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聊斋志异-(经典线装本 全套四册)
定价:395.00元
作者:(清)蒲松龄,王立言,王皎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463591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聊斋志异(经典线装本)(套装共4卷)》由蒲松龄编著,内容包括: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附录。《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成书于清朝初年,它集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之大成者,有“*”之美誉。《聊斋志异》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其中,“聊斋”是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诡异奇幻的世界,借描绘狐仙鬼怪,反映人问百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书中既有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数量多、质量上乘、写得美、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突出的思想特色。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精到,它收录的篇目并非都是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烂熟于心的“大路货”。很多篇章都是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主流选本中略显边缘的作品,这些“遗珠”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部志怪集整体面貌的认知。这些小故事,有的短小精悍,犹如一粒打磨光滑的鹅卵石,在结尾处留下悠长的回响;有的则结构宏大,铺陈开来,展现了复杂的社会图景或奇特的想象空间。尤其是那些充满地方色彩和民间智慧的段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烟火气十足的古代市井之中,听着老人们在茶馆里讲述那些光怪陆离的传说。这种兼顾了深度与广度的选篇策略,看得出编校者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不是简单地堆砌名篇,而是在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有层次的“异世界”。这让我对吉林出版集团的学术态度表示由衷的赞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仪式感。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氛围的人,过去看书大多是数字阅读或者那种批量印刷的平装本,缺乏一种“与物共存”的感觉。但这套线装本,它需要你用双手托着,侧着身子,调整好光线,才能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它强迫你慢下来,摒弃掉现代生活中的那种碎片化阅读习惯。我甚至会特意选择在没有电子设备干扰的房间里阅读,就为了能完全沉浸在这种物理媒介带来的专注力之中。那种翻动厚实纸张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成了我生活中难得的宁静背景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种精神的锚点,提醒着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有值得我们用耐心和敬畏去对待的经典存在。这种独特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虔诚的膜拜。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股子古朴劲儿给震住了。装帧的设计简直就是一封来自过去的信笺,那种老式的线装,虽然摸起来没有现代精装书那么光滑,但每翻动一页,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纸张的质地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白得刺眼的现代纸张,而是带着一点点泛黄的古韵,仿佛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墨香。我特意选了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浓茶,就着窗外斑驳的光影,慢慢地品味。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不显得拥挤,让人在阅读时心情格外舒畅。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图,虽然是木刻风格,但线条的疏密和人物的刻画,都透露出那个时代匠人的心血。我甚至舍不得用书签,生怕现代的东西破坏了这种整体的意境,只能小心翼翼地用指腹轻抚过每一页,生怕弄坏了这件艺术品。那种被精心呵护的古籍气息,是现代印刷品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那些讲述人与妖、仙之间复杂情愫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直白地把所有情绪都摊开来给你看,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甚至带着点冷峻的笔调,去勾勒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命运的无常。比如其中有一篇,讲到一个书生与狐女的相遇,初看只觉得是才子佳人的浪漫邂逅,但随着情节的推进,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感就慢慢渗透出来,让你在拍案叫绝的同时,又忍不住扼腕叹息。作者的文字功力了得,寥寥数语就能构建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那种月夜下的竹林,那种飘忽不定的仙气,都仿佛近在眼前。而且,它对人性的洞察极其深刻,那些所谓的“精怪”反而常常比人类更加重情重义,而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却可能隐藏着更深的算计。这种颠覆性的设定,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每次合上书本,脑海里都会反复播放着那些经典片段,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类古典文学作品时,总觉得语言晦涩难懂,生怕自己理解不了其中的精髓。但这本书的翻译(或者说注释,因为很多地方都有非常细致的解读)做得非常到位。它并没有用大白话去“毁掉”原文的美感,而是巧妙地在难点词汇或典故旁做了简洁而精准的解释,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尤其欣赏那些对于古代社会风俗、民间信仰的考据性说明,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孤立地欣赏故事,而是在一个完整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沉浸式体验。比如,书中描述某地祭祀的场景,注释立刻点出了那是基于某种地方性的传说和当时的礼制,瞬间就让这个场景的立体感增强了十倍。这对于我这样想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可以说是架起了一座通往古典世界的坚实桥梁,让我走得更稳、看得更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