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翼藏拓魏碑系列:唐比丘尼法镫墓志

张祖翼藏拓魏碑系列:唐比丘尼法镫墓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少华,卞兆明,蒙中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篆刻
  • 魏碑
  • 墓志
  • 唐代
  • 佛教
  • 法镫
  • 张祖翼
  • 拓本
  • 金石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031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49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张祖翼经典藏拓系列(唐碑)(第1辑)
开本:1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比丘尼法镫墓志》主要讲述了:张祖翼(1849-1917),字逖先,号磊盒,又号磊龛、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篆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亦工行、楷。时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汹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光绪中曾随朝贺使赴英,参加英女王维多利亚登基五十年庆典。中年后其作品上常钤有邓石如所治一白文长方印,文曰“八分一字直千金”,可见其时誉之高。着有《磊贪金石跋尾》、《汉碑范》、《伦敦风土记》、《伦敦竹枝词》、《清代野记》等。
这批由张祖翼生前收藏的魏碑拓片,均为整拓本,历经百年,保存完奸。我们从中精选出最精彩的部分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为了尽量传递出原拓的整体信息,我们特依照拓片原件整张折叠的方式,原大原色精印,力图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件风貌。
《唐比丘尼法鉴墓志》,唐总章二年(669年)十月立。张祖翼评此碑云:“风华掩映,刚健婀娜,足可以颉顽永兴,把臂河南。唐志之上乘也。”此志小楷风神隽永,流美多姿。远胜一般的唐代写经小楷,大有初唐名家的风韵气象,确实是难得的上品。

前言/序言



张祖翼藏拓魏碑系列:唐比丘尼法镫墓志 图书简介 这部著作并非专注于唐代比丘尼法镫的墓志,而是张祖翼藏拓魏碑系列中的一部重要收录与研究成果。它深入挖掘了中国书法史上,尤其是在魏碑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印记,通过精选和考证的拓片,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演变与特色。 一、 魏碑书法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 魏碑,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碑刻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过渡阶段。它承接了汉隶的雄强古朴,并孕育了唐楷的法度森严,是篆、隶向真书转化的关键环节。 本书聚焦于这一时期的艺术脉络,探讨了在社会动荡与佛教兴盛的背景下,碑刻书法如何成为官方和民间记录历史、传播教义的主要载体。魏碑的特点在于其雄浑的气势、方峻的笔法、欹侧的结构和朴拙的意趣,这些特质在本书收录的拓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 藏拓的精髓:张祖翼的学术贡献 本书的价值核心在于张祖翼(1846—1924)的收藏与鉴别体系。张祖翼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他对碑刻拓片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收藏以“精、稀、全”著称,尤其侧重于早期、稀有或保存状况极佳的魏碑珍品。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拓片,而是遵循张祖翼的学术眼光,对所收录的魏碑拓片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和编排。这包括但不限于: 1. 地域性分类: 按照碑刻的发现地,如洛阳邙山系列、北方主要摩崖刻经等,揭示不同地域书风的差异。 2. 书体演变: 梳理从北魏早期质朴的隶意向北魏晚期成熟楷书过渡的脉络,如孝文帝改革前后书风的变化。 3. 名家题刻: 辨识和介绍那些署名或风格可考的著名书家作品,如“洛州大中正”系列以及某些著名造像题记的作者。 三、 魏碑书法的风格流派解析 本书通过对大量珍贵拓片的细致呈现,深入剖析了魏碑书法内部的丰富流派,这些流派往往与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宗教活动紧密相关: 颍州、洛阳体系: 以笔画方折、结构开阔、气势磅礴为特征,是魏碑最典型的代表。 碑刻造像题记: 这类作品多为信众为祈福而刻,笔法稚拙天真,却蕴含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自然之美,体现了“民间”书法的活力。 摩崖经文: 规模宏大,笔力遒劲,多为集体创作,反映了国家意志和佛教的强大力量。 每一组拓片都配有详细的考证说明,对碑刻的年代、出处、保存现状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进行严谨的论述,力求还原拓片最初的艺术面貌。 四、 拓片保护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展示了传统拓印工艺的精湛技艺,以及对古老碑刻进行科学保护的研究方法。张祖翼所藏拓片多采用上乘的纸张和墨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碑刻的细节,包括瘗蚀、崩裂处的微妙笔触。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强调: “见字如面”的原则: 尊重拓片作为一手史料的价值,避免过度“楷化”和现代审美修正。 金石学与文献学的结合: 参照同期文献,对碑刻内容进行校勘和注释,丰富了魏碑研究的维度。 结论 《张祖翼藏拓魏碑系列》并非一部专注于单件墓志或个体传记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宏大的魏碑书法艺术全景图的缩影。它依托于张祖翼先生卓越的收藏体系,系统梳理和展示了北朝时期中国书法如何从古朴走向成熟的壮丽历程。通过对这些历经千年风霜的墨迹的重现,读者可以领略到魏碑那独有的、既雄健又蕴藉的艺术魅力,是金石学爱好者、书法研究者和历史学者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系列在收录的广度上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穷尽了所有重要的、甚至是一些相对偏门的魏碑代表作,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碑刻艺术图谱。特别是对那些细节部分的放大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很多细微之处,比如转折处的“方中寓圆”的韵味,或者连笔处的提按顿挫,在肉眼观看原碑时难以捕捉,但在这套书中通过精妙的影印技术得以展现。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对比了其中几方碑石的侧角处理,就感觉受益匪浅。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收录了最著名的几碑,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可供深入研究的材料库。如果你想系统地掌握魏碑的笔法精髓,这套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装帧典雅,开本适中,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拓片的影印清晰度令人赞叹,即便是那些极其细微的笔触和刀痕,也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尤其是碑刻文字那种饱经风霜的质感,隔着纸张似乎都能触摸到。对于我们这些研究魏碑风格的人来说,能看到如此高质量的摹刻本,无疑是如获至宝。每页的排版都经过精心设计,留白恰到好处,让观者能完全沉浸在每一方字帖的艺术魅力之中。我个人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刀法细节的处理,不同角度的光照下,那些饱满与瘦劲的线条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理解唐代书风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帖汇编,更像是一部研究魏碑书法的精美图典。

