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普洱茶 | 作者 | 邓石海 |
| 定价 | 150.00元 | 出版社 |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41696626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简介:邓时海(1941年11月15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学者,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茶人”。台湾是大茶艺社创社,杨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详细介绍普洱茶的茶性、品茗及品种,力求讲述普洱茶越陈越香。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是宣传普及普洱茶文化知识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本书收录了史话篇、陈香篇、品茗篇、茶道篇、茶谱篇。本书力求让普洱茶迷们通过阅读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所提高,能更好地感受那一饼饼圆茶中酿就的时间的厚、滑、美、醇。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老茶客量身定做的。封面那种沉稳的暗绿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一拿在手里就感觉到了岁月的沉淀感,一点也不浮夸,非常符合普洱茶那种内敛的品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米白的纹理,即便是印刷出来的茶汤图,也仿佛能让人嗅到一丝淡淡的樟香。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留白处理,每一页文字之间的呼吸感都很强,阅读起来不觉得拥挤,让人可以非常放松地沉浸其中。而且,书脊的强度做得很好,我经常需要把它摊开来对照,这本书经得起反复翻阅的考验,不会出现书脊松垮或者内页脱落的问题。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普洱”这个主题是抱有深深敬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我甚至会把它放在茶室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去摩挲一下封面,那份触感带来的愉悦,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成为了一种茶道体验的一部分。对于我这种注重仪式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外在美学价值,已经成功地为它即将呈现的内在知识镀上了一层令人期待的光环。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品饮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操指导部分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困惑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描述和记录我的品饮体验,传统的茶道术语对我来说总是显得飘渺不定。但是,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可量化的感官评估体系。它详细拆解了普洱茶从“香气”到“汤色”再到“叶底”的各个维度,甚至细致到告诉你,何为“樟香高扬”,何为“药香沉稳”,这些细微的差别如何对应到不同的山头和年份。更重要的是,它还附带了许多关于“后期转化”的预测模型和对比案例,让我不再是盲目地等待茶叶变化,而是可以带着目标去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存储条件。我试着按照书里提到的方法记录了最近购入的一批生茶,发现对照着书中的标准去回看自己的笔记时,很多模糊的感觉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这种将主观品饮体验转化为客观分析数据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鉴赏普洱的准确性和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普洱茶与地域文化关联性的部分,是我个人认为最富有洞察力的一章。它超越了仅仅聚焦于茶叶本身的做法,而是将普洱茶置于更宏大的社会和地理背景下去审视。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茶俗,例如某些部落在祭祀时使用的特定茶饼样式,以及茶马古道沿线上不同驿站对茶叶品类的偏好差异。这部分内容让我明白,普洱茶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饮品,它更是承载了无数生命迁徙、文化交融和生存智慧的载体。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尤其打动我,它强调了古茶树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独特性,让我更加坚定了支持可持续采摘和合理保护茶山的信念。阅读完这一章,我对每一片投入茶汤中的茶叶,都多了一份对土地和劳作的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茶书,更是一部关于西南边陲生态文明的微观史诗。
评分我以前对普洱茶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越陈越香”这种比较粗浅的概念上,总觉得这东西玄之又玄,充满了江湖传闻和不可言说的“老茶秘诀”。然而,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那份严谨和客观,简直像是一位耐心的历史学家在娓娓道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山头,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普洱茶在政治、贸易和民间消费中的角色转变。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于“号级茶”和“印级茶”的划分,不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生产工艺、仓储环境,甚至当时商家的经营理念来做注解。我感觉自己仿佛坐上了时光机,亲眼见证了那些已经逝去的茶号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兴衰沉浮的。它没有一味地鼓吹昂贵老茶的价值,而是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和图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是它们”,这种溯源的精神,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普洱茶的理解深度,也让我对自己手中正在品饮的每一口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感。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行家们会把门槛设得非常高,充满术语壁垒,让新手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在文字风格上做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平衡。它一方面保持了专业性,确保了内容的权威和深度;另一方面,它的叙述语言又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解复杂的工艺流程,比如“渥堆”的发酵控制时,并没有采用冷冰冰的教科书式语言,而是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典故或者早年间的茶农轶事,让原本枯燥的技术环节变得生动起来。例如,书中对于“春尖”和“秋爽”的对比描述,简直就像是两个性格迥异的朋友在对话,而不是僵硬的原料划分。这种寓教于乐的表达方式,让我这个自认为是半路出家的爱好者,也能毫无压力地吸收知识。它真正做到了“引人入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那些复杂的茶学知识给消化吸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