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x Panasonic4/3数码摄影系统使用手册

Olympus x Panasonic4/3数码摄影系统使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森 著
图书标签:
  • Olympus
  • Panasonic
  • 4/3
  • 数码摄影
  • 摄影系统
  • 使用手册
  • 相机
  • 摄影技巧
  • 器材
  • 入门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007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00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6
字数: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数十年来,德国美兹在专业闪光摄影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包括便携式,袖珍式以及强大的手柄灯,先进的SCA转接器系统是美兹另一款功能强大的产品。该产品使美兹SCA闪光灯装置能用于许多数码相机上。因此美兹的产品都因通用性强、使用寿命长以及品质高脱颖而出。

内容简介

《OLYMPUS PANASONIC4/3数码摄影系统使用手册》为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引进香港辣椒出版公司版权出版的最新摄影器材图书。《OLYMPUS*PANASONIC 4/3数码摄影系统使用手册》主要介绍了奥林巴斯相机和松下相机合作推广所4/3系统、Micro4/3系统的特点和优势,详细地介绍和评测了4/3系统、Micro4/3所对应的全部相机型号,包括有奥林巴斯旗下的4/3系统的E-3、E-30、E-620、E-520和M4/3系统的E-P1、E-P2、E-PL1等机身,以及松下G1、GH1、G2、G10、GF1等机身,通过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全面分析了各款机身的特点和改进之处,点评了各个型号的优势和劣势,借助专业软件的测试数据分析了机身的白平衡性能、自动对焦系统性能、解像力性能、分辨率水平、感光度和降噪性能等,系统地讲解了使用的各种技巧。书后附有借助Micro4/3系统再度复活各种中古镜头的方法和拍摄要点。

目录

Chapter l
数码相机的简单分类
一你化数码相机
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
教码可换镜头相机
4/3系统制式
Micro 4/3系统制式
4/3与Micro 4/3机身回顾
Chapter2
OIympus E一3
OIympus E一30
OIympus E一620
OIym pus E一520&E420
OIympus E-P1
OIympus E-P2
OIympus E-PLI
OIympus已停产机身介绍
Panasonlc LumiX DMC-G1
Panasonic Lumix DMC-GH 1
Panasonic Lumix DMC.G2
Panasonic LumiX DMC-G1 0
Panasonic Lumix DMC-GFl
Panasonic旧款机身介绍
chapter3
曝光模式
光圈与景深
快门与防震
感光度
白平衡
自动对焦系统
AF镜头与手动镜头
影像效果优化功能
文件格式的RAW与JPEG
闪光灯系统
无线遥控自动闪光灯系统
Live View
高清影片摄录
OIympus PEN古典镜头专题应用教学
OIympus PEN ART FILTER艺术滤镜效果影像创作教学

精彩书摘

说这些话的人.名字是Yashihisa Maitarli米谷美久他的作品放在一起.几乎就是战后奥林巴斯胶片相机的历史而他设计的第一部照相机Olympus-PEN,采用了突破性的创新,全系列产量1700万台时至今日,Olyrmpus-PEN的经典设计又在数码时代重现辉煌……毋庸置疑,Micro4/3系统的推出成为了2009年数码影像行业的最大亮点。
奥林巴斯作为“4/3系统标准”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是以“创造最高画质的数码影像”为主旨,为了充分发挥数码单反相机的应有特性和优势,以全新标准设计开发的系统。解决了数码单反相机图像传感器沾附灰尘问题的超声波除尘系统,以及能令用户自由使用多种角度来取景拍摄、并从中体验到无穷乐趣Live live实时取景功能,都是奥林巴斯E系统最先开创的领先技术。而且超声波驱动的机身防抖功能以及100%数码专用设计ZUKO DIGITAL镜头群也满足了广大用户对于数码单反相机高画质与便携性并重的高要求。
奥林巴斯一直致力于发展将光学和最新的数码科技相融合的创新影像文化,并力争成为数码单反市场的引领者。中国市场对奥林巴斯的映像事业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目前奥林巴斯E系统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正在不断增长。《4/3数码摄影系统使用手册》一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大量直观的图片,很好地向读者详细展示了E系统的机身、镜头、配件的历史、开发背景及独到技术。为增进奥林巴斯E系统与我们的现有用户及广大潜在的用户间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Olympus x Panasonic4/3数码摄影系统使用手册》第一部分