评分

翻开这套书的瞬间,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所吸引。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在引导我们逐层深入地探索碑刻艺术的奥秘。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注重字体的清晰度,却忽略了碑文背景介绍的出版物,这套书在文字说明部分也下了大功夫。虽然我更侧重于临摹和欣赏,但那些关于碑文的背景介绍、出土情况的简短描述,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些艺术品的理解。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字体符号,而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刻的文化载体。装帧上的用心也看得出来,纸张的选择既能很好地还原拓片的原貌,又保证了耐用性,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比对的深度学习者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一套真正面向行家、又对初学者友好的作品集。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简直是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做了一件大好事。它的装帧设计,虽然朴实,却透着一股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打开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石气息浓厚的年代。我特别留意了它在纸张处理上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糙的质感,极大地模拟了拓片本身的触感,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碑刻技术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感官体验。相较于那些追求光鲜亮丽的现代印刷品,这种回归本真的处理方式,更能体现出制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对原作的尊重。整套书的排布严谨,索引清晰,体现了编纂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它不仅是艺术欣赏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碑刻技术和审美历史的深度考察报告。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的书法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可操作性”。很多拓本出版物虽然美观,但往往因为过度修版或者影印失真,导致学习者难以把握原作的真实力度和结构。然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每一页都透露出一种对“真实性”的坚守。临习的时候,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魏碑特有的那种力量感和率真性,那种刀刻入石的沉稳感,清晰地传递到了我的笔端。而且,装帧的牢固度让我可以安心地将书本平铺在案头进行临摹,不必担心书脊受损。它已经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每次遇到瓶颈时翻开它,总能找到新的启发点。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购书体验。

评分

此乐极也,遂生悲也。峰回路转,激流难断。念及旧情,不复新颜。大彻大悟,路遇果莲。随其三日,杂念尽删。遂起明志,坐化归天。此所谓善始善终也!

