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苏轼书法集
作者:(北宋)苏轼书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5月
ISBN:9787565826306
规格:16开精装 全2册
定价:380元
目录
石恪画维摩赞
梅花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
赤壁赋
祭黄几道文卷
致季常
桤木卷帖
次辩才韵诗帖
李白仙诗卷
人来得书帖
归院帖
东武小邦帖
治平帖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获见帖
渡海帖
归安丘园帖
黄焘帖
............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一套好的字帖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临摹的便利性和指导性。这套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它似乎预设了不同层次的学书者都会从中获益。对于初学者,那些结构清晰、笔画完整的楷书或行书范例提供了极佳的入门范本,墨迹的清晰度保证了他们能准确辨识每一个转折和提按。而对于进阶者,书中收录的那些草书和狂草作品,则提供了挑战自我的空间,那些连带和气韵的展现,是学习者需要细细揣摩的“心法”。更有价值的是,如果其中附带有对特定难点笔画的放大解析或者结构上的简要说明(即便只是通过图例体现),那将是锦上添花。我个人倾向于通过模仿这种高质量的影印本来体会古人书写的节奏感,而不是依赖那些过度描红或线条化处理的字帖,这套书的呈现方式完美契合了这种需求,它让你感觉仿佛正对着原件在揣摩。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开本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平时翻阅,都显得大气而不失典雅。纸张的选用也颇为考究,墨色在上面呈现出一种温润的质感,不像有些影印本那样显得干涩发虚。特别是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好的印刷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的笔触细节和墨韵变化,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欣赏那种对细节的尊重,比如某些字的飞白处理,那些微妙的干湿浓淡,都能清晰地捕捉到。装帧上的细微之处,比如书脊的处理,都透露出出版方对“集”的定位并非仅仅是资料汇编,更是一种艺术品的呈现。对于一个资深的爱好者而言,这种精心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在每一次触摸和翻阅中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厚重与精妙。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觉,都传达出一种严谨和敬畏,让人非常期待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评判一套关于古代书法的出版物,绕不开对其“神韵”捕捉能力的考量。书法之妙,很多时候在于“气”的流动和“意”的表达,这些是冰冷的线条无法完全承载的。我观察到这套书在选择哪些版本的作品进行收录时,显然是下了功夫的。有些流传下来的墨迹,虽然字形优美,但可能因为年代久远或流传过程中的损坏,导致其“气脉”受损。而这套书似乎更倾向于那些气韵贯通、墨色变化丰富的版本。在对照我已有的其他资料时,我能明显感觉到,这套书的影印本在表现出油墨的层次感方面更胜一筹,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书写者落笔时的速度和情绪的波动。这种对“笔意”的还原,是衡量一部书法集价值的最高标准,也是它能真正打动人心、激发学习者创作热情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次的体验,让我对“收藏”与“使用”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很多珍贵的墨迹影印本,一旦经常翻阅,就担心会损坏,从而束之高阁,失去了它作为学习工具的意义。但这套书的质量,给了我一个“放心用”的底气。它的耐用性和清晰度,意味着它可以成为我书房里的“工具书”,而非仅仅是“陈列品”。我甚至尝试用它来对照进行拓印练习,发现即便是这种对纸张磨损较大的操作,它依然能保持较好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很难达到的,出版商显然在成本控制和最终呈现效果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它既满足了藏家对版本质量的挑剔,又兼顾了习书者日常的翻阅和比对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它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因为它同时扮演了艺术品和实用教材的双重角色。
评分我一直对宋代的书风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文学大家们留下的墨宝,总带着一股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俗的文人气。拿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比了不同时期的作品,发现它在选材的广度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它不仅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爆款”作品,更难得的是,还囊括了一些相对少见的尺牍或题跋,这些“边角料”往往更能体现出书写者在日常状态下的真实情感和笔法倾向。这种精选的编排方式,对于深入研究特定书家的演变轨迹非常有价值。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篇信札的排版,它们没有过度修饰,保留了书写时的那种即时性和生命力,这对于我们模仿学习时捕捉神韵,比那些刻意为之的“正襟危坐”的作品更有启发性。这种对“真”的追求,让整部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平衡,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字帖”可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