数十年来,德国美兹在专业闪光摄影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包括便携式,袖珍式以及强大的手柄灯,先进的SCA转接器系统是美兹另一款功能强大的产品。该产品使美兹SCA闪光灯装置能用于许多数码相机上。因此美兹的产品都因通用性强、使用寿命长以及品质高脱颖而出。


凝固时光的魔力:Olympus和Panasonic 4/3系统数码摄影深度探索 在数字影像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一段记忆,记录着一个瞬间,传递着一份情感。而对于追求极致影像表现力的摄影爱好者而言,器材的选择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直接影响着最终作品的灵魂。Olympus和Panasonic联合推出的4/3(Four Thirds)数码摄影系统,凭借其独特的传感器尺寸、出色的光学素质以及开放性的系统设计,在数码摄影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并非是关于特定型号相机或镜头的使用指南,而是旨在深入剖析4/3系统这一强大影像平台的精髓,带领您穿越其技术革新、光学设计与创作理念的脉络,理解它为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数码相机市场中独树一帜,并为无数摄影师带来无穷的创作灵感。 4/3系统,顾名思义,其核心在于其传感器尺寸,它采用了近似于传统35mm胶片对角线长度一半的传感器。这一尺寸的设定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数码成像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便携性与画质的平衡考量。相较于当时主流的APS-C画幅,4/3传感器的尺寸略小,但其优势在于能够与更小巧、更轻便的镜头协同工作,同时又不牺牲太多画质表现。更重要的是,4/3系统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其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这意味着Olympus和Panasonic的镜头和机身在兼容性上拥有极高的自由度,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也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 本书将带领您走进4/3系统的光学世界。我们将深入探讨构成每一枚4/3镜头核心的光学设计理念。不同于一些厂商为了迎合小尺寸传感器而牺牲镜头成像质量的情况,4/3系统的镜头设计者们始终坚持高水准的光学素质。他们精选优质光学玻璃,运用先进的镜片研磨和镀膜技术,力求在最短的焦距内实现最理想的光线传输和成像效果。我们将解析定焦镜头为何能在保持简洁结构的同时,传递出无与伦比的锐度与色彩还原;我们将剖析变焦镜头如何在不同的焦段范围内,依然保持稳定且优秀的成像表现,减少像差的产生。从广角镜头带来的宏大视野,到长焦镜头实现的远距离压缩感,再到微距镜头捕捉细微之美的精致,每一个镜头系列都凝聚着光学工程师的智慧。我们将不止步于参数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不同镜头类型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它们如何与4/3系统特有的传感器优势相互促进,共同营造出令人惊叹的影像效果。 除了镜头,4/3系统的机身设计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虽然本书不涉及具体操作方法,但我们将重点关注4/3系统在机身设计上的创新理念。从早期的高端单反到后来的无反相机,4/3系统的发展历程本身就反映了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回顾那些推动行业进步的标志性技术,例如优秀的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系统,它们如何让捕捉瞬间变得更加精准而迅速;例如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防抖技术,它们如何让手持拍摄在弱光环境下也成为可能,扩展了创作的边界。机身的操控逻辑、用户界面的设计,虽然在不同型号间会有差异,但其背后始终贯穿着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哲学,力求让摄影师能够更专注于眼前的画面,而非繁琐的操作。 4/3系统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所构建的丰富而成熟的影像生态。这本书将为您揭示这个生态系统的强大之处。我们将回顾由Olympus和Panasonic两大巨头以及众多第三方厂商共同打造的镜头群。这些镜头不仅在光学素质上表现出色,在设计理念上也各有千秋,满足了从专业新闻摄影、风光创作到人像特写、生态记录等各种题材的需求。我们会探讨不同焦距、光圈、特殊镀膜等因素对最终成像效果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4/3系统的传感器特性相结合,产生独特的视觉语言。同时,我们也会关注4/3系统在色彩科学上的探索。每一个厂商都有其独特的色彩还原风格,本书将尝试梳理这些风格背后的技术原理和设计哲学,帮助您理解在选择器材时,如何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找到最适合的色彩表现。 更重要的是,4/3系统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硬件集合,它承载的是一种摄影的理念和精神。它鼓励摄影师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以更自由的精神去创作。本书将通过对4/3系统技术特点的深入解析,以及对其在摄影界所产生影响的梳理,来激发您自身的创作灵感。您将理解,为何一些摄影师会钟情于4/3系统,因为它提供了在便携性、画质和镜头选择之间近乎完美的平衡;因为它鼓励您去尝试不同的焦段,去观察光线的变化,去捕捉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美丽。 本书旨在为所有对4/3系统感兴趣,或是已经在使用这一系统的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视角。我们不教您如何按按钮,而是教您理解按钮背后的科学与艺术;我们不告诉您如何设置参数,而是帮助您理解参数对成像的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创作决策。通过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4/3系统的独特价值,理解它在数码摄影发展史中的地位,并从中汲取养分,让您的摄影之路更加宽广,您的镜头语言更加丰富。让我们一同走进4/3系统的世界,去发现那些凝固时光的魔力,去创造属于您自己的影像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令人称赞的是,手册在系统兼容性和未来展望部分的讨论。考虑到M4/3联盟两大巨头时常会有各自的技术侧重和新标准发布,一本好的手册必须具备前瞻性。这本书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一代传感器技术、机身防抖技术的迭代方向,以及软件层面的云端整合服务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投资于某一系统的用户来说,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它没有盲目吹捧任何一方的技术,而是保持了冷静、客观的评估视角。比如,它深入分析了奥林巴斯在“高像素合成”技术上的优势与限制,以及松下在视频辅助功能上的领先地位,并理性地对比了这些技术在实际拍摄场景中的适用性。这种成熟且中立的立场,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使用说明”,更像是一份为M4/3用户量身定制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洞察报告”。

