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料理 9787550268593

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料理 978755026859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口惠子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料理
  • 家庭美食
  • 儿童食谱
  • 健康饮食
  • 美食教程
  • 烘焙
  • 简单易学
  • 营养搭配
  • 动手能力
  • 生活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创熠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8593
商品编码:3017944013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料理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江口惠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02685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日本料理研究家亲历之作,日本家长推崇的厨房育儿法全公开。你会担心让孩子进厨房受到伤害吗?还在把孩子哄睡着抓紧时间去做饭吗?不知不觉浪费掉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很遗憾的事。把孩子带进厨房,亲身了解食物四季变化,亲自料理食物,慢慢改掉挑食的毛病。孩子可以成为妈妈*好的厨房小助手,你会发现,和孩子一起做饭的时光如此美好。

内容提要

《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料理》伴随一年四季选取应季食材并讲述制作方法,介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庭料理,针对孩子动手的步骤提出细心的小建议,并延及提高孩子对料理的兴趣、克服挑食、儿童料理的工具选择等内容。书中插入大量作者与孩子共同完成料理过程及“成品”的图片,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同制作出足以带给视觉和味蕾双重享受的健康料理。

目录


作者介绍

江口惠子,日本人,料理研究家、食物造型师。在活跃于造型师领域的同时,对粗粮素食养生法和法国料理都有涉猎。现在主要为杂志和广告媒体提供菜单的建议,以及围绕餐桌做相应的设计造型。另外还拥有料理教室,传授简单、合理、美味的朴素料理和甜点。其中亲子料理教室和制作味噌是每年的固定活动。

