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之美:明代瓷器典藏

陶冶之美:明代瓷器典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代瓷器
  • 瓷器
  • 收藏
  • 艺术
  • 陶瓷
  • 文化
  • 古董
  • 工艺
  • 历史
  • 陶冶之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5061
商品编码:1063204226
出版时间:2004-11-01
页数:58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陶冶之美:明代瓷器典藏
作者:   裴亚静
市场价:   15.00元
ISBN号:   9787501015061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开本:   21cm
商品类型:   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画册形式对明代瓷器进行鉴赏,内容包括风情之旅,独家透视,艺术开讲,历史现场,文化探险,经典精赏等。

好的,以下是一部假设的图书《江山入画:宋代山水画的审美变迁》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陶冶之美:明代瓷器典藏》的相关信息。 --- 江山入画:宋代山水画的审美变迁 内容简介 《江山入画:宋代山水画的审美变迁》是一部深入剖析北宋至南宋近两百年间,中国山水画艺术如何从摹古、写实,最终走向抒情、写意的心路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通过对存世重要画作的细致考察、对关键理论文本的重新解读,以及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宏观把握,勾勒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审美旨趣的微妙转向,以及这种转向如何深刻影响了水墨语言的演变和山水意境的构建。 宋代,尤其是北宋,被誉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黄金时代。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山水画的成就尤为突出,它不再仅仅是宫廷陈设的装饰品,而是逐渐成为文人表达生命关怀、寄托哲思的载体。本书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发展划分为三个核心阶段进行探讨:早期“巨碑式”的宇宙观的建构,中期“学院派”的理性秩序与技法完善,以及晚期“意象派”的南渡悲歌与内化抒情。 第一部分:北宋前期——天人合一的壮阔气象(约1000年 – 1080年) 本部分聚焦于范宽、李成、关仝等“北宋山水画三大家”的创作实践。我们着重分析他们如何继承五代荆浩、关仝的“雄伟”传统,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范宽的“如在目前”: 范宽的山水并非简单的纪实,而是对关中秦岭地貌的哲学提炼。本书将详细分析《溪山行旅图》中,那种以近景巨石压迫画面的构图方式,如何体现了宋代初年对宇宙秩序的敬畏感与安定感。我们认为,此时的“雄伟”,体现的是一种“主客合一”的理想境界,即画家在描绘自然伟力时,已将自我融入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成的“寒林衰草”: 与范宽的雄浑相对,李成在北方平原的题材中开创了“清劲”的风格。本书将探讨“雨后空濛”的氛围营造,如何服务于士大夫阶层对隐逸生活和个体精神自由的向往。其用笔的“硬朗”与墨色的“湿润”之间的张力,是早期山水语言成熟的重要标志。 理论的奠基: 本章还会辅以对郭若虚《图画名录》的细致解读,阐释“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字诀,如何为后世的山水品鉴确立了以“游居体验”为核心的审美标准。 第二部分:北宋中后期——院体风格的规范与文人意趣的萌芽(约1080年 – 1127年) 随着哲宗、徽宗朝的更迭,宫廷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山水画也进入了“技法至上”的阶段,同时,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文人画思潮开始对主流产生冲击。 徽宗朝的“院体”集大成: 本部分重点分析徽宗时期对“格法”的极致追求。我们考察了李唐(早期)与燕文贵、王诜等人的作品,他们如何将细腻的笔法与对自然光影的精确捕捉相结合。本书强调,院体风格并非一味摹古,而是在继承中追求“法度森严”,尤其体现在对水墨皴法的规范化和清晰化上。 米芾的“尚意”革命: 与院体的“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米芾的“尚意”说。米芾提出的“无意不可入妙”的观点,是对传统“应物象形”观念的颠覆。本书将米芾的“刷点”技法,置于其对禅宗思想和晋人书法的偏好之中,论证其如何预示了南宋文人画对“笔墨自身”的关注。我们认为,米氏父子的实践,为后世文人开辟了绘画的“抒情”路径。 苏轼的“论画”与“胸中之竹”: 虽然苏轼主要提倡竹画,但其“论画以形似为笑”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宋代士大夫对山水画的理解,强调“不着色相,但取其意”。 第三部分:南宋——颠沛流离中的内转与抒情诗化(1127年 – 1279年) 靖康之变是宋代历史的转折点,也彻底改变了山水画的创作重心与精神面貌。从汴京迁往临安,地理的巨变引发了画家们从“外在山水”向“内在山水”的深刻回归。 李唐的“变法”与“小景”的兴起: 逃亡的经历促使李唐晚年风格转向。本书详细比对李唐早期的雄伟之作与晚期的《万壑松风图》等,分析其如何舍弃北方山脉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江南水乡的精致结构与内在生命力。山水画的焦点从“大江大河”转向“一隅山水”,体现了民族存亡之际的悲凉心绪。 马远与夏圭的“边角余景”: 南宋院体发展到极致,形成了以“马一角,夏半边”著称的对角线构图和“减笔”风格。本书将“边角余景”解读为一种有意的“留白”策略——既是对故国山河的无限追忆,也是对有限生命与无垠天地之间张力的哲学表达。留白不再是技法上的未完成,而是意境上的“无穷之境”。 牧溪与文人画的终结: 牧溪(可忠)的作品标志着宋代山水审美向意境化的彻底倾斜。他用极其简洁、近乎草书的笔墨描绘佛理与自然,极大地解放了笔墨的抒情潜力。本书将其视为宋代对传统“格法”的最终超越,并为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道路做了完美的过渡。 结语:宋代山水画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道,宋代山水画的审美变迁,实际上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精神的演化史。从北宋对宇宙秩序的膜拜(“格物致知”),到南宋对个体情感的内省(“修身养性”),山水画完成了从“描绘世界”到“构建心灵”的蜕变。这种从“外师造化”到“中得心源”的审美转向,为元、明、清三代的水墨传统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书通过大量的图例分析,旨在让读者不仅“看懂”宋画的笔墨细节,更能“理解”宋人如何通过一块石头、一抹云雾来安放其时代与生命的重量。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考古发现的爱好者,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给予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录堆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纂的专题研究报告。作者在每一件器物介绍后面附上的考证文字,翔实而又鞭辟入里,涉及到了胎土的矿物成分分析、釉料的烧制温度推测,甚至还有对出土遗址背景的交叉比对。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元青花“苏麻离青”钴料来源的论述,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笼统的说法,而是引用了多份近年的科研报告,对比了不同时期含铁量、锰含量的细微差别,这种深入到微观层面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技术史的认知。它真正做到了将艺术审美与科学分析相结合,让那些沉默的瓷器开口说话,讲述它们从矿山到窑炉,再到宫廷或民间的复杂旅程。