评分

从一个影像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器材”与“艺术表达”的桥梁。很多技术手册只停留在“如何按快门”的层面,但这部作品的后半部分,显著地提升了其深度和格局。它用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M4/3系统特有的“小画幅大景深”哲学,并结合实战案例,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一特性在微距和环境人像中创造出区别于全画幅的视觉冲击力。书中收录的样片虽然不多,但每一张都精心挑选,配有详尽的拍摄数据和背后的创作思路分析,这些分析不仅限于光圈快门,更深入到作者对光线、构图以及叙事意图的把握。这让我意识到,工具的强大是基础,而如何运用这种强大,才是真正的技术壁垒。这本书给予读者的,不仅是工具的使用指南,更是一种关于如何“观看”世界的全新视角训练。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是极其清晰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先硬件后软件”的线性叙事,而是根据用户实际的拍摄流程来构建章节体系。例如,“快速启动与基础对焦”放在第一部分,紧接着就是“动态场景捕捉与追焦算法优化”,这种以场景为导向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查阅效率。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翻遍整本书去寻找某个特定的设置项,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要拍运动物体,所有相关的设置和技巧都会集中在那个章节。此外,书中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设计非常出色,它们不是简单的截图堆砌,而是经过重新绘制和标注的示意图,把复杂的菜单层级关系直观地展现出来,比如不同机型间菜单布局的差异对比图,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关注,体现了编撰团队对摄影工作流程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将官方的工程文档进行翻译和重组。

评分

这本手册的装帧设计相当精美,纸张手感厚实,印刷清晰度极高,拿到手里就给人一种专业和信赖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是技术手册,但没有丝毫枯燥感,反而散发出一种德系严谨的美学气息。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撰者对整个M4/3系统的理解深度。我尤其欣赏它在系统概述部分的处理方式,没有直接跳入晦涩的技术参数,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松下和奥林巴斯两大家族的历史渊源、技术理念娓娓道来,让人在进入实操之前,就已经对这套系统有了一个宏观且充满敬意的认知。对于初次接触M4/3系统的用户来说,这种“软着陆”的引导至关重要,它有效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而且,细节之处见真章,书中对于不同卡口版本镜头的兼容性说明详尽到令人发指,甚至连一些早期停产型号的兼容性注解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在市面上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不仅仅是一本说明书,更像是一部微型的M4/3发展史教科书,值得收藏。

评分

对于我这个已经使用M4/3系统好几年的“老兵”来说,我更看重的是手册中对那些“隐藏功能”和“专业设置”的深度挖掘。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使用相机的默认设置,却不知道潜藏在菜单深处的那些高效能选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没有敷衍地介绍“如何设置白平衡”,而是深入剖析了松下Luminance Matrix与奥林巴斯TruePic处理器在色彩科学上的细微差别,并提供了针对不同光照环境下的自定义曲线调校方案。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视频拍摄模块的讲解。M4/3系统在视频领域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而这本手册居然详细对比了GH系列和OM-D系列在4K/6K编码、码率选择以及Log曲线应用上的差异,甚至还附带了基础的后期调色流程建议。这种超越基础操作层面的专业解读,对于那些追求极致画质和工作流效率的进阶用户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敢说,光是视频章节的价值,就值回书本的价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