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传习录
定价:75.00元
作者: ,思履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50237100
字数:
页码:4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合中国人的身心智慧,成大事就大业的必读书
领略“心学”精妙,修炼强大内心,活出圣人境界
《传习录》作为记录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一多年,而且享誉海外。本书不仅对原著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详细介绍了传奇的一生。
内容提要
《传习录》是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含了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心学的基本的著作。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目录
绪论
生平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的学说
源头之水,学宗孔孟
反对程朱理学,强调从内心中寻求真理
秉承陆九渊心学,世称陆王学派
学说对于明、清两代及近代中国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于世界的影响
的文学与书法造诣
上篇 大儒
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个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第二章 求学生涯——吾当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
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巡抚新命——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浰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皇城闹剧——自古英雄多磨难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后行程——此心光明,古毁誉随风散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古毁誉,听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学”影响——传薪有人,经久不衰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篇 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朴实的人生态度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至诚胜于至巧
第三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荣辱毁誉皆泰然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事事精细成就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与逆境共处,吃苦如吃补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寂寞是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少妄言,多好话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宰相之肚,纳难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爱人者人爱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争才是大的争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圆处世,左右逢源事事顺
第十七章 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以诚心制权术
第十八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繁华过后总是空
下篇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作者介绍
文摘
生平
王守仁(1472~1529),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幼名云,字伯安;因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后人称;谥文成。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还是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曾受封为新建伯,后被追封侯爵。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日本、朝鲜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传习录》:弟子徐爱和钱德洪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编辑成册,首先由另一弟子薛侃以《传习录》书名出版,后经钱德洪编成《传习续录》出版,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将两个册子分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另亦有单行本。《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载王守仁讲学的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还涉及“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中卷括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论学书信,以及《社会教条》等。中卷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着重阐述了“”和“致良知”理论;下卷除讲学语录外,还有《朱子晚年定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其中,《朱子晚年定论》收录了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的自责文字。《传习录》全面涵盖了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授课方法和语言艺术,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父王华。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中了状元,就随父移居北京。《明史》载,出生时王华为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了还不会说话。一位高僧要王华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了,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骑、射、兵法日趋精通。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问塾师“何谓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事实上,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府修文县治,现为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当驿丞,途中被刘瑾派人追杀,他机智地化险为夷。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地处偏远地带,物产并不丰富,苗、僚杂居。生活在一种宁静而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历年来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为人的内心自然含世界运行的规则(心即理),认识到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都具备,这个光明品质即是良知,想从外面的事物寻找良知是错误的。这就是的“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正德十二年(1517),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民变范围迅速扩至方圆近里。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民变。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三月,抵达江西莅任,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恩准。十月,攻破实力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
将去福建剿匪时,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积极备战,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先用反间计使宁王不敢攻打南京,乘机做好防守南京的准备。宁王无奈,只得率六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调集八大军,对外号称三十,转而攻克南昌,再回击救援南昌的宁王大军,设伏兵分割击败宁王大军,宁王溃逃。直追至南康,仿效赤壁之战,火烧宁王的大船方阵。宁王旗舰搁浅,只好乘小船逃走,途中被擒获。王守仁用三十五天时间全面平息宁王之乱,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屡建奇功,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广收门徒,宣讲“王学”。反对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故明“本心”则明“天理”。经历过死难中的人生,在五十岁时发表“致良知”的宣言:“某于此良知之说,从死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在看来,良知是是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的标准;良知人人俱有,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善恶的自家标准。死后,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称为王门七派。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归途中,他经过江西大余灵岩寺。他在寺中各处游历,进入寺中一位祖师圆寂的房间,只见圆寂老僧的容貌与自己一模一样,并在书案上发现一张字签:“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问君欲识前程事,开门即是闭门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序言
