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的后一本书
定价:49.00元
作者:仰望尾迹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213123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如果你多年屡战屡败,如果你贪吃怕饿肚子,如果你想瘦懒于精打细算,如果你打算一头雾水,如果你不想损坏身体,如果你多年屡战屡败,这本书都能解决你的问题。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社会上流行的几类常见的不科学方法,分析批驳了其中的谬误,细致说明了其错误所在,为科学扫清道路。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通过具体实例,引入科学概念,将生涩的学术概念用较为通俗的语句表达出来。大多数要点都有实例说明,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本书采用深入浅出的手法给读者讲清楚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使得读者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论指导实践,按照书中给出的方法和步骤可以通过自我锻炼和饮食控制稳步达到减少体内脂肪、塑形、健康体魄的目的。
目录
推荐序 / 008
“模块化饮食法”受益者们说 / 010
章:,别只看体重
为什么她不称体重,才成功了?
/不等于减体重 / 014
NO.2 /一天瘦一斤,瘦下去的是什么? / 015
NO.3 /时体重不变,就是失败吗? / 021
NO.4 /,不看体重看什么? / 025
NO.5 /体脂秤能测准你的体成分吗? / 030
NO.6 /买一把便宜好用的脂肪卡尺 / 038
第二章:快速——折腾人的体重游戏
为什么慢的一个反而成功了?
/为什么快速=快速反弹? / 044
NO.2 /为什么越快,反弹越快? / 050
NO.3 /快速有多危险——不能以健康为代价 / 054
NO.4 /快速容易导致女性月经紊乱和骨质疏松 / 056
NO.5 /如何预防或者治疗引起的月经紊乱? / 061
NO.6 /快速,可能会毁掉你的免疫功能 / 063
NO.7 /快速为什么会伤害免疫功能? / 066
NO.8 /如何预防快速导致的免疫力降低? / 070
NO.9 /只有慢才是真 / 074
第三章:全世界都在你—— 知识我该信谁?
微信内容正确率不到1%
/,为什么全世界都在你? / 080
NO.2 /,为什么好? / 090
NO.3 /伪科学都是怎么的? / 095
NO.4 /怎么鉴别伪科学——三个“金标准” / 100
第四章:从零开始精通运动
运动原来不止是“动”这么简单
/没有不能的运动 / 108
NO.2 /持续性有氧运动 / 110
NO.3 /如何简单地衡量运动强度? / 112
NO.4 /高强度间歇 / 115
NO.5 / 如何让运动后过量氧耗多一点? / 120
NO.6 / 力量训练 / 126
NO.7 / 不运动的碎片活动法——NEAT法 / 128
NO.8 / 具体如何安排运动? / 131
NO.9 / 健身房力量训练入门 / 135
第五章:“模块化饮食法”前篇——你该吃多少?
以前吃不饱,现在吃不了的奇怪法
/ 模块化饮食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法?/ 152
NO.2 / 简单三步完成模块化饮食法 / 155
NO.3 / 有关热量消耗的那些事儿 / 159
NO.4 / 每日热量消耗怎么算? / 173
第六章:“模块化饮食法”后篇——如何利用模块化食材表?
时他终于有了“掌控感”
/ “模块化饮食法”如何制造热量缺口? / 178
NO.2 / 关于热量单位的误区 /181
NO.3 / 一份的食材表 / 183
NO.4 / 模块化饮食法具体如何使用? / 188
NO.5 / 模块化饮食法有哪些好处? / 190
NO.6 / 使用模块化饮食法如何注意膳食营养? / 196
NO.7 / “”是真的吗? / 200
NO.8 / 运动模块如何使用? / 202
NO.9 / 模块化饮食法如何应对平台期? / 204
第七章:不你,我亲身验证——个人经验靠得住吗?
“6个酸枣”真的是“神药”吗?
/ 适合别人的不适合你 / 210
NO.2 / 我觉得有用的,不是真有用 / 218
NO.3 / 个人经验,容易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 224
NO.4 / 伪科学是如何利用我们“想当然”的心理的? / 231
NO.5 / 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235
作者介绍
坚持干货创作不营销的良心科普作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聘用专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我很少看到有哪部作品能够将多条时间线和多重叙事视角处理得如此流畅自然,毫无生涩之感。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体现在他对“留白”的运用上,他从不把所有信息一次性倾泻而出,而是像一位技艺娴熟的魔术师,总是在关键时刻留下一个悬念,或者引入一个新的视角,让你忍不住翻页去探寻真相。特别是中间部分对于某个核心事件的处理,采用了倒叙、插叙和正叙的交错剪辑,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悬念。读到后半段,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伏笔设置上的匠心独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和场景,到最后都成为了串联起整个宏大图景的关键线索。这种阅读体验是高度智力参与的,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梳理、去推理,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画面。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作者精心布置的智力游戏,成功解谜的快感令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笔触细腻得像是能触摸到泛黄的纸张和旧时的气息。他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叙事,而是选择从一个极其微小,近乎被遗忘的角落切入,通过几个命运交织的小人物,慢慢地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铺陈开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深夜里的静谧,都描摹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叙事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卷入故事的洪流,而不是被生硬地告知“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内心的挣扎、矛盾和最终的抉择,都处理得极其克制而有力,没有过度煽情,却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人物的呼吸和情感的余温。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永恒的人性命题。整体阅读体验是沉静而富有启发的,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核心体验是关于“记忆与时间”的探讨,其主题的普适性和深度让我感到震撼。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不过是记忆碎片不断重组和美化的产物。他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寻物主线,引出了一系列关于童年创伤、被遗忘的承诺以及时间流逝不可逆转的深刻反思。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遗忘的必要性”,即人如何通过选择性地遗忘来构建心理上的平衡。这种细腻的心理剖析,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刻意忽略的角落。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共鸣性,它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那种模糊不清的焦虑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度量,而是一种层层叠叠、相互交织的复杂结构。这本书的后劲很大,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消品,而是会像一枚小石子,被投入你平静的心湖,持续泛起涟漪。
评分从纯粹的文学语言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作者的用词极为考究,他的词汇量似乎无穷无尽,但又绝不炫技。他擅长使用一些非常生动且极具画面感的动词和形容词,使得场景描绘鲜活欲滴。比如,他对光影的捕捉尤其到位,阳光穿过百叶窗投射在地板上的纹理、月光下人物侧脸的轮廓,都被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描绘出来。更别提他对于声音细节的捕捉,那种寂静中隐约可闻的远方汽笛声,或是近处钟摆的滴答声,都烘托出一种特定的情绪氛围。这种对语言细致入微的雕琢,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感官上的愉悦。我甚至有好几次停下来,只是为了反复咀嚼某一句措辞精妙的句子,感受文字在舌尖上跳跃的韵律感。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节奏掌控得极好,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仿佛在欣赏一曲由文字谱成的交响乐,层次分明,高潮迭起。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深度令人侧目,它远超出了普通文学作品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夹杂着小说外衣的现代思想论著。作者巧妙地将一系列关于“存在与虚无”、“自由意志与宿命论”的探讨,融入到角色的日常琐碎和重大危机之中。他探讨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这些概念如何在具体的人生选择中体现出来。比如,书中对一个角色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抉择描写,那段心理活动足足占了三页,但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句都在叩问读者的内心深处: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代入感是极强的,它迫使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审视自己一贯信奉的价值观。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对“灰色地带”的迷恋,他拒绝给出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你在读完之后,对世界多了一层理解的包容,少了一份轻易的批判。这本书无疑是那种需要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咂摸出新意的作品,是真正有“内功”的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