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奥森文库传家系列 清华历史课之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定价:48.00元
作者:雷海宗 汇智博达出品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511374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雷海宗作为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授,其历史学的造诣完全无愧于大师的身份,属于不为大众熟悉的隐藏的大师。
★中国处于复兴的大潮流中,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前人对于中国兵制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有益的财富。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学术论文的合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中,雷海宗先生全面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历史的读本。传统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的根源,并由此出发,探讨了整个中国文化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敏锐的预见了中国军队的复兴,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还收录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文章,全面体现了雷海宗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点,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特点也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目录
序言历史过去的释义 /1
中国的兵 /1
一、春秋 /3
二、战国 /9
三、秦代 /17
四、楚汉之际 /22
五、西汉初期 /26
六、汉武帝 /31
七、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45
八、东汉 /50
九、后言—汉末至近 /64
无兵的文化 /67
一、政治制度之凝结 /71
二、中央与地方 /77
三、文官与武官 /80
四、士大夫与流氓 /83
五、朝代交替 /89
六、人口与治乱 /92
七、中国与外族 /99
中国的家族制度 /105
一、春秋以上 /107
二、战国 /109
三、秦汉以下 /121
四、结论 /129
中国的元首 /133
一、列国称王 /135
二、合纵连横与东帝西帝 /139
三、帝秦议 /143
四、秦始皇帝 /145
五、汉之统一与皇帝之神化 /148
六、废庙议与皇帝制度之完全成立 /157
七、后言 /161
中国文化的两周 /163
一、正名 /167
二、中国史的分期 /179
三、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 /20
中外的春秋时代 /209
一、春秋形成 /211
二、特征 /214
三、结论 /219
历史的形态与例证 /221
一、埃及文化 /232
二、希腊、罗马文化 /234
三、欧西文化 /237
四、二周的中国文化 /241
附 录
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251
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节选)/263
殷周年 /277
序论 /279
西周年代问题 /282
殷商年代问题 /288
殷周年代问题旁论 /292
结论 /293
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 /295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 /305
一、古书中所见的古代气候与农事 /307
二、古书资料的解释 /309
三、较为温湿的古代华北 /319
四、今日的情况与前景 /327
五、重建沟洫问题 /331
雅乐与新声 /335
海军与海权 /347
一、海洋与海权的意义 /350
二、海权的因素 /353
三、海权小史 /361
四、空军与海权 /366
作者介绍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入该校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
雷海宗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其宏大的气魄和对细节的兼顾。通常,探讨如此宏大主题的作品,要么因为过于抽象而失去血肉,要么因为过度聚焦细节而显得支离破碎。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能够在一页纸内,将一个朝代军事思想的整体面貌勾勒出来,而在下一页,又能细致入微地分析某个特定兵器形制背后的文化心理。这种在“大历史观”和“微观考据”之间游刃有余的叙事能力,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底。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议点时的那种审慎态度,它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显示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胸襟和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 特别是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之道”相互转化的论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以往总觉得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但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佐证,展示了两者是如何在不同时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揭示了,一个健康的社会结构,必然是这种张力得以平衡的结果。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叙述,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社会动力学和文化韧性的独特视角。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性”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切入点,远超一般通识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部专为有心人准备的“思想地图”。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体系的构建”而非“知识的堆砌”。它不是那种简单罗列史实的工具书,而是试图搭建一个理解中国历史核心驱动力的思想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其他领域的思想成果,这说明作者的论述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普适性。它迫使我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去重新审视我们对“强大”与“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比如,它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化内化过程的解析,就远比教科书上的简单论述要深刻得多,它探究了这种理想是如何被具体到军事制度和士大夫精神中的。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世界”的方法论,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它让你开始用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眼光去看待当今世界的许多现象,理解为何某些文化特质会如此顽固地存在于民族的基因之中。对于任何一个希望超越表面现象,探究事物深层逻辑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智力冒险。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它所给予读者的回报,远超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是一种知识结构上的升级,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厚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部活着的史书。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军事史著作,专注于列举朝代的更迭、战役的细节,毕竟“中国的兵”这个标题太抓人了。然而,真正翻开后,我发现自己的期待被极大地拓宽了。它更像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侧写,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剖析文化与军事力量之间那种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战争的胜负,而是试图探究,究竟是何种文化土壤,孕育出了特定的军事传统和作战风格。 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它没有被单一的学科框架所束缚,而是将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乃至艺术审美都巧妙地编织进了对古代军事思想的阐释中。比如,它在谈论某种阵法时,会突然跳跃到儒家思想的伦理约束,或者道家哲学的顺应自然之道,这种看似松散却又暗含逻辑的连接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这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台上俯瞰一座历史的城市,你看到的不仅是城墙和兵营,更是支撑起这些物质存在的精神与文化脉络。对于那些对历史脉络有深度探究欲的读者来说,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打破了传统史学中“文化归文化,军事归军事”的刻板印象。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古代战争策略的“独家秘籍”或者被忽略的细节。但这本书提供的远比我预想的要深刻和形而上。它没有给我明确的“如何打赢下一场仗”的公式,反而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古人会那样去打仗”。这中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它深入探讨了“兵”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所承载的复杂意义,它不仅仅是暴力工具的集合,更是一种社会秩序的体现,一种权力哲学的物质化表达。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兵役制度与社会阶层流动的探讨尤其引人入胜,它揭示了“兵”如何渗透到平民生活肌理之中,又如何反过来被文化规范所塑造。这是一种内省式的历史回顾,迫使读者去审视我们今天对“尚武”或“和平”的理解,是否已经被那些古老的文化基因所潜移默化地设定了边界。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凝练,但绝不晦涩。它没有过多地使用过于学院派的生僻术语,而是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论证过程。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默默回味某一个段落里作者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定性。这种思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智力锻炼。它不像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读完即忘,而是像陈年的老酒,每一口都需要细细品咂,才能体会到其后劲与层次感。它更像是与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深度对话,对方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你构建自己理解世界的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一种对品质的追求,这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纸张的质感,字体与行距的安排,都让人感到舒适,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时间沉浸式阅读的深度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仿佛在暗示,好的思想,值得用好的载体来承载。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即使内容涉及的跨度极大,从先秦的兵家经典到近代观念的冲击,阅读流线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连贯性。每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仿佛水到渠成。 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注释方面也做得非常扎实,这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查,极大地增强了其学术的可信度。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极其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它告诉你,这不是随笔,而是有深厚研究支撑的成果。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校准,尤其是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军事战略互动关系方面,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立体感的认知。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史实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智慧探讨,这种能力本身就值得称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