绪论
生平
天资聪颖、勤学善思的少年
远谪贵州,龙场悟道
文治武功,辉煌功业
功高遭忌,回乡讲学
大儒辞世,病逝归途
的学说
源头之水,学宗孔孟
反对程朱理学,强调从内心中寻求真理
秉承陆九渊心学,世称陆王学派
学说对于明、清两代及近代中国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于世界的影响
的文学与书法造诣
上篇 大儒
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个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第二章 求学生涯——吾当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
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巡抚新命——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浰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皇城闹剧——自古英雄多磨难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后行程——此心光明,古毁誉随风散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古毁誉,听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学”影响——传薪有人,经久不衰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影响
中篇 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朴实的人生态度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至诚胜于至巧
第三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君子如玉亦如铁
养一身浩然正气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荣辱毁誉皆泰然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事事精细成就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与逆境共处,吃苦如吃补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寂寞是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少妄言,多好话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宰相之肚,纳难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爱人者人爱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争才是大的争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圆处世,左右逢源事事顺
第十七章 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以诚心制权术
第十八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繁华过后总是空
下篇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这部书的“全注全译”的难度,我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都能感受到其工程之浩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和思想的“再创造”。我注意到在处理一些关键的辩论性段落时,译者并没有选择最省力的翻译方式,而是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措辞,力求还原阳明与当时学派交锋时的那种思想张力。比如,在阐述“心外无物”时,译文就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容易引起误解的形而上学陷阱,而是将其导向了一种更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实践哲学。而在注释中,对程朱理学等其他流派观点的对比分析,也做得极其到位,既没有贬低前人,又明确地指出了阳明心学超越之处。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让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更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可靠参考资料。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经过严格考证和精心打磨的思想指南。
评分这本《传习录》的译注版本,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王阳明的学说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文言原文,晦涩难懂,要么就是白话翻译得过于直白,失掉了原有的韵味和深度。而这本,可以说是完美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译文部分精准而流畅,把阳明先生那股子“知行合一”的磅礴气象和“致良知”的精微之处都给勾勒出来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全解”部分,那些注解和阐释并非简单的词句解释,而是结合了阳明心学的历史背景、与其他儒家学派的对话,甚至还有对现代人理解的启发。读起来,仿佛有一位渊博的老师在旁边细细为你剖析,让你不仅知道“是什么”,更明白“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特别是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关键概念,比如“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炼”,作者都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让人能够真正将这些看似空泛的哲学概念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初学者非常友好,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也能从中发掘出新的体会。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关于这部《传习录》,它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纸张的质感上乘,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丝毫没有疲惫感。更关键的是,它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正文、译文、注释、彩绘图注,各部分的排布错落有致,通过不同的字体、字号和留白,实现了清晰的功能区分,读者可以迅速在“原文精研”、“白话理解”和“深入探究”之间无缝切换,完全不会感到混乱或被打断。我过去读过的一些版本,要么是注释挤在角落里密密麻麻,要么是译文与原文混排,让人分不清哪句是阳明说的,哪句是后人加的。而这本则通过精心的布局,保证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的注意力能够完全集中在文字的意蕴和思想的流转上,而不是纠结于“这是谁说的”这种技术细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者对阅读者发自内心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还有些忐忑,担心“彩绘”这个标签会让人觉得它流于表面,内容不够扎实。但翻开后,我才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里的彩绘,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插图,而是真正起到辅助理解作用的“视觉笔记”。它们巧妙地穿插在文本之间,用图示、思维导图的形式,将阳明心学中那些抽象的层次和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比如,描绘“知行不二”的图景,比起长篇大论的文字描述,那张图更能直观地展现出心与行的相互依存。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视觉化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那些原本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悟的哲理,变得更容易被大脑捕捉和记忆。而且,这些图画的艺术水准也相当高,并没有因为是辅助材料而敷衍了事,反而充满了古典的雅致,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美感和享受。它不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部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个版本的“传习”二字的体现。很多注释书只是做到了“解释”,但这本书显然是在努力实现“传习”。它的编排结构非常注重学理的递进和实践的可能性。从《语录》的篇章结构来看,作者似乎是根据阳明学说的发展脉络和核心要义,重新梳理和编排了部分内容,让读者能够跟随阳明的思想轨迹,一步步深入。最让我感到“传习”到位的是,它不仅解释了阳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应然”,更着重分析了这些学说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如何“可为”。书中穿插的一些现代案例或引申思考,虽然没有直接写在原文中,但作为“全解”的一部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醒我们如何把“心法”应用到处理现代人际关系、职业困境甚至是对待自我焦虑上。这种强烈的时代链接感,使得这部几百年前的经典著作,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反而充满了迫切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