文摘








序言



穿越时空的味觉记忆:探寻中华饮食的千年流变与人文底蕴 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宏大叙事的深度著作,它将带领读者完成一场跨越数千年、遍及神州大地的味觉探险,解析食物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哲学与生活美学。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菜谱集,也不是专注于某一种菜系的地域志。它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历史视角,对中华饮食文明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刻剖析的学术性通俗读物。作者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将“吃”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提升到了文化符号、社会结构乃至哲学思辨的高度。 全书结构宏大,脉络清晰,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座关于中国饮食的知识殿堂。 --- 第一部:上古之味——从茹毛饮血到五谷丰登的奠基时代(约公元前 21 世纪以前) 本部分追溯中华饮食的源头。我们深入探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如何与自然环境进行最初的“食物对话”。 1.1 火的驯化与烹饪的起源: 详细分析了“用火”这一划时代事件对人类消化系统、社会组织乃至早期部落文化的深远影响。对比了中国与其他早期文明在食物热处理技术上的异同。 1.2 粟与稻的二元对立与融合: 聚焦于黄河流域的小米(粟)和长江流域的稻米。通过考古学和植物学的最新发现,重构了早期农业社会的“主食地图”,并探讨了“南米北面”格局如何在夏商周三代初步形成,以及这两种谷物如何催生了不同的祭祀仪式和农耕哲学。 1.3 早期食物禁忌与巫术: 分析了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关于祭祀用牲的记录,揭示了早期贵族阶层对特定动物(如牛、羊、豕)的占有与崇拜,以及这些禁忌如何构成了早期社会等级制度的物质基础。 --- 第二部:礼乐与器皿——周秦汉魏的饮食制度化(公元前 11 世纪 – 公元 3 世纪) 这一时期,饮食不再仅仅是果腹,而是成为维护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核心载体。 2.1 “礼”的餐桌体现:《周礼》中的饮食等级: 深入解读了周代“礼乐制度”如何精确规定了贵族宴饮的座次、器皿材质(如青铜礼器“鼎”的功能演变)和食物的种类与份量。阐述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背后的社会动因。 2.2 盐、油与调味的初级革命: 探讨了盐的开采与分配在早期国家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描述了最早期的植物油(如麻油、桐油)的提炼技术,以及姜、茱萸、花椒等调味品进入中原饮食体系的过程。 2.3 丝绸之路的早期馈赠: 考察了汉代对西域物产(如葡萄、苜蓿、芝麻)的引入,以及这些外来食材如何被“中原化”,融入到汉人的日常饮食结构中。 --- 第三部:胡风与融合——魏晋隋唐的饮食大变革(公元 3 世纪 – 公元 10 世纪) 这是中华饮食史上最为开放和多元化的一个阶段,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迁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 3.1 游牧民族的“面食革命”: 详细分析了“胡饼”、“汤饼”、“馄饨”等面食的兴起。阐述了小麦磨制技术的进步(如水磨的出现),如何使面食从主食的补充地位跃升为与稻米并驾齐驱的北方主食。 3.2 饮品文化的巅峰:茶道的萌芽与兴盛: 追溯了饮茶风气如何从巴蜀地区走向全国。重点分析了陆羽《茶经》的出现,它标志着饮茶从民间习俗上升为一门精致的艺术和一种哲学追求。 3.3 盛唐气象下的食材包容性: 通过唐代壁画、墓志铭和诗歌中的饮食记载,展现了长安城作为世界性大都市所接纳的异域食材和烹饪技法,如烧烤技艺的成熟和乳制品的短暂流行。 --- 第四部:精致与规范——宋元的商业化与技术飞跃(公元 10 世纪 – 公元 14 世纪) 宋代城市的繁荣与商业的发达,使得饮食业开始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和大众化。 4.1 餐饮业的都市化: 记述了宋代城市中酒楼、茶肆、夜市的兴起,以及“炒”这一革命性烹饪技法的成熟。分析了这种快速加热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口感和效率。 4.2 烹饪典籍的里程碑:《东京梦华录》与《山家清供》: 对比研究了记录市井烟火气的散文集与强调文人雅趣的素食手册,揭示了宋代饮食文化中“世俗化”与“精英化”的两条并行主线。 4.3 豆制品的黄金时代: 深入探讨了豆腐(凝固的豆浆)在宋代技术上的完善及其在素食和斋宴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国“植物蛋白质之王”。 --- 第五部:集大成与南下——明清的菜系形成与地域定型(公元 14 世纪 – 公元 19 世纪) 明清两代,在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下,中国饮食文化最终定型,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各大菜系。 5.1 “四大发明”之外的农业革命: 详细论述了玉米、番薯、马铃薯、辣椒这四种“新世界”作物传入中国后的传播路径、社会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主食结构,并最终重塑了川菜、湘菜的辛辣风貌。 5.2 菜系的诞生与流派分野: 首次系统梳理了鲁、川、粤、苏等主要菜系在明清时期如何从地域烹饪习惯中提炼、规范化,并最终形成各自的哲学体系和代表技法(如鲁菜的“爆”法、粤菜的“鲜”味)。 5.3 糕点与糖艺的极致: 分析了明清时期对甜食的偏爱,记录了苏式糕点、广式点心制作工艺的精细化,以及糖料在宫廷与民间宴席中的象征意义。 --- 第六部:现代的变奏——全球化与身份认同(20 世纪至今)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近现代中国饮食所面临的挑战、转型与新生。 6.1 革命与匮乏时代的食粮: 探讨了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动荡如何影响了食物的供应体系,以及“票证时代”下对传统饮食习俗的冲击与适应。 6.2 地方菜系的全球化与“中国菜”的重塑: 分析了海外华人社群在异国他乡如何保留、改造和推广本土饮食,以及“美式中餐”、“英式中餐”等外来变体出现的深层文化动因。 6.3 饮食的未来图景: 展望了当代中国饮食文化面临的挑战,如可持续性、健康化趋势,以及传统技艺在现代科技介入下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本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考据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为所有对“吃”背后的文化密码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把解密中华文明的钥匙。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食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通过餐桌,定义自己、连接彼此、面对世界的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饮食健康颇有追求的家长,我最看重的就是食材的纯净度和营养搭配的科学性。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它在每道菜的后面都附带了一个非常简短却有力的“营养小贴士”,不是那种枯燥的卡路里分析,而是告诉你这道菜如何帮助孩子补充维生素A或者铁元素,这种“功能性”的描述,比空泛地说“多吃蔬菜”要有效得多。更棒的是,它非常鼓励使用应季的本地食材,并给出了采买时的辨别技巧,这不仅环保,也能确保我们吃进嘴里的食物是最新鲜的。我发现,自从开始参考这本书的搭配建议后,孩子对不爱吃的蔬菜接受度明显提高了,因为我们是带着“我们来吃掉这个超级英雄维生素”的心态去准备和享用它们的。这本书不仅是本食谱,更像是一本家庭营养启蒙读物,引导我们建立更健康、更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惯。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尤其是对烹饪书籍的排版和设计有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书的视觉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流,那种温暖、柔和的色调,搭配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照片,让人一看就觉得舒服,完全没有那种工业化流水线产品的冰冷感。我特别留意了它的布局逻辑,非常流畅,从准备工作到装盘上桌,每一步骤的字体大小、留白处理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在手忙脚乱时找不到重点。更让我赞赏的是,它对安全教育的融入是润物细无声的。比如,在介绍使用搅拌机时,它会用一个非常醒目的图标提醒“成人全程陪同,双手离开机器”,这种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有效得多。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非常好,厚实的纸张即使用沾了面粉的手去翻阅,也不容易损坏,这点对于高频使用的厨房用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