评分

此乐极也,遂生悲也。峰回路转,激流难断。念及旧情,不复新颜。大彻大悟,路遇果莲。随其三日,杂念尽删。遂起明志,坐化归天。此所谓善始善终也!

评分

好好好,不错好好好,不错

评分

印刷不错,完整无分割的拓本,可以看到整体的风貌,活动买的,经典的东西

评分

眼观吾友,以顺佛缘。体之心也,去其苦矣。怅然之间,涕泪难言。以少年之体魄,应昔日之誓言。悲哉,壮哉!西山残碧影,府内蝶翩翩。海风欲撼树,棠间可安然。西府君,此去泉台,路途迢迢。艰难险阻,无人相辅。彼岸花伴,奈何桥前。二十年后,再续前缘。此情此景,抱恨离天!呜呼,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间,阴阳两断!遂与之畅游以解君愁。洛水两岸柳欲醉,满目春色蝶莺飞。洞庭湖畔祭屈子,与尔笑谈南北人。一路风尘,满目叠翠,遇山登山,逢水畅玩。洞萧传天外,逐鹿峰林间。相偕永相伴,快乐似神仙。

评分

好好欣赏!

评分

此乐极也,遂生悲也。峰回路转,激流难断。念及旧情,不复新颜。大彻大悟,路遇果莲。随其三日,杂念尽删。遂起明志,坐化归天。此所谓善始善终也!

评分

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张祖翼(1849~1917)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龕、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 张祖翼髫年即好篆、隶、金石之学。篆刻,师邓石如,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魏碣,皆出于汉魏三代的吉金乐石,属于典型的碑学书风。亦能行、楷书,兼有碑意。其篆隶成就当高于其行草。中年以后,其精心创作的篆隶作品上,有时会钤有一枚由邓石如所治白文长方印:“八分一字直百金”,这应是当时市场对其艺术品价值的一种认同。西泠印社柏堂后石坊额上隶书“西泠印社”四字,为其所书。张祖翼长期寓居海上,时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洵,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著有《磊盫金石跋尾》《汉碑范》等。他最早提出“海上画派”的名目。偶写兰竹,俱有韵致。力充气足,望而知为书家笔也。卒年六十九。《韬养斋笔记、广印人传、海上墨林》 张祖翼是最早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清朝名士之一。1883年(光绪九年)至1884年,他远赴英国游历近一载,把所见所闻的英国政治、经济、民情、风俗写成诗歌百首,回国后结集为《伦敦竹枝词》、《伦敦风土记》等书出版;并以孔孟之徒的眼光看近代英国,以“杨柳青青江水平”的笔调写泰晤士河,使得这些作品异趣横生,为人乐读。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分上下两层:上层曰盖,下层曰底,底刻志铭,盖刻标题。亦指墓志上的文字。 《新唐书·李栖筠传》:“ 栖筠 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记、埋铭》:“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埋铭、墓记,则墓志异名。”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三》:“字亦作志,则墓志用之,墓志或文或笔,体不一定。”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以铁铸或瓷烧成。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 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评分

眼观吾友,以顺佛缘。体之心也,去其苦矣。怅然之间,涕泪难言。以少年之体魄,应昔日之誓言。悲哉,壮哉!西山残碧影,府内蝶翩翩。海风欲撼树,棠间可安然。西府君,此去泉台,路途迢迢。艰难险阻,无人相辅。彼岸花伴,奈何桥前。二十年后,再续前缘。此情此景,抱恨离天!呜呼,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间,阴阳两断!遂与之畅游以解君愁。洛水两岸柳欲醉,满目春色蝶莺飞。洞庭湖畔祭屈子,与尔笑谈南北人。一路风尘,满目叠翠,遇山登山,逢水畅玩。洞萧传天外,逐鹿峰林间。相偕永相伴,快乐似神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