,并常常为自己的拖延而编造种种故事情节(很为特别的例子是说自己家里死了人)。
(美)简·博克(Jane B.Burka),(美)莱诺拉·袁(Lenora M.Yuen) 著;蒋永强,陆正芳 译
简·博和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历心理咨询师。她们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靠前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伯利、斯坦福大学的讲坛。
许多拖延者发现拖延似乎有其自身的生命和意志。他们将之比拟为乘坐在一辆过山车上,情绪随之起起落落,虽然他们想要事情有所进展,但是很终却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他们开始了一项新的任务,并努力想要完成它,在这个过程中,一连串的思绪、情感和行为波动影响了他们,它们呈现出诸多共性,我们称之为“拖延怪圈”。
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你或许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内都挣扎在这个怪圈当中,或者,你也可能从头到尾只需要几个小时就经历了一个怪圈。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信心满满。当你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时,总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
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细腻,它没有将拖延者描绘成一个需要被指责的失败者,而是将其看作是一个在复杂心理系统中寻求平衡的个体。我尤其喜欢作者用到的比喻,它们精准地描绘了那种“明知故犯”的矛盾心态——就像是知道前方有悬崖,但依然被路边诱人的野花吸引,一步步走近。书中对“情绪性应对策略”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拖延往往是一种无效的、短期的情绪调节手段,我们用暂时的逃避来换取即时的心理放松,却在长远来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代价交换”的清晰展示,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产生了强烈的警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对照书中的情境描述,反思自己最近一次拖延的具体过程,往往能从中找到与书本描述惊人相似的心理路径。它不是在批判我的弱点,而是在提供一张可以对照的“心智地图”,帮助我辨识自己所处的心理迷宫。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洞察力、极其负责任的心理学读物,它给予的不是空洞的鼓励,而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切实可行的路径。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心理自助”书籍是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无非是把一些老掉牙的道理用华丽的辞藻包装一下。然而,这本聚焦于“拖延”主题的著作,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临床观察,使得它的论点不再是空穴来风的经验之谈,而是有坚实的科学支撑。作者的叙事风格极为沉稳且富有逻辑性,不煽情,不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平静地引导你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特别欣赏它对“情绪调节”的深入探讨,很多时候我们拖延不是因为任务本身难,而是因为我们无法处理随之而来的焦虑或无聊感。书中提供的方法,比如“五分钟启动法则”,看似简单,实操起来却有着强大的心理效用,它绕过了大脑对“完成整个任务”的抵触,只要求你先跨出最微小的一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问题,提升到了对个人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深刻理解层面。它不是给你一剂速效药,而是给你一套可以长期维护心智健康的“工具箱”。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对抗眼前的拖延,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内在的阻力和平共处。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它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绝非那种东拉西扯的鸡汤读物。开篇便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为何“知道该做什么”和“实际去做”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然后,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迅速过渡到具体的应用场景,比如如何处理“厌恶性任务”和“模糊性任务”。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拖延往往是源于对“未来的自我”抱有过高的期望,我们潜意识里相信明天的自己会更专注、更有动力,从而将当下的责任转嫁给了那个虚构的“更强大的未来我”。作者引导我们进行一种“时间自我连接”的练习,让我开始正视并尊重“现在的我”的感受和能力。这种对时间观念的重塑,比任何时间管理技巧都来得根本和有效。我发现,一旦我不再期待一个“完美的开始”,而是专注于“可以接受的第一次尝试”,那些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任务,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它更像是一本帮助读者重建个人责任感和内在工作动力的指南手册,阅读过程充满了自我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关于自我提升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是懒惰的表现,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根源,让我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空泛的“你要努力”的说教,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逃避任务,那些潜藏的恐惧、对完美的苛求,甚至是自我设限的情绪是如何作祟的。读完之后,我感觉像是被揭开了某种心灵的迷雾,原来我不是“不行”,而是被一些无形的心理枷锁给困住了。书里提供的工具和方法,比如“任务分解法”和“情绪重构练习”,都是非常实用且易于上手的。我尝试着在处理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大项目时,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的步骤,那种压力瞬间减轻了许多。最让我触动的是,它强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拖延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味地自我谴责。这种带着理解和宽容的视角,反而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不再是与自己为敌,而是成为了一个愿意和自己“协商”的合作者。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渐进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它让我重新掌控了自己的时间,也找回了对生活的主动权,强烈推荐给所有感觉被“待办事项清单”追赶的人们。
评分这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能引发“啊哈!”时刻的一本书。它的行文流畅得令人难以置信,即便是在阐述比较复杂的认知行为理论时,作者也能用非常生动、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来佐证。我以前总是在想,为什么我能高效地完成别人的工作,却总把自己的重要事情一拖再拖?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解释——我们常常被“外部驱动”的任务所吸引,因为那样的成就感更即时,而“内部驱动”的目标因为缺乏外部监督,更容易被我们的大脑判定为“可以稍后再做”。作者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它精准地击中了那些在起跑线上就因为害怕结果不够好而选择不开始的人的痛点。我甚至发现,书中的一些章节读起来,更像是心理咨询师在温和地提问和引导,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识别那些在我脑海中自动触发的“逃避回路”,比如在开始工作前反复检查邮件、无休止地整理桌面。通过书中介绍的“正念应对策略”,我学会了在这些冲动升起时,只是观察它,而不必立即屈服于它。这种“延迟满足”的心理训练,让我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多了一份从容不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