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韩非子
:24.90元
作者: 韩非;俞婉君 校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9174648
字数:
页码:334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韩非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不见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秦王政慕其名,遗书韩王强邀萁出使秦国。韩非的思想被秦始皇所重用。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俞婉君译注的《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韩非的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内容提要
韩非著、俞婉君译注的《韩非子》分为五十五篇。就其主体而言,它实是一部政治学巨著,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亦即古人所称道的“帝王之学”。当然,书中除了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应该注意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世道人情的剖析与感慨,对《》的解说,对论说素材的辑录,以及向君主的上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孤愤第十一【原文】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日:“非吾所得制也。”今有国者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主壅蔽,大臣,是国为越也。智①不类越,而不智不类其国,不察其类者也。人之所以谓齐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谓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专之也。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同事②者,不可存也。今袭迹③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④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因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⑤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⑥矣。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洁固身⑦,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⑧。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⑨为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请谒矣。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治辩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则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⑩决智行,不以叁伍⑾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
【注释】①智:通“知”,知道。
②同事:指处理政事的情形是一样的。
③袭迹:沿袭他人的行径。
④人有所智:指认为某人有智慧。
⑤程:衡量,考核。
⑥悖:荒谬,谬误。
⑦修士:有道德修养的人。精洁:精粹纯洁。固:固定,巩固。这里指约束。
⑧治辩:指处理事务合宜。进业:精进功业。
⑨枉法:执法的人曲解和破坏法律。
⑩功伐:功劳,功勋。
⑾叁伍:亦作“参伍”,指相参互证,异同对比。
【译文】越国虽然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中原的君主都知道它对自己没有什么用,他们说:“因为越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现在有个国家虽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但是君主被蒙蔽,大臣,这是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像越国一样不能控制了。知道自己的国家不像越国,却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已经不像是个国家了,这是不能明察事物间相类似的情形。人们之所以说齐国灭亡了,不是因为它的土地和城池丧失了,而是因为吕氏不能控制政权而田氏掌握了政权;之所以说晋国灭亡了,不是因为它的土地和城池丧失了,而是因为姬氏不能控制国家而六卿了。如今大臣掌握权柄,擅自决断,而君主却不知道收回权柄,这是君主不明智啊。与死人生一样的病,就不能活着了;与的政事一样,就不能存在了。现在沿袭齐国、晋国的道路,想要保存国家,这是不可能的。
凡是术法难以推行,不只是大国,小国也是这样。君主的左右近臣不一定智慧,君主认为某个人有智慧而听取他的意见,却还要和左右近臣议论他的主张,这是和愚蠢的人谈论智谋;君主的左右近臣不一定贤德,君主认为某个人贤德而礼遇他,却还要和左右近臣评论他的行为,这是和不贤德的人谈论贤德。智慧的人提出建议却由愚蠢的人来决断,贤德的人做出行为却由不贤德的人来考察,那贤德智慧的人会觉得羞耻而君主的论断就会出错了。臣子中想得到官位的人,其中有道德修养的士人将用精粹纯洁的品质来约束自身,其中有智慧的士人将用合宜地处理事务来精进功业。有道德修养的士人不会用财货去主事的人,他们依靠自身精粹纯洁的品质,就更加不会用破坏法律的手段来治理政务,那有德行的士人不会侍奉君主的左右近臣,不会听取别人的请求说情。君主的左右近臣,行为不会像伯夷那样好,寻求的利益得不到,的财物没有送来,那有德行的士人的功绩就会被他们抹杀,而非议诽谤的言辞就会出现了。合宜地处理政务的功绩受制于君主的左右亲信,精粹纯洁的品行取决于他们的诋毁或赞誉,那贤德智慧的官吏就会被废弃了,君主的英明就被阻塞了。不根据功劳来评定臣子的智慧和德行,不通过互相参证对比来审定臣子的罪过,而只听从左右近臣的言辞,那无能的士人就会充斥朝廷,愚蠢腐败的小吏就会占据官位了。
……
序言
说句实在话,这本书并不是那种读完让人感到温暖或治愈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剂猛药,让你不得不直面权力的本质和人性的幽暗面。我甚至觉得,许多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流派,都在不自觉地借鉴着其中一些核心理念,只是用更时尚的包装重新包装了一下。对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磨砺了我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过去,我可能会轻易相信表面的说辞,但读完后,我的第一反应变成了“谁在说?他想达到什么目的?他付出了什么代价?”这种习惯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遗产。它让人变得更加警醒,更加懂得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独立判断,即使这意味着要承担“不合群”的代价。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制胜的、毫不妥协的“说明书”。
评分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那股子“不合时宜”的清醒。它似乎对“好人”和“坏人”的传统道德标签嗤之以鼻,转而关注个体在特定结构下必然会做出的选择。读起来的感觉,更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只不过这些“弱点”被置于君王和臣子、国家兴衰的宏大背景之下。我发现自己开始留意身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微小信号,试着用书中提到的那些“术”去解析它们背后的真实动机。例如,当一个人表现出极度的慷慨时,我们往往称赞其品德高尚,但书中却提供了一种更阴冷、更具现实主义的解读路径。这并非教人变得奸诈,而是提供了一副能看穿复杂表象的“X光镜”。对于一个渴望理解世界运行真相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极其珍贵的财富,尽管这份真相可能略显冰冷。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装帧设计颇为古朴,纸张的质地摸上去略带粗粝,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铁血争锋的时代。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学习古代治国方略的心态翻开的,但很快发现,它远不止是一本枯燥的政治教科书。书中那些犀利的辩论,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权谋的精妙解析,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如同行走在高手过招的棋局中央。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深入了一个更复杂的逻辑迷宫。特别是那些关于“势”与“术”的论述,虽然语言简练,但背后的推导过程却极其严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揣摩作者的良苦用心。我常常在想,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战国末期,究竟是怎样一种心境才能写出如此冷静、近乎残酷的理论?它不讨好任何一方,只专注于揭示事物运行的底层代码,这种纯粹的理性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读完某几章后,我甚至会暂时放下书本,对着窗外沉思许久,思考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架构是否也遵循着同样的法则在运转。
评分我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周末,泡着浓茶,伴着一盏昏黄的台灯,才算真正沉浸进这套思想体系中的。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精炼,每一个字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的铁钉,直直地砸在关键点上,没有一丝多余的修饰和矫揉造作。与一些铺陈冗长、需要不断跳回目录回顾的古籍相比,它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短促、有力,充满了攻击性和说服力。我特别喜欢那些比喻和类比,它们往往简单到令人拍案叫绝,但其适用范围却广阔得惊人,可以涵盖从国家治理到家族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一次我尝试用现代的术语去重新翻译这些论断时,都会发现原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简洁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提问的最高效的方式。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啃这本书的难度不小,那文言的密度和跳跃性的思维方式,着实考验了我的耐心和理解力。许多篇章的结构似乎是散状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搭建逻辑的骨架。但一旦适应了那种古老的叙事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不像后世那些温吞水般的“成功学”,而是直指核心,毫不留情地撕开虚伪的遮羞布。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法制建设的那几部分,作者的逻辑链条极其坚固,环环相扣,几乎找不到可以辩驳的漏洞。他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完全由制度而非个人德行来驱动的社会模型。这种对“公”的极致推崇,与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的某些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话空间。我甚至开始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寻常的互动产生新的审视:我们究竟是在被规则约束,还是在被隐形的“人情”所驱使?阅读过程就像进行了一场思想上的高强度间歇训练,累,但精神矍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