评分

这部画册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铜版纸触感温润,即便是隔着塑封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艺术分量。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匠心独运,色彩的运用极其克制却又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器物的肌理与釉色。每一页的留白都处理得如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人在凝视那些精美的器物时,心境也跟着沉静下来。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制作那个时代匠人们指尖的温度。而且,图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即便是那些细节到毫厘的青花纹饰,上面的笔触和晕染效果都能清晰捕捉,这对于研究早期景德镇的绘画风格转变来说,无疑是一手绝佳的参考资料。我常常对着其中几件宋代的极简素雅之作反复摩挲,那种“大音希声”的审美情趣,通过这册书的呈现,被完美地传达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文化语境”构建上的努力。它没有将这些瓷器孤立地摆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是通过大量精选的辅助图像,将这些器物置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之中。比如,书中穿插了描绘士大夫宴饮、文人清赏乃至皇家祭祀的古代画作,直观地展示了这些瓷器在当时的功能性和象征意义。这种“情景再现”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我看到那些精美的斗彩盘被置于一张摆满了果品与书卷的案几之上时,我立刻理解了它们为何是“雅器”——它们是文人生活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由器物到生活,再由生活回到器物本身的设计思路,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远超出了传统图录的范畴。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书籍应该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它不会强行灌输结论,而是会引导你提出问题。这部作品就做到了这一点。在介绍晚明晚期那些造型奇特、釉色斑斓的文房用具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用“晚明返璞归真”来概括,而是提出了多个关于审美转向的猜想,比如这是否与市民阶层的崛起有关?或者是否是早期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趣味影响?每一个猜测都附带着相应的器物细节作为佐证,让人读后不禁停下来深思。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比对,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启发式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与作者并肩探索历史迷宫的同行者。它激活了我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无限好奇心,我迫不及待想带着这些新的视角去参观博物馆了。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看过不少关于明代陶瓷的图集,但大多侧重于永宣的雄浑或成化的精致,这本书的视野明显更为开阔,它没有刻意忽略那些“过渡期”的作品。比如,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洪武和永乐早期那种略显生涩但充满生命力的早期青花风格,那些线条的稚拙感和釉色的略带黑疵,反而展现了一种质朴的生命力,与后期规范化的产品形成了有趣的对比。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工匠们在摸索和确立新王朝审美体系时的探索与挣扎。这种对“不完美”的珍视和深入挖掘,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瞬间上升了一个台阶,不再是单纯的“赞美”,而更接近于一场细致入微的“考古叙事”。这种叙事方式,对于那些想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