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医诊断方法的查阅速记手册。书稿的内容包括:中医诊断中望、闻、问、切的方法,以及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全书稿文字简练、扼要,具有易记和便于查阅的特色。适合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生和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黄泳,曲姗姗 主编 著作 黄泳,1967年12月出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医经验: 2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博士学位。专长于针灸治疗瘫痪、疼痛、针灸保健。老实说,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写得晦涩难懂,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真正能够做到既深入浅出又实用性强的,实属不易。但翻开这本书,我眼前一亮,随后的阅读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它并非简单地将概念罗列出来,而是将中医诊断的整个流程,从望闻问切到八纲辨证,再到脏腑辨证、病因病机等,都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每一个概念时,都会辅以大量的临床实例和形象的比喻,这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很多时候,我会被书中的某个例子深深吸引,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复杂的辨证过程,背后有着如此清晰的逻辑。而且,它对那些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寒”、“热”、“虚”、“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用一个个小技巧来帮助读者区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舌苔和脉象的章节,以往我总是觉得这些内容很抽象,难以捉摸,但书中的图文并茂的讲解,配合上面列出的常见病症,让我感觉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速记”的方法,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医的学习,特别是诊断的学习,就像是在破解一个复杂的密码。望、闻、问、切是破译的线索,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是破译的逻辑,而最终的目标,就是找出疾病的“本”。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和深入的理解。我曾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中医诊断的“密码”可以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倾囊相授。它巧妙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记忆的“速记”要点,并且通过大量的对比和举例,帮助我们区分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思路的讲解,它能够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最关键的切入点。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大大降低了中医诊断的学习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医的魅力,并且掌握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医学。
评分我对中医诊断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总觉得各种名词和概念堆砌在一起,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每次遇到具体的病人,都像是要重新梳理一遍,效率非常低。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快速建立起诊断思维框架的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病人,就能快速联想到可能涉及的辨证要点,而不是茫然无措。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医诊断学习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独特和创新的方式,将复杂的诊断体系进行拆解和重组,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巧妙的记忆方法,帮助读者构建起清晰的知识网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辨证要点”的提炼,它能直击核心,让你一眼就能抓住关键。而且,书中对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如“阳证”和“虚证”的界限,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并提供了实用的辨别技巧。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记”,更重要的是教我如何“想”,如何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诊断逻辑。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中医诊断的大门,让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再感到迷茫和无助。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中医学习者们的一缕曙光!我当初学中医诊断的时候,那叫一个头疼,各种名词、各种症状、各种舌苔脉象,恨不得把一本大部头教材啃下来,但每次考试前总觉得记不住,考完试更是忘得一干二净。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病证,像什么“阳虚”和“阴虚”,“实证”和“虚证”,听起来都差不多,但辨证起来却天差地别。那时候就特别渴望有一本能够提纲挈领、直击要害的书,能把那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理解和灵活运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那些繁复的条文和看似抽象的概念所困扰,却忽略了疾病最本质的规律。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不落俗套,不讲那些冗长的理论铺垫,而是直接切入中医诊断的核心,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直观的图表,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诊断的思维框架。这种“速记”的概念,我觉得非常贴切,它不是让你“死记”,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让你把知识“记”得更牢固,用的时候能“信手拈来”。这对于刚刚入门,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
评分作为一个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中医,我一直坚持认为,中医诊断的核心在于“神”,在于对疾病本质的把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的中医学习者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往往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我曾多次试图为他们指点迷津,但语言的局限性,以及知识体系的庞杂,使得沟通变得十分困难。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我才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载体。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符合临床思维的递进过程。它从最基础的“望”开始,逐步深入到“闻”、“问”、“切”,再到更深层次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书中对每一个辨证要点都进行了精辟的总结,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核心特征,并且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比如口诀、联想等。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是”以及“如何去判断”。这对于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中医诊断入门的必读教材,它的价值,远超乎“速记”二字所能概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