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成像检测与中医(精)

红外成像检测与中医(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洪娟 编
图书标签:
  • 红外成像
  • 中医
  • 诊断
  • 医学影像
  • 传统医学
  • 健康
  • 养生
  • 疾病检测
  • 非侵入性检测
  • 临床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医古籍
ISBN:9787515209630
商品编码:1017825623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红外成像检测与中医(精)
  • 作者:编者:李洪娟
  • 定价:86
  • 出版社:中医古籍
  • ISBN号:978751520963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7-01
  • 印刷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67
  • 字数:300千字

内容提要

由李洪娟编著的《红外成像检测与中医(精)》首 次运用中医脏腑经络穴位定位方法,对人体红外热图 进行脏腑定位。**引入非平衡热力学理论,与中医 阴阳理论进行比较,提出人体热结构概念;**提出 中医证候热力学概念,使红外中医检测技术与辨证结 合;**建立红外检测与中医体质评估方法,使红外 中医检测技术自成一体,可直接指导中医临床。
     本书分四个章节,**章重点介绍非平衡热力学 及红外线等相关物理学知识;第二章从现代医学热代 谢角度,揭示红外成像的临床意义;第三章阐述红外 成像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性;第四章阐述红外成像检 测技术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本书适合于从事中医临床、中医教学、中医科研 、中医养生、中医体检中心等机构中医专业人员学习 。文字简练,配有插图,条理清晰,是**部红外医 学中医检测专业书籍。
    

目录

**章 非平衡热力学理论与阴阳理论
**节 非平衡热力系统
一孤立系统的热平衡
二、耗散结构理论及Boltzman有序原理
三、生命的自组织
第二节 非平衡热力学理论与阴阳理论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
三、阴阳转化
四、阴平阳秘
五、阴阳离*
六、热结构的概念
第三节 红外线辐射及热传导基本规律
一、红外线的概念
二、红外线的发现
三、红外线的物理特性
第四节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
一、红外成像检测的丁作原理
二、红外成像采图环境及体位
三、图像分析方法
四、人体热结构坐标表达及报告术语
五、拍摄时温窗的调整
第二章 红外成像与人体热代谢
**节 人体体温生理病理
一、人体主要产热生理病理
二、人体散热生理病理
三、全身体温调节 生理
四、皮肤血液循环对皮肤温度的影响
五、脊神经对皮肤温度调控
第二节 人体形体结构对人体红外成像的影响
一、人体体表凹陷结构对人体红外成像的影响
二、人体体表凸起结构对人体红外成像的影响
三、皮肤皱折部位热结构特征
四、人体脊柱热结构特征
五、人体头面五官热结构特征
六、手足热结构特征
七、正常人全身热结构特征
第三节 干扰因素对人体红外成像的影响
一、季节 、昼夜、性别、年龄、地域等对人体体温的影响
二、衣服压痕对人体红外成像的影响
二、搔抓、出汗、二郎腿等对人体红外成像的影响
四、毛发对人体红外成像的影响
五、皮肤涂抹化妆品或药物对热图的影响
六、饮食、情绪、运动因素对体温的影响
七、假体、手术对红外成像热图的影响
第四节 红外成像与人体热结构的相关性
一、红外成像局部热偏离的临床意义
二、红外成像局部凉偏离的临床意义
三、红外成像技术对疼痛的检测
四、疼痛的诊断
四、红外成像技术对女性乳房的检测
五、红外成像技术对皮肤病的检测
六、红外成像技术对疾病的预警预测功能
第三章 红外成像与中医理论
**节 红外成像与中医藏象
一、藏象与脏腑
二、人体红外热图的脏腑定位原则
三、头面五官与脏腑的关联
四、脏腑热值测量和热结构坐标
第二节 红外成像与经络穴位
一、经络的光学特性及经络诊断原理
二、经络穴位定位原则
三、督脉热图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任脉热图特征及临床意义
五、膀胱经脏腑俞穴热结构及临床意义
六、定脏腑募穴穴位
七、肺病与肺经热结构变化
八、胆经穴位异常热结构
第三节 红外成像与中医诊断
一、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二、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三、红外成像中的同病异像和同像异病
四、红外成像的中西医汇通
第四章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
**节 中医九种体质热力学研究
一、几种体质的概念
二、中医体质热力学研究的物质基础
三、九种体质的热力学研究结果
四、平和体质人体热图和脏腑热结构特征
五、气虚质红外热图及热结构特征
六、阳虚体质热图及热结构特征
七、阴虚体质热图及热结构特征
八、痰湿体质热图及热结构特征
九、湿热体质热图及热结构特征
十、血瘀体质热图及结构特征
十一、气郁体质热图及热结构特征
十二、特禀体质热结构特征
第二节 证候热力学研究
一、八纲证候的热力学研究
二、气滞、血瘀、痰湿等不同病性证候的热力学特征
三、脏腑证候的热力学研究
四、红外成像经络穴位诊断
第三节 红外成像在中医病证研究中的运用
一、不同证型高血压病面部温度特点
二、不同证型肿瘤病与红外热图温度关系
三、不同证型腰问盘突出症与红外热图相关性
四、乳腺增生证型与红外热图关系
五、老年病证型与红外热图关系
六、心气虚证内关穴红外热图特点研究
七、痹证证候红外检测研究
八、臁疮红外检测的研究
九、眩晕的红外检测
十、胸痹的红外检测研究
十一、消渴病的红外检测研究
十二、艾滋病的红外检测
十三、失眠红外检测研究
附件 医用红外成像设备介绍
**节 医用红外成像设备
第二节 红外成像检测设备在科研中的应用
第三节 红外成像检测与其他医学影像检测技术的区别