这本食谱书简直是为我们家厨房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之前总觉得带娃做饭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菜谱不是太复杂,就是食材难找,或者步骤写得云里雾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是邀请了一位经验丰富、又超级有耐心的邻家大厨到你家厨房手把手指导。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教会了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比如,讲解盐的用量和时机,不是简单地写“放一小勺”,而是告诉你过早放盐会导致食材脱水,影响口感,这种知识点对于想让孩子了解烹饪本质的家长来说,太有价值了。而且,书里的插图和步骤分解图清晰得让人感动,即便是厨房新手也能一看就懂,我儿子(今年七岁)竟然能跟着图示独立完成了一个简单的水果沙拉装饰,那种成就感,比我做出一顿满汉全席还让我骄傲。它真正做到了把厨房变成一个充满欢笑和学习的亲子空间,而不是一个充满油烟和压力的战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在烟火气中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的家长们,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

评分

说实话,我收到这本烹饪书的时候,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亲子食谱太多,大部分都是华而不实,最后还是束之高阁。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乐趣”和“实用性”的拿捏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它没有一味地追求花哨的造型,而是着重于那些能真正融入日常三餐的家常菜。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食材替换”这一部分的细致考量。我女儿对某些蔬菜过敏,以前找替代品简直要翻遍食谱网站,这本书里却很巧妙地提供了不同季节、不同口味偏好的食材互换建议,让我做饭的灵活性大大提高,极大地减少了我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把一些科学小实验融入到烹饪过程中,比如制作酸奶时温度变化对菌类的影响,或者面团发酵的原理,这些都能点燃孩子的好奇心。每一次做完一道菜,我们不仅仅是吃饱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微型的科学探索,让餐桌的意义上升到了全新的层次。

评分

坦率地说,我过去尝试过的很多亲子烹饪书,最终都因为难度设置不当而失败告终。要么是孩子觉得太简单无聊,要么是家长觉得步骤太繁琐没耐心。这本书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精准地定位了“四岁到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动手能力和理解区间。它不是把成人食谱降级,而是重新设计了流程。比如,它会把需要精确测量的环节简化,改为使用容易观察的量具(比如用目测八分满代替精确到克),同时把需要等待发酵或冷却的时间,巧妙地设计成“亲子阅读时间”或者“餐桌小游戏时间”。这种时间管理的智慧,让整个做饭过程变成了一个连续的、有趣的体验,而不是被动等待的折磨。我们家现在周末的“家庭烘焙日”已经成了保留项目,孩子对“等待的艺术”都有了更深的体会,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