《量子纠缠与信息传递的奥秘》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量子力学中最令人着迷且最具颠覆性的现象之一——量子纠缠,以及它在信息传递领域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革命性意义。我们将从量子纠缠的基本概念出发,循序渐进地解析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重点阐述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等前沿技术中的应用前景。本书将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穿越微观世界的神秘边界,窥探信息传递的终极奥秘。 第一章:量子纠缠——超越经典的世界 本章将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量子力学基础,为理解量子纠缠打下铺垫。 1.1 量子世界的奇异之处: 简要介绍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主要区别,例如波粒二象性、量子叠加态等概念,强调微观粒子行为的非直观性。 1.2 量子态的描述: 引入狄拉克符号等基本数学工具,解释如何用量子态矢量来描述一个量子系统的状态,并阐述量子态叠加的含义。 1.3 什么是量子纠缠?: 详细定义量子纠缠,即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无论它们相距多远,一个系统的状态变化会瞬间影响到其他系统。通过一系列思想实验,如EPR佯谬,来揭示纠缠的非经典特性。 1.4 纠缠的产生与检验: 介绍几种典型的产生纠缠粒子对的方法,例如参量下转换(SPDC)、原子衰变等。讲解贝尔不等式及其相关的实验验证,如Aspect实验,如何“关闭定域实在论的门”,确凿地证明了量子纠缠的真实存在。 1.5 纠缠的度量: 探讨如何量化纠缠的程度,介绍熵(如冯·诺依曼熵)等度量指标,以及不同纠缠态(如贝尔态)的性质。 第二章:量子纠缠的物理基础与理论模型 本章将深入剖析量子纠缠的数学形式和理论框架。 2.1 希尔伯特空间与张量积: 阐述希尔伯特空间在量子力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张量积构建多体系统的状态空间。 2.2 分离态与纠缠态: 严格区分可分离态和纠缠态,证明当一个复合系统的状态无法分解为各个子系统状态的乘积时,该系统就处于纠缠态。 2.3 纯态与混合态下的纠缠: 讨论在纯态和混合态下如何描述和理解纠缠,介绍约化密度算符及其在分析部分系统纠缠时的应用。 2.4 量子逻辑门与纠缠: 探讨常见的量子逻辑门(如CNOT门)如何作用于量子态,以及它们在产生和操纵纠缠方面的作用。 2.5 量子纠缠的动力学演化: 分析纠缠态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退相干过程,以及如何通过量子纠错等手段来维持纠缠。 第三章:量子通信——安全信息传递的基石 本章将重点介绍量子纠缠在实现绝对安全的通信方面的突破。 3.1 量子密钥分发(QKD): 详细讲解基于纠缠的QKD协议,例如E91协议。分析量子不可克隆原理如何保证密钥的安全性,以及如何通过测量纠缠粒子来生成和分发安全的密钥。 3.2 量子隐形传态: 深入阐述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即如何在不传输携带信息粒子的物理载体的情况下,将一个量子态从一个位置传输到另一个位置。详细解析其所需的经典信道和量子信道,以及纠缠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3.3 量子中继与量子互联网: 探讨如何利用量子纠缠来克服远距离传输中的损耗问题,介绍量子中继器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展望构建全球量子互联网的可能性,以及其对未来信息网络的影响。 3.4 量子通信的安全性评估: 分析量子通信的安全性优势,包括抵抗强力攻击的能力。讨论当前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量子计算——颠覆传统计算范式 本章将聚焦于量子纠缠在驱动新一代计算能力方面的潜力。 4.1 量子比特(Qubit)与量子门: 回顾量子比特的概念,以及其与经典比特的区别。介绍构建量子计算机所需的基本量子逻辑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 4.2 量子算法的优势: 阐述基于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的量子算法(如Shor算法、Grover算法)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相比经典算法的指数级或平方级加速。 4.3 量子纠缠在量子计算中的作用: 详细解释量子纠缠如何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实现量子并行计算、构建量子逻辑门网络以及执行复杂的量子算法中扮演核心角色。 4.4 量子计算平台的进展: 介绍当前主流的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如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光量子等,以及它们在操纵和维持量子纠缠方面的不同策略和技术挑战。 4.5 量子计算的应用前景: 探讨量子计算在药物发现、材料科学、金融建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量子纠缠对这些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第五章:量子传感——超越极限的测量精度 本章将揭示量子纠缠在提升测量精度方面带来的革命性突破。 5.1 量子传感的基本原理: 介绍如何利用量子系统的敏感性来测量物理量,例如磁场、电场、引力场、温度等。 5.2 纠缠增强的量子传感: 重点阐述量子纠缠如何被用于提升传感器的性能,例如利用纠缠态实现低于标准量子极限的测量精度(海森堡极限)。 5.3 各种量子传感器的应用: 介绍基于纠缠的量子磁力计、量子时钟、量子雷达等,以及它们在科学研究、医疗诊断、导航定位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5.4 量子传感技术的挑战与未来: 讨论实现高精度、稳定且可扩展的量子传感器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量子纠缠的理论前沿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对量子纠缠的研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6.1 宏观量子纠缠: 探讨实现宏观物体之间的量子纠缠的可能性,以及这将对我们理解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边界产生何种影响。 6.2 多体纠缠与拓扑量子计算: 介绍复杂多体系统中的纠缠现象,以及其在拓扑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应用。 6.3 量子纠缠与基础物理理论: 探讨量子纠缠与量子引力、黑洞信息悖论等基础物理学问题的潜在联系。 6.4 量子技术集成与发展: 展望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等不同量子技术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6.5 伦理与社会影响: 思考量子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挑战,例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并呼吁负责任的科技发展。 结论 《量子纠缠与信息传递的奥秘》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探索量子世界奇妙旅程。通过对量子纠缠的深入剖析,我们将理解这一现象如何挑战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并如何孕育出颠覆性的技术。从绝对安全的通信,到超乎想象的计算能力,再到超越极限的测量精度,量子纠缠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未来。本书不仅为量子科学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详尽的入门指南,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和激发创新的平台。我们相信,随着对量子纠缠理解的不断深化,人类必将迎来一个更加智能、安全且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并不轻松。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术语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我尝试在通勤路上阅读,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这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内容,实在不适合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它的价值体现在案头精读,反复推敲每一个公式和每一个实验设置的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复杂系统建模时所展现出的数学功底,推导过程严密无懈可击,让人不得不信服。这本书无疑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书,而不是为大众普及读物。如果能配上一套相关的在线辅助资源,比如演示视频或可执行的代码示例,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将会得到指数级的提升,目前的纯文字描述,在某些需要直观感受的部分略显单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色调配上金色的烫印字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专业领域的严谨性。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翻到的,当时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阅读体验上无疑是加分的。当然,内容才是核心,但好的载体能让人更愿意沉浸其中。我对技术手册和学术专著一向抱有敬畏之心,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清晰合理,图表的使用非常到位,即便是涉及复杂原理的部分,也能通过精妙的示意图辅助理解。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开篇的专业术语密度稍显过高,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消化。总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呈现,达到了专业书籍应有的水准,值得收藏。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严谨,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被视为“煽情”或“主观臆断”的表达。它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操作指南,每一个论述都有数据和实验结果作为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不同流派观点的平衡处理,没有简单地偏向某一方,而是客观地列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这种冷静的叙事方式,在面对前沿技术时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对于那些期望从中获得立竿见影的“秘籍”的读者,可能会感到一丝失望,因为它强调的是系统性的知识构建,而非速成技巧。阅读的过程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但过程略显漫长,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才能跟上作者的逻辑推演。

评分

初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资料的广博性。作者似乎穷尽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最新的研究进展,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这宏大的叙事之中。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相当平滑,没有出现那种突兀的跳跃感,仿佛是在讲述一个连贯而复杂的故事。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资深专家从中发现新的视角,而其详尽的背景铺垫,也为初入此领域的新人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能完全掌握的书籍,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参考宝典。我计划将它放在工作台边,遇到任何技术瓶颈时,都能随时翻阅,相信它能像一位沉稳的导师一样,给出清晰的指引。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交叉学科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信息整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对某一单一领域的深入挖掘,更像是一座桥梁,试图连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体系。书中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从基础理论的溯源,到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知识模块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支撑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信号处理与传统经验数据融合”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的分析角度十分新颖,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个别章节的引用文献略显陈旧,这对于一个力求“前沿”定位的专业书籍来说,稍微削弱了一点点权威性。但瑕不掩 পুষ,其构建的整体框架